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叛逆的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一位網友說:30多歲的我,回想起叛逆期的那段日子,覺得自己就是精神不正常的人。
小時候他很聽話。
可是自從上了初二,他看媽媽特別不順眼,因為媽媽總管著他。
那時候,媽媽整天給他講大道理,讓他學習,他覺得很煩。
為了忤逆媽媽:
他故意不寫作業,好讓老師叫家長;
偷偷早戀,還讓她發現,把她氣得不行;
翹課出去玩,三天兩頭請假,放寒假天天不回家,和朋友出去玩。
還有一次拿了錢離家出走,和別人一起出去旅遊……
他說:“那時候媽媽把我找回家,看著他掉眼淚,我卻很麻木,沒有心疼的感覺。”
後來,不知道是因為媽媽的“稜角”被磨平了還是怎麼地,不再打他,而是給他寫了一封信。
信裡說“我這麼多年的壞脾氣都改了,你可不可以也改一改”。
他從那封信中看到了媽媽的淚水,於是叛逆症從那一刻消失了。
看了網友的經歷,特別感慨。
每一個叛逆的孩子,他對抗的並不是父母,而是對尊嚴、自我和價值的維護。
就像這位網友:被父母管著,沒有自由會激起他一種“想贏”的好勝心,所以才會和父母對抗。
阿德勒心理學裡面提到“孩子問題行為的五個階段”分別是
:
尋求表揚—引起關注—獲得特權—復仇—證明自己無能。
每一個叛逆的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不聽話,他們都是從不被愛到失望再絕望。
01
尋求誇獎
期待父母的認可
一位匿名網友說:
9歲那年,他上奧數班時老師誇了他,回家後他高興地對媽媽說了這件事,然後讓媽媽也誇誇他。
可是,媽媽嘲諷他:
“他不誇你,你怎麼會去他那補習,誰會看上你啊,這麼笨。”
沒有得到媽媽的認可,他很挫敗。
他回想起以前,每次想讓媽媽誇他的時候,媽媽都只會打擊他。
於是,開始自暴自棄,不想學習,整天過得渾渾噩噩的。
他說:“看見媽媽對我很失望,內心卻很開心。”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像這個男孩:明明自己做得很好,卻依然想透過各種方式獲得父母或老師的表揚。
這樣的孩子,他的內心有兩種心態:
一是他想要被認同。
尤其是當父母不斷地批評、否定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值得被認可。
尋求表揚,是對自我價值的否定。
二是他們對自己不足的焦慮。
一個長期被誇得多的孩子,內在的虛榮心讓他們害怕輸,所以他們不希望得到負面的評價,孩子覺得“我做得好,才會被愛”。
孩子是很敏感的,一旦他們渴求誇獎未果,就會觸發他心裡“不被愛”的思緒,然後開始討厭父母。
有人說過:
沒被肯定過的孩子,一生都活在被父母關注的渴求裡,但也會一輩子活在不被認可的陰影裡。
所以,一個渴求誇讚的孩子,內心脆弱又敏感,面對否定的聲音,他們的內心就會附和“是的,我就是這麼糟糕,活該不被人喜歡”。
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認可感,就需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他知道:無論你是好還是壞,我們都愛你。
這樣孩子才不會失了本心。
02
尋求關注
反覆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
一位媽媽有天下班回家,發現女兒不開心,一個人躲在房間裡生氣,喊她,她也不理人。
見狀,媽媽忍不住吼了幾句,結果女兒卻哇哇大哭起來。
後來,媽媽才知道,女兒聽鄰居說“媽媽不喜歡你,她喜歡弟弟”。
女兒聽完特別生氣,她覺得媽媽自從有了弟弟以後不僅不陪她玩,晚上還讓她一個人睡覺,她覺得媽媽不愛她了。
她這樣做就是想讓媽媽多關心她一下。
每個孩子,在成長都會不斷確認父母對他的愛:
當父母不陪他們了;或者父母不關心他的心情了;也或者是不再問他開不開心或者是餓不餓的時候,他們會覺得“父母不愛他”。
他們會拼命地在父母面前找存在感,以此來博取父母的關注。
寫作業時,故意寫錯題,然後讓媽媽發脾氣;
在家裡無理取鬧,有時候把玩具亂扔,有時候洗手故意打溼衣袖,把家裡變“戰場”。
動不動就哭鬧,做一些父母讓父母不高興的事等。
此時,孩子的內心是:我要變得與眾不同,才能使大爸媽關注到我!
父母忽略地越多,孩子的“壞行為”就會越來越大膽。
親子教養專家陳子蘭老師所說:愛夠,孩子才會有良知。
常感受到父母愛的孩子,他的內心是滿足的;愛不夠的孩子,會因為心理需求不滿足,做出引起尋求關注的行為。
因此,當孩子不斷地用“壞行為”來博取關注時,父母要做到:
用正向的語言去表達出對孩子的愛,經常對他說“愛”; 與孩子進行感受深刻的肢體語言,多擁抱、撫摸。
當父母的關注給足的時候,孩子的叛逆就會自動消失。
03
權力之爭
尋求親子關係的主導地位
經常有許多父母抱怨:
為什麼孩子一長大了和父母就像仇人一樣,叛逆、不聽話、偏激,總和父母作對?
