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式帶娃”興起:老人不累,子女感恩,婆媳愉快,家庭和睦

最近,布穀媽身邊不少朋友,都在討論一種“新式帶娃”方法,聽說這種方式能讓老人不累,子女感恩,婆媳關係愉快,家庭也更加和睦。
布穀媽一開始,還以為是啥育兒黑科技,深入瞭解後才發現,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卻充滿了智慧和對家庭關係的深刻理解。
如果你也為帶娃發愁,不妨跟布穀媽一起看看,這種新潮的育兒方式,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一:老人帶娃
在我們傳統的習慣裡,老人幫忙帶孫子,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甚至許多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幾乎全職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
可,這真的好嗎?
●孩子天然親近父母
我們會發現,即便爺爺奶奶帶娃再多,但孩子還是會天然地親近父母。
這是一種本能。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可替代的。即使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他們再好,若父母不夠關心孩子,不能給予孩子的足夠的關注和支援。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不夠自信,或者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老人承擔雙