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改版啦!
把育兒網公眾號設為星標⭐
精彩內容不錯過!

正文
看到一段影片@羅偉明。
博主要去上班,準備開車離村。
奶奶緊緊扶住車窗,有些慌張地問孫子:“毛毛,哎呀,你要上班去了啊。”
博主回答:“是啊,今天星期一。”

奶奶有些欲言又止,忽然開口問道:“你能掙好多錢一天?”
博主隨口應聲道:“200多塊錢。”
然後拍了拍車窗上老人的手,安撫道:“我去上班了,等回來再看你。”
顯然博主是知道奶奶的不捨,只是生活總讓人有太多的情非得已。
若是放在一般情況,這時不管老人有再多不捨,總該放手讓兒孫離去了。
不曾想,老人突然顫抖著從懷裡掏出一條摺疊的四四方方的手絹,從裡買數出兩百塊錢,遞到孫子面前。
“寶崽,奶奶這裡有200塊錢,奶奶買你一天,你陪奶奶一天哦。”

博主於心不忍,只能抽出一張舊版紙幣,向老人撒謊道:“你這100塊錢,不能用了。”
老人滿臉的失望和愧疚,唸叨著:“我老了,不知道了。”

不過接下來的一句話,直接淚崩:
“那奶奶先欠你100塊錢……陪奶奶一天哦,我的崽呀。”
一瞬間,老人掩面抽泣。

有人說這是一個段子,但是類似的故事我們似曾相識,而且悲傷難以自抑。
還記得那個對著監控呼喚孫女的雲南老人嗎?
“小林,你來看下爺爺嘛,明天爺爺要走了。”
“你對爺爺是好得很啊,孫兒。”
“明天來是喊不答應咯,你來看看爺爺嘛。”
“爺爺過不了了,走了算了。”
……
小小的山村,一位孤孤單單的老大爺,對著鏡頭絮絮叨叨。
乍一聽到,以為只是長輩對晚輩的思念。
仔細聽完,會發現老人言語中的不對勁。
思念是真的,留戀是真的,萬念俱灰也是真的。
這是一場訣別啊。
影片的釋出者,老人口中喊著的孫女“小林”,也證實了爺爺已經過世。
看到監控時,她痛徹心扉:
“後來,我最愛的人,最牽掛最疼我的人變成了一座小小的山,再也看不到他等我回家了。
他出遠門了,遠得我要走完這一生才能見到他。”
沒能見爺爺最後一面,成了孫女永久的遺憾。
說實話,而立之年的我,是含著眼淚看完的。
遠離故鄉,在外討生活,這樣的生離死別,我錯過了一次又一次。
不過悲傷的同時,我心裡也藏了一個疑惑:
明明影片里老爺子看上去還好端端的啊,他又怎麼會篤定自己明天就不在了?
我不敢往最壞處想……直到後續報道曝光:
當天晚上,老人自縊身亡。

老人姓趙,生活在雲南一個偏遠的山村。
這不是趙老爺子第一次輕生。
去年5月,老人曾經喝過農藥,由於家人及時發現,被搶救回來。
之後,老人開始找繩子,家人就把所有繩子藏了起來。
可這一年來,老人始終沒能打消自殺的念頭。
為什麼老人一心求死?
“他太孤獨了,他太煎熬了。”孫女小林心碎道。
山區交通不便,手機訊號還時斷時續。
老人也沒啥文化,家裡人給他買了智慧手機用來打發時間,可他總用不好,甚至連撥打電話的基礎功能也不太明白。
自從前年,老伴過世,老人就更加鬱鬱寡歡。
隔壁鄰居兩個剛上小學的女娃不止一次聽到,老人唸叨著,每天做夢都會夢到老伴。
人到晚年,沒有任何消遣,又失去了另一半。
精氣神一下就垮了。
“我一個人不好在。”
這是老人生前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不好在”是當地的俚語,意思是“不舒服”。
人老了,心靈的孤寂,是我們沒法想象的。
作家荊方說過一個故事。
他們姐弟三人分別住在北、深、廣,為了照顧老家的父母,特意請了一個保姆。
可有一段時間母親總是抱怨保姆小偷小摸。
不過姐弟三人瞭解之後,知道保姆並沒有做過。
但是為了安撫母親,他們在家裡裝上了監控。
於是,母親在家裡的一點一滴全都呈現在了孩子們眼中。
自此兒女也終於知道了母親無理取鬧的原因:
她每天看著並不感興趣的電視節目,有時候整晚不說一句話。
尤其是天寒地凍的冬天,父母甚至一整天都坐在沙發裡,固定的姿勢,固定的位置,看著同一個頻道,直到沉沉睡去。
每次打電話父母都會問孩子們什麼時候回去,但是很多時候,歸期只是一個語焉不詳的日子。
直到這時,荊方才恍然大悟:
“父母的日子,是被大段大段的空白鋪滿的。這些空白是荒蕪的原野,沒有莊稼,不收割希望。”