這是因為父母給予的自由和尊重不夠。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卻總是想去“壓”住孩子,這也要管、那也要說,就是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於是,孩子為了能爭取自己獨立意識的權利,就會叛逆、暴躁、反抗。
央視紀錄片《隔簾對話:青春期溝通實驗》裡有一個叫李焓語的女孩。
她做什麼事媽媽都要干涉。
有一次,老師要推選李焓語去參加一場比賽,媽媽看機會難得,不和她商量就答應了。
女孩知道後非常抗拒,她說:“打死我,我也不去!”
被惹怒的媽媽,失控下剪碎了她的新衣服。
而女孩也用同樣的對抗方式也剪掉了媽媽的衣服。
在這場“戰爭”中,兩方都不肯認輸,最終彼此都傷痕累累。
對於漸漸有了自主意識的孩子來說,他們是需要掌控感、支配權和自主權的。
如果孩子到了這個階段,父母還不醒悟,掌控欲很有可能會“殺死”孩子的熱情。
奉勸所有父母:孩子的叛逆到了這一步,一定要學會放手。
我們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情,我們只能贏得孩子的合作。
多點傾聽和理解,將孩子的不良行為當成一種警醒訊號,提醒自己向內覺察,多學習放手。
讓孩子掌握主導權,才會掐掉他的叛逆感。
04
第四階段,報復
用負面行為讓父母“不好過”
一個初三的小女生,為了讓父母不高興,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上學、一天只吃一頓飯。
媽媽好言相勸,她還將媽媽鎖在門外。
後來,小女生又拿著父母的錢去網咖、遊戲廳,徹夜不歸家。儘管父母對她時刻監管,可是女孩卻還是能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離家出走。
直到女孩第三次離家出走歸來,父母終於不再訓斥,而是妥協:
我們沒辦法再管你了,但是你能不能不要逼我們了,我們快被你逼瘋了。
沒想到女孩這樣回應:哼,我就是不想讓你們開心,你們越崩潰,我越開心。
當父母不去重視對孩子“愛的培養”,孩子在經歷了尋求認可、渴望被關注、爭奪權力,這些階段後依然無法實現他們的愛意時候,孩子就會轉而尋求“憎惡”。
他們的目標會變成:你越討厭什麼,我越要做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隱形攻擊”,指的是:
弱勢的一方用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報復等非直接方式,向強勢一方表達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積的憤怒。
因此,孩子做出的一切出格行為都是“報復”父母。
因此,在叛逆最為嚴重的這個階段,給父母的建議是:
首先,無條件接納孩子、愛孩子,不要去和孩子對抗; 其次,放平心態,去允許孩子做正確的事; 最後,尊重孩子的所有面,做到放手,去滿足孩子的正常需要。
不去硬碰硬,孩子才能逆光迴歸。
父母先能面對自己的脆弱,孩子才能回到覺知中來。
05
第五階段,證明無能
孩子會放棄自己
知乎上看到一位家長的求助帖:
罵孩子時,孩子只會回答“沒關係,我就是垃圾”,不會激烈反駁,這體現了孩子什麼心理?
有一條非常扎心的評論:當自尊心被摧毀到一定程度,自我否定倒成了另一種保護和防禦模式。
因為連反駁欲都沒有了的孩子,不敢想象被否定過多少次。
孩子天然對父母有依賴和忠誠感,而受傷的孩子,無法直接攻擊父母,只能透過傷害自己的方式,讓父母“心痛”。
當孩子到了這一步,他已經無法“對抗”父母,然後就會傷害自己。
當我們看到:
有些孩子會自殘,傷害自己的身體卻不自知;熬夜、患抑鬱症,嚴重的甚至自殺。
有些孩子破罐破摔,明明可以考得很好,卻故意去否定自己。
比如:
本來孩子正在刷題,突然覺得“就算考得好也得不到愛”,於是乾脆放棄努力,然後瘋狂地玩遊戲、躺平等。
這些行為,都是孩子在證明自己的無能。
每個被父母傷透了的孩子,腦海裡會浮現出一些“自毀語言”:
反正我是這麼地沒用、反正大家不喜歡我。
既然父母想讓我這樣做,我就做吧。
不要管我,我變不成你們想象中的樣子,我不能讓你們如願。
這時候,孩子的內心是:極度憤怒和委屈的。
如果這些心境沒被父母發現,他們就會陷入困境,更多的孩子在這一階段會得抑鬱症。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說:
“父母如果在眼界格局上沒法幫助孩子,那麼請一定要相信孩子,真誠地欣賞孩子,這也是一種超強的養育力量。”
把愛給足,孩子才不會走歪路。
06
有人說過一段話:
“鐵一樣的教育,最後落在孩子身上,都會跟水一樣綿軟無力。柔一樣的教育,最後落在孩子身上,都會跟鐵一樣剛勁有力。”
教育從來不是一場親子關係的抗衡,而是一場同頻共振的進步。
當孩子讓我們感到無助與無奈時,孩子同樣對我們有著深切的愛意與期待。
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
充滿真誠地誇讚與認可;
充滿愛意與關切的注視;
充滿尊重與寬厚的接納;
給予放手與信任的力量。
開啟孩子的格局與胸懷,他們才會把對父母的“仇視”轉變為對父母的感激、欣賞與愛。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今日推薦
《贏得孩子的心》
暢銷全球的親子教育力作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