作者:番茄爸,本文來源:公眾號“番茄爸聊親子”
…………………………………
今天接待了一位自稱擅長“鼓勵、肯定”女兒的媽媽的諮詢,她的學霸女兒水水今年剛上高一,10月份的時候因為總是耳朵裡有尖銳鳴叫聲,去醫院檢查出了重度抑鬱重度焦慮。
水水如今休學在家兩個月,吃了片片嗜睡,不吃片片就百般刁難媽媽視媽媽為仇人,心理諮詢也不去做,媽媽不知如何是好。
在無意中看了我的文章後,覺得自己一直以來都很擅長鼓勵、肯定女兒,我的文章裡不是說肯定式教育模式下的孩子都不會出問題嗎?但為啥女兒還抑鬱休學了呢?難道她給女兒的鼓勵肯定還不夠嗎?
於是抱著取取經的態度,來問我應該怎麼改善女兒的狀態。
在瞭解水水媽媽與孩子相處的日常細節後,我真是哭笑不得,在徵求了她的同意後,把她擅長的“鼓勵肯定”方式給大家剖析一番,希望給同樣覺得自己是在“肯定式教育”孩子的父母們一些啟發。
【本文已取得當事人授權,隱私相關均已改寫】

水水媽媽在孩子抑鬱休學前,日常是怎麼“鼓勵、肯定”孩子的呢?給大家選一些水水媽覺得是傳遞了“鼓勵、肯定”的語言吧:
1、“女兒真乖!這次考試又考了第一名啊,真給媽媽爭氣!”
2、“還知道幫媽媽洗碗,女兒太懂事了!”
3、“今天這個裙子就不錯,媽媽很喜歡,看起來就很漂亮!”
4、“女兒太棒了,媽媽一直覺得你很聰明!果然沒讓媽媽失望。”
……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在孩子抑鬱休學後,水水媽又是怎麼“鼓勵、肯定”的呢?
1、“女兒今天主動看書了啊,媽媽就知道你不會擺爛的,加油!”
2、“女兒今早又沒起來麼?沒事,相信自己明天一定可以的,明天我們努力就行了!”
3、“胃口不好也多少吃點吧,媽媽相信你肯定可以把這碗飯吃完的!”
4、“女兒昨晚一定睡得早吧?今天看起來精神真不錯,今晚爭取也做到早睡!”
……
看完了水水媽對女兒這樣傳遞“鼓勵、肯定”語言,大家覺得水水媽對女兒的教養模式是肯定式教育嗎?
我絲毫不覺得這是什麼鼓勵與肯定,這明明就是萬惡的表揚、飽含了期待與控制甚至逼迫的傷害性語言。
我就來給大家拆解一下這些語言背後會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給廣大家長一絲絲啟發。

1、“女兒真乖!這次考試又考了第一名啊,真給媽媽爭氣!”
這句話,看似肯定,實則表揚。因為針對結果的是表揚,針對過程的才是鼓勵與肯定。
這句話無疑傳遞給女兒考了第一名才是乖女兒、才對得起媽媽的理念,這就是有條件的愛。
這就和外界一樣,給女兒強化了以結果定成敗的思維,讓女兒去滿足媽媽的期待來收穫愛,從而去追逐競爭式的快樂。
享譽全球的醫學博士,在心理輔導和個人發展領域有著非凡建樹的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這樣告訴我們:
競爭式的快樂,快樂來自於與別人的攀比,只有比別人好自己才能更快樂,而這種快樂最短暫。
表揚孩子會有什麼危害呢?
表揚和獎勵一樣,是在傳遞對父母對孩子的認可。而獲取父母的認可,是所有動物幼崽的求生本能。也是人類幼崽們收穫並穩固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的重要方式。
本來學霸型的孩子都有對學習的內驅力,能自發享受學習知識的快樂。但孩子一考到好成績(名次)家長就各種表揚,讓孩子無法不建立起“只要我考得好,我的父母會更愛我”的思維意識。
這樣的思維意識長期被孩子驗證是“有效”的之後,孩子對學習的內驅力就會轉變為外驅力,從透過學習收穫知識產生快樂,變成了考得好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愛去了。
而一旦女兒名次下滑,在外界沒有了競爭獲勝的快樂,在家沒有了父母的認可,就會在外界與家庭內部都失去安全感、歸屬感與價值感,引發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焦慮與恐懼等負面情緒。
那麼當女兒考了好名次之後,應該怎麼正確鼓勵、肯定呢?