話說回來,無論是趙老爺子,還是開頭影片裡的奶奶。
但凡有兒孫將其放到網上,都會惹來不少非議,什麼“網路孝子”,什麼“兒女都去哪了”……
可事實是,哪來那麼多不肖子孫。
就拿趙老爺子說吧,從他居住環境來看,顯然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家。
老人有4個兒子、2個女兒,各自成家立業後,二兒子一家留在村裡,而且住的房子和老人住的老屋僅有50步。
平常老人的一日三餐都是二兒子和二兒媳負責。
兒女們也都願意接老人同住,“想去哪裡就送他去哪裡,但他都不開心”,待個一兩天就鬧著回家。
孩子們又想給老人再找個老伴,可趙老爺子說什麼也不同意。
老人房前的監控還是孫女小林堅持要裝的:“怕他跑、摔了什麼的,也想多看看他。”
在小林的短影片賬號上,為數不多的作品裡面,多有爺爺的身影。
幫爺爺洗腳,和爺爺吃飯,陪爺爺散步,用手機拍攝特效影片逗爺爺開心……
可見,這個大家庭裡,沒有誰是沒良心的。
但各家也有各家的難處,就像二兒子說的:
都知道老爺子有心病,“大家都看著,可是誰也不可能一直在(老人)身邊,一步都不離開。”
說到底,普通人家,“你養我大,我陪你老”,挺奢侈的。
就拿我自己舉例,外公去世後,外婆獨居,身體漸漸變差。
雖說大舅一家和外婆住在同一個村子,可年近60的大舅和大舅媽,一個在工地上班,一個操持田地。
小舅前幾年做過心臟手術,小舅媽獨自經營著一家裁縫店。
我爸媽更是四處打零工,一年360天,只有春節前後那段時間休息。
小輩們就更別提了,天南海北,不是學生,就是打工人,除了放假,老家難得見到一兩個人影。
最後,外婆也在某個孤獨的日子裡,因為一場流感,引起了併發症,住進ICU後,再也沒有醒來。
記得知乎上的那個熱門問題嗎:“怎麼看待「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
一個高贊回答@維羅妮卡:
那你沒去過私立醫院,沒看過那些VIP病房的久病人。 這些人有專門的護工照顧,有醫院配給的營養餐,不需要兒女24小時陪著,不需要兒女一邊哄著孩子一邊拿著鏟子炒菜,不需要兒女擠半個小時公交車送飯,不需要兒女在髒兮兮的公共衛生間洗衣服,不需要兒女端屎端尿一整晚第二天頂著一雙紅腫的眼睛和黑眼圈上班。 這些人的兒女,因為睡眠充足心情愉悅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親切地問爸今天覺得怎麼樣,媽醫院的飯吃得慣嗎?不行請個保姆專門做飯。恨不得天天陪著,畢竟衛生不用自己收拾,飯不用自己做,自己只需要坐在真皮沙發上,吹著空調,陪著爹媽聊聊天就可以了。 哪怕一天時刻不離,自己也有時間,不用擔心回頭要和老闆點頭哈腰地請假……
誰不想做孝子賢孫?
可生活可曾對我們有過一點點憐憫?

還是那句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
因為,能不能盡孝,和願不願意盡孝,是兩回事。
開頭的那個影片,其實還有一個後續。
博主那天沒有離開,留在小院裡,和老人玩起了吹泡泡。
那一刻,老人開心的像個孩子。
博主也彷彿回到了從前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還去博主的主頁看看,發現他分享了許多和奶奶相處的時光。

而且我還在@新華每日電訊 等很多官媒裡看到了他和奶奶的一篇報道:《揹著95歲奶奶去天安門看升國旗!》

原來博主爺爺是退伍軍人,父母又長年在外打工。
為了操持家務、照顧老小,奶奶幾乎沒有出過遠門。
博主從小跟在奶奶身邊,從一個窮小子,一路逆襲,成為巴黎時裝週的時尚造型師。
不過,36歲那年,奶奶病重,他毅然選擇回鄉創業。
自此,老人的餘生,多了很多時光,有孫子陪伴。
不僅收穫了一個幸福的晚年,還成為短影片平臺上的知名網紅,和孫子一起登上了湖南衛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老人的今天,也是我們的明天。
離過年,只剩4天了。
大家都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吧。
從前那個我們每天想要躲進他們懷抱裡的人,如今每天也在想著什麼時候能再擁抱一下。
歲月不留人,請記得,別再讓他們等的太辛苦。
參考資料:
新華每日電訊:《揹著95歲奶奶去天安門看升國旗!為奶奶圓夢的他,還有個身份→》
新湖南:《揹著95歲奶奶去天安門看升國旗》
紅星新聞:《“我明天就要走了”,在監控下呼喚孫女後,88歲老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正觀新聞:《正觀視評:老人監控下呼喚孫女後自縊身亡,無奈背後也要反思》
新週刊:《父母家安裝監視器以後》
作者: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關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