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拍下貴州留守孩子生前畫面,孤獨死竟然也會發生在高中生身上…

點選👆王耳朵先生👇關注我,加星標★
作者:桌子先生
來源: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01
你聽說過孤獨死嗎?
一般就是指高齡老人獨自生活無人照料,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只能孤獨面對死亡。
但你可能想不到,如此孤單的死法,會發生在一個正值青春的學生身上。
最近,貴州一留守兒童自殺的新聞,讓全網無比痛心。
那個自殺的孩子,叫王偉(化名)。
自殺前一天,王偉告訴媽媽自己身體不舒服。
媽媽立馬向老師請了假,讓他回家休息。
這個孩子是一個人住,自己做飯給自己吃,一個人去上學,放學再一個人孤零零回到冰冷冷的屋子,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他家門前的監控畫面,有拍到他下午三點多從學校出來。
監控中,他面無表情地低著頭,看起來心情很落寞。
沉重的腳步走得很慢,似乎很疲憊、很不開心。
僅僅是看監控中他走路的樣子,都讓人心碎。
沒有人陪著他,也沒有人迎接他。
一個人住的他,熟練地開啟窗,找出鑰匙開門,走進家裡。
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再次出現在畫面裡。
他像往常一樣,穿上了乾淨的衣服,揹著沉重的書包。
把自己收拾得乾乾淨淨的出了門。
依舊是一個人。
只不過比起之前的沉重,出門時他的腳步很快。
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甚至都沒有再回頭看一眼。
誰也想不到,這會是這個孩子在這世上最後的畫面。
當天中午,發現王偉遲遲沒有返校的老師意識到不對勁。
立馬開始尋找王偉的蹤跡。
可等到他們找到孩子的時候,鮮活的少年早已變成一具冰冷的屍體。
王偉自殺了。
直到死亡的最後一刻,還是自己一個人。
難以想象那形單影隻的身影下,隱藏的是多麼大的痛苦,讓他可以這樣頭也不回地選擇了死亡。
大眾除了痛心,更多的是不解。
是什麼讓正值青春的孩子如此決絕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這個孩子是一個人住,沒有父母的陪伴?
從孩子媽媽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慢慢拼湊出這個孩子悲慘的人生。
原來,王偉家裡有三個孩子,他是家裡最聽話懂事的那個。
父母離婚之後,另外兩個孩子跟著其中一方外出打工。
唯獨王偉被留在了家裡。
他們常年在外,很少回家看看,所以王偉從來都是自己照顧自己。
十幾歲的孩子,每天一個人回到空蕩蕩的家。
面對靜悄悄的屋子,一個人做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料理生活的瑣碎。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身邊連個講話的人都沒有。
不敢想,他內心積攢了多少的委屈和孤寂。
但就像媽媽說的,王偉很乖巧。
害怕父母擔心,他從來是報喜不報憂。
習慣了把所有的痛苦都藏在心裡。
習慣了默默承受這悲慘的現實。
那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其實被傷得最深。
他是班裡的優秀學生。
儘管沒有父母的照顧但自己也很自律,成績非常優異,拿過很多獎狀。
在離開前,甚至還禮貌地向老師告別:
“對不起老師,謝謝你,我只是累了,有緣再見。”
可再怎麼善解人意,他不過也就是個孩子。
如何能夠承受這無盡的孤獨?
這個年紀的孩子,誰不是渴望愛,渴望父母的陪伴和關注?
最終,這日積月攢的孤獨讓他再也無力負擔,將他推進了深淵。
每每我開啟影片,看到他那孤單的背影,都忍不住落下眼淚。
他本該有光明的未來,卻被這殘酷的生活打敗。
事情發酵之後,網友們坐不住了。
意外的是,有很多的辱罵湧向了孩子母親。
有人說,既然能帶兩個為什麼不能帶上這一個?要這樣活生生地把孩子逼死。
有人說,最懂事的就活該被犧牲?都怪做母親的不能一碗水端平。
還有一些人在攻擊母親的外貌。
都在罵母親,但我卻有點好奇:為什麼都要質問母親而不去質問父親呢?
父親對孩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為何沒有人去思考呢?
難道孩子是一個人生的嗎?
是媽媽不想帶孩子走嗎?
後來這個媽媽解釋說,是因為王偉是個男孩,父親堅持不讓她帶走。
媽媽當初帶著女兒淨身出戶,而父親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對,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孩子的關心愛護嚴重缺乏。
爺爺奶奶也不管不問,任他自生自滅。
所以,哪怕已經離婚,但男孩的很多事平時也都是媽媽在管。
和老師聯絡溝通,都是媽媽在做。
孩子在日記寫道:“想到媽媽就有了勇氣。”“覺得媽媽是對的”。
看得出來,即便相隔萬里,她還是和媽媽更親。
可是這個可憐的母親,又怎麼能預想到自己的孩子會走上絕路呢?