哇,女兒這次考試發揮得真不錯!雖然媽媽也為這個名次感到驕傲,但媽媽知道這和你背後的努力分不開的,看著你每晚那麼認真的看書,給你削好的水果也不怎麼吃,媽媽好心疼呢!
比起名次,媽媽更在意你的身體,只要我們努力了,掌握了該學的知識,考第幾名都隨緣,畢竟能人那麼多。答應媽媽,以後在學習上一定注意勞逸結合好嗎?
媽媽這就給你做點好吃的,犒勞一下我一直在努力的寶貝!
在女兒考到好名次後這樣說,既滿足了女兒的價值感與成就感,不做掃興的媽媽,又傳遞給女兒這樣一個觀念:媽媽認可的是她過程中的努力。
以結果論成敗的外界已經給足了女兒好名次的成就感,我們就不能再引導女兒以名次為重,得換個角度去體諒女兒的不容易,傳遞媽媽的關愛。
即使女兒以後排名下滑,但只要女兒努力了,也不會影響女兒在家庭內部的安全感、歸屬感與價值感。這樣的鼓勵、肯定給的多了,家才能成為女兒遭遇挫折後的避風港與加油站!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一書中說到:
一個經常聽到鼓勵話語的孩子,內驅力、思維能力、創造力往往會比經常受到表揚的孩子更高。
2、“還知道幫媽媽洗碗,女兒太懂事了!”
這句話也並沒有傳遞給女兒肯定的價值,反而是給女兒貼標籤的行為。讓女兒覺得做家務=懂事。那麼不做家務自然就等於不懂事。
誰願意被這樣綁架呢?
試想一下,如果全家人給媽媽灌輸這樣的理念:做飯才是好媽媽、好妻子、好媳婦,媽媽對做飯這件事牴觸不?身體舒服不想做飯的時候有沒有負罪感?
本來心情好幫著媽媽做事,卻被扣上了這樣的帽子,被媽媽給到了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的期待,以後還會心甘情願樂呵呵的做家務嗎?
即使做了,也是為了討好媽媽,收穫媽媽的認可,沒有了做家務的內驅力。
那當孩子主動參與家務後,應該怎麼正確肯定呢?
女兒在洗碗呀!媽媽剛做飯的時候扭了一下腰,吃飯的時候還在鬱悶等會兒洗碗要難受呢!謝謝女兒幫忙,媽媽可以好好歇一會了。媽媽愛你!
這樣就既不綁架也不期待,還給到了女兒積極的肯定。家務本來就是一家人的事務,媽媽也是出於對家人的愛,才擔負起了多數家務的責任。
讓家務迴歸愛的本質,讓做家務的行為與對家人的愛掛鉤,孩子就會產生對家庭的貢獻感、被需要感,自然才能穩固歸屬感與價值感。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科青少年心理輔導老師岸見一郎這樣說道:
一個孩子終身,所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叫作歸屬感,一個叫作價值感。歸屬感是愛,價值感是感謝。愛能夠給他歸屬感,感謝能夠給他價值感。歸屬感與價值感充盈的孩子,自然也會有極高的安全感。
3、“今天這個裙子就不錯,媽媽很喜歡,看起來就很漂亮!”
同樣,這句話也只是表揚而非肯定,因為針對結果。
且語言太具有主觀臆斷,以媽媽的感受給出的評價,又沒有給出具體的細節描述,就會讓孩子覺得媽媽滿意的穿搭,才是好穿搭。
同樣也蘊含了期待與控制的意味:讓孩子的穿搭得迎合媽媽喜好。
如果是想和媽媽爭奪自主權的孩子聽了媽媽這樣說,哪怕再喜歡這條裙子也不會再穿了。
那應該怎麼正確肯定孩子的穿搭呢?
女兒這個裙子真好看,這上面的刺繡活靈活現的,這面料也舒服,顏色還襯托得我女兒更白了,女兒真會挑衣服!下次媽媽買衣服,你去給媽媽掌掌眼怎麼樣?
這樣的肯定方式,都針對實處,不是泛泛而談的主觀臆斷,肯定的是女兒挑衣服的能力,就算是和媽媽奪權的孩子也不會反感媽媽這樣的評價,因為媽媽給到了她個人的價值感。
4、“女兒太棒了,媽媽一直覺得你很聰明!果然沒讓媽媽失望。”
這句話針對結果的意味就更明顯了,不僅是表揚無疑,還同樣給了女兒要迎合媽媽期待的暗示,而且還犯了超級大的大錯。
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心理學教授,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海姆·G·吉諾特明確告訴我們:
如果孩子被誇獎聰明,那麼他們就不願意接受有挑戰的任務,因為他們害怕失去聰明的標籤。要鼓勵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們的品性和人格。
那麼,當我們覺得孩子展現出了好的能力,想誇孩子聰明時,應該怎麼正確鼓勵肯定呢?
女兒把這個搞定了啊!本來我還覺得你要琢磨很久才能搞定的,看來我低估了你平日裡對思維能力的鍛鍊啦!有一個愛動腦的女兒好讓媽媽驕傲哦!你怎麼想到辦法的,可以給媽媽說說麼?
這樣的肯定方式,就避開結果肯定了過程。
孩子解決了問題的本身已經收穫了成就感和價值感,家長就無需畫蛇添足再對結果進行表揚,避免孩子太在意結果而放鬆努力。
而引導孩子複述過程,也是在幫助剛解決問題享受到價值感與成就感 的孩子覆盤自己的思考過程以及思考方式,不僅能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當孩子複述時還能再次給到孩子解決問題時重要思路的鼓勵與肯定。
美國教育改革領導者、著名兒童教育家約翰·霍特這樣告訴我們:
當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收穫了愉悅感、滿足感或成就感,不僅能激發他們繼續努力,還能提升他們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更能讓他們具備不懼挑戰的勇氣。
當今社會都是以結果論英雄的,一個人沒有拿到結果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不會被重視,甚至還會被嘲諷。
而且除了父母,很難有人會看到並欣賞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吧?
所以,積極鼓勵肯定孩子執行事務過程的努力,是每個想要收穫到孩子優秀這個結果的父母更應該做的事。

而水水抑鬱休學後,媽媽給到女兒的“鼓勵肯定”就更糟糕了。
1、“女兒今天主動看書了啊,媽媽就知道你不會擺爛的,加油!”
抑鬱休學的要強孩子,躺不平擺不爛的時候堅持了看書已是實屬不易。可媽媽還在給孩子傳遞飽含期待的控制:媽媽期待你不要擺爛、擔心你擺爛。
而且也只是對結果的表揚:看書=不擺爛。
一個想要爭奪自主權的孩子,聽見了這樣話,是會想擺爛還是努力?
媽媽在乎的是孩子看書的這個結果,就算這句話含有肯定的意思,對孩子的努力也沒有給到實質上的鼓勵肯定。
“加油”這種毫無實際意義的詞彙,說出來能讓孩子真的收穫力量嗎?
那應該怎麼給抑鬱休學的女兒主動看書的行為,給到正確的鼓勵肯定呢?
女兒今天看書了呀!休養期還在堅持學習的精神真讓媽媽感動。可媽媽也不想你在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硬逼著自己學習喲!
學習不是第一位的,在媽媽心裡,你的健康與快樂最重要!來,讓媽媽抱抱我努力的女兒!
這樣對女兒主動學習的努力表示肯定,不僅可以舒緩孩子對學習的壓力,讓她在狀態不好的時候看不進去書不自責,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無論孩子優不優秀都愛他)。
這樣的鼓勵肯定多了,還能慢慢消融孩子凡事重結果的執念。
2、“女兒今早又沒起來麼?沒事,相信自己明天一定可以的,明天我們努力就行了!”