明明媽媽才是竭盡全力付出的那個,卻被說成是偏心,不配當媽。
明明父親才是那個隱身的角色,但是所有的罵名都推到媽媽的身上。
父親自私自利,生而不養,媽媽一邊打工,一邊辛苦養著其他孩子,最後反而被指責是害死親生兒子的罪魁禍首。
我看不懂,更是大為不解。
02
離了婚的女人,都會明白一個詞:進退兩難。
從她們走出那個家開始,就面臨著兩難的抉擇,要不要孩子。
但無論何種選擇,都會讓人詬病。
不要孩子,別人會說你狼心狗肺,生而不養。
可都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若不是真的有難處,誰願意骨肉分離?
網上曾經有一個問題,說為什麼有女人離了婚不要孩子。
下面的回答各有各的難。
有人說,在一起的時候孩子爸爸都根本不關心孩子。
如果我把孩子帶走,他更不會多看他一眼,孩子就等於失去了爸爸。
但如果跟著他,至少他還有一份責任感,而我肯定會經常去看孩子。
有人說,做了很多年的全職媽媽,一離婚什麼都沒有,要重新回到職場打拼,帶著孩子根本養不活。
而孩子爸爸的經濟條件至少比我好一點,能夠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自己只能成全孩子,後面給他更多的彌補。
離婚後的女人,每一步都是權衡,每個選擇都是錐心之痛。
很多人說,離婚不要孩子的媽媽,不是好媽媽。
可媽媽選擇放手,有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抖音上有一個影片讓無數人心碎。
父母離婚後,媽媽帶著弟弟,爸爸帶著哥哥。
哥哥和媽媽一接通影片,都哭得撕心裂肺。
孩子想媽媽,媽媽何嘗不想孩子,可生活安得兩全法?
影片裡媽媽身邊的弟弟在笑,另一頭的哥哥卻只能抹著眼淚。
放棄哪一個對母親而言,都是割肉,都是悲劇。
不僅如此,很多母親離婚之後,去看望自己的孩子,都變得極其艱難。
江蘇,一個全職媽媽離婚後沒有爭取到孩子撫養權。
男方拒絕讓她探望。
無奈之下,她只能跑到孩子幼兒園門口,隔著欄杆遠遠看一看孩子。
孩子哭著說:媽媽我想你。
她痛徹心扉,卻無能為力。
而更可怕的,是旁人在孩子耳邊煽風點火,給孩子洗腦,讓孩子恨上了母親。
一個媽媽離婚後偷偷去看望孩子,孩子拉著她的手小心翼翼地走進小巷。
生怕被人看到一樣。
他說這裡沒人,我們可以說話。
媽媽不解地問為什麼?
孩子這才說出心中委屈:
“奶奶說,你不要我了,說你是壞人。”
大人們的博弈,傷疤卻都長在了孩子身上。
多少離家的母親,不是狠心不見孩子,而是根本見不到孩子,是別人不斷在孩子面前詆譭自己。
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慢慢長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這種心酸,只有她們自己知道。
03
曾經看過這樣一幅漫畫。
在父母離婚的這場戰爭中,無論誰贏了,無論誰放手,受傷的都是孩子。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好離婚”,指的是如果夫妻關係不好了, 也要好聚好散,體面結束,不把孩子扯進父母糟糕的關係裡面來。 
美國電影《克萊默夫婦》有一個場景印象很深刻:
媽媽喬安娜離家出走,爸爸泰德獨自帶著孩子。 
有一次兒子傷心大哭,問爸爸是不是自己不好,媽媽才走掉。
爸爸安慰他說,這不是你的原因。 
媽媽很愛你,她之所以離開,是因為我做得不好,是我沒能及時傾聽她的心聲,沒有關注她的需求。 
後來在媽媽喬安娜功成名就,回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時, 法庭把孩子判給了喬安娜。 
泰德想上訴,當他聽到律師說,如果上訴,就必須傳喚孩子出庭作證時,他選擇了放棄。
因為他不想讓孩子心理蒙上創傷。 
他和兒子道別的那番話,看哭了我:
父親這樣的教育方式,堪稱模範。
為人父母應該知道,即使離婚,破裂的只是婚姻,而不是對孩子的愛,永遠不要把孩子牽扯進父母的恩恩怨怨中。 
他們生來,就是來感受愛的,不應該成為被捆綁和利用的工具,更不該為你失敗的人生買單。
你賦予他們生命,但不代表你可以掌控孩子,傷害孩子。 
-END-
本文來源:桌子的生活觀(ID: zzdshg)。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新書《我們終將與美好的一切相遇》現已溫情上市!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