水水媽媽覺得這樣的說話不僅給了女兒包容接納,也給了女兒鼓勵。
但實際上並沒有。
要強的孩子想要早起但早起失敗,無疑已經產生了自責和自我否定情緒了,這時媽媽再用這樣的話強調了女兒的失敗,無疑是又否定了孩子一次。
而且這句話同樣傳遞了媽媽的期待,注重結果的指向更加明確,只會加重孩子對明天早起的畏懼與焦慮。
還在給抑鬱的孩子壓力,是嫌他們因為焦慮太多導致的失眠還不夠常態化麼?
那在孩子想要早起但失敗之後,應該怎麼給到孩子鼓勵肯定呢?
首先得安撫孩子自責的情緒!
寶貝很難受對嗎?媽媽知道想做好一件事但沒有做到時的那種自責與沮喪,比如媽媽每天都想看書,但很多時候一開啟書就睡著了,第二天就很恨自己沒做到。
媽媽知道寶貝想調整作息,也看得到寶貝一直在為生活規律做的各種努力,媽媽對此也非常欣慰,但不希望寶貝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哦!
習慣是慢慢養成的,我們不要追求一步邁得太大,每天比昨天進步一丟丟就好了。比起寶貝嚴苛的要求自己自律,媽媽更想寶貝放鬆開心快樂的生活。媽媽愛你!
這樣共情理解的語言,才能舒緩孩子的負面情緒,傳遞包容接納。也才有看到孩子努力,給到孩子鼓勵與肯定的價值。
同時也可以傳遞媽媽無條件的愛,激發孩子戰勝困難的勇氣。
這樣的鼓勵肯定給的多了,還能樹立孩子和昨天的自己比成長的意識,慢慢消融孩子凡事重結果的執念。
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執業心理治療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簡·尼爾森這樣告訴我們:
青春期的孩子固然思維混亂,個性張揚,但他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和不想要的,他們不需要充滿了優越感、俯視感的指導說教,他們只需要別人看見他、理解他、尊重他。尤其是父母。
3、“胃口不好也多少吃點吧,媽媽相信你肯定可以把這碗飯吃完的!”
媽媽這樣的語言,完全不是鼓勵,而是披著鼓勵外衣的期待、強迫、控制,甚至是命令。
正常人沒胃口時被要求吃飯都會覺得煩躁,而抑鬱的孩子沒胃口非常正常,還逼著他們吃感覺沒胃口的東西,是嫌他們的負面情緒不夠多嗎?是還想引發出厭食的情緒嗎?
要讓牛喝水,最佳的方式是把牛牽到水邊,而不是摁著牛頭逼牛喝水。
父母應該做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有胃口有食慾,無論什麼東西能吃進去就是好事。讓孩子能攝入能量好好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武志紅老師這樣說道:
孩子的心理問題嚴重程度遠遠超乎父母想象,這時的選擇題不是能不能圓父母的期待,而是孩子能不能活下來,精神能不能恢復。
在孩子抑鬱的自我封閉期,請好好照顧孩子,給他做好吃的,這非常重要。口欲的滿足,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安慰。
父母做的飯菜孩子沒胃口,那就買一切孩子可能會有胃口的食物,哪怕是最垃圾的垃圾食品,也能提供熱量給孩子。
在孩子對父母做的飯菜沒有胃口之時,應該怎麼說呢?
寶貝今天胃口不好吧,沒事,吃不下不用逼著自己吃。看來媽媽的廚藝是該好好提升了,媽媽經常看著食堂的飯菜也沒啥胃口。
媽媽這兩天好好研究一下美食博主們的影片,爭取以後做出來的飯菜能讓寶貝有食慾!不過廚藝的提升需要時間,寶貝有沒有什麼想吃的,要不我們點外賣吧~
這樣給孩子說,就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辛苦做了飯,自己沒胃口辜負了父母的付出,避免他們產生自責的情緒加重精神內耗。
即使孩子不主動點外賣,我們也可以點了所有孩子們都喜歡的快餐、甜品、能刺激味蕾的垃圾食品等,放在孩子面前,孩子看到了實物之後,也更能刺激食慾讓他們可能吃兩口。
至於點的某些東西孩子不愛吃,浪費就浪費吧,實在心疼還可以送給貧苦人們。讓孩子有能量能好好活著,一點飯錢的浪費算得了什麼!
4、“女兒昨晚一定睡得早吧?今天看起來精神真不錯,今晚爭取也做到早睡!”
媽媽這樣的說話,同樣也是對結果的表揚,還給女兒傳遞了期待、佈置了要求。
這樣的期待不僅會給女兒早睡的行為帶去壓力、引發焦慮加重失眠症狀,也會勾起女兒的叛逆。
畢竟睡覺是女兒自己的課題,媽媽給女兒的課題提出要求,這就是侵犯了女兒的自主權。
試想一下,丈夫要是用女性需要美容覺的名義,每天盯著妻子早睡,給妻子佈置早睡任務,沒做到就對妻子失望開始嘮叨說教晚睡的危害,各位媽媽心裡什麼滋味?是不是會油然而生“老孃就不早睡”的想法?
那應該怎麼鼓勵肯定早睡了的孩子呢?
寶貝今天看起來精神不錯呢。皮膚有光澤了憔悴感少了很多,眼睛也有神了呢,昨晚的睡眠質量應該挺好的!
媽媽知道你壓力一直都挺大的,可你還在慢慢調整作息改善睡眠質量,真的太不容易了!媽媽抱抱。
女兒也不要太糾結調整作息這個事情哦,我們慢慢來不著急,爭取每一天有一點點進步就好,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的!
這樣不僅對“精神不錯”有了具體的描述,不顯得空洞,讓女兒更容易相信自己精神不錯,也傳遞了媽媽對女兒努力調整作息的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的鼓勵與肯定。
同時也不給女兒維持早睡的壓力,即使後續因為情緒波動失眠了沒做到早睡,也不會自責沒做到早睡這個結果,避免引發孩子的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情緒。
這樣的鼓勵肯定還能展示媽媽無條件的愛,慢慢消融孩子凡事重結果的執念。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科青少年心理輔導老師岸見一郎這樣說道:
表揚是一種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評價。以上下級關係為前提才可以進行表揚。
批評和表揚都不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沒有平等就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就無法實現有效的引導。更無法傳遞父母愛他、信任他、尊重他、理解他、感謝他、等待他的信念。

看了以上的分析,相信大家看到了一個用錯誤的鼓勵肯定方式傳遞有條件的愛,披著“肯定式教育”的外衣執行有條件養育的媽媽。
於是她的女兒輕知識重結果享受的是競爭式的快樂;在媽媽的期待、控制下被幹涉生活學習屢屢損害了自主權;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全繫於成績……便為抑鬱休學埋下了濃墨重彩的伏筆。
一旦獲得好成績的壓力增大成績下滑,三感必然不穩,從而產生自我否定自我懷疑。要是再遭遇一些看似微小變故或衝突,就很容易壓垮她讓她崩潰。
這也是很多孩子抑鬱後,父母不理解孩子為啥因為區區小事就抑鬱了的原因,父母只看到了導致抑鬱的表象,卻不知道自己既往的親子教育才是罪魁禍首。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而她女兒抑鬱休學後,媽媽並不知道是自己的教育模式導致的,依舊用以往的方式去教養孩子,那麼孩子的狀態越來越差,視媽媽為仇人,就不難理解了。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武志紅老師這樣說道:
家,常被我們用最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成玫瑰色的港灣甚至天堂。但實際上,家既是愛的最主要的傳遞者,也是恨的最主要的傳遞者。
控制慾望很強的父母,是經常會產生無能為力感的,他們常發現,孩子的確聽話,孩子的確努力,路線的確正確,但好的結果就是不會產生。
“這是因為,孩子們在吶喊,我討厭你強勢的安排,我要過屬於我自己的人生。”

本文來源:公眾號“番茄爸聊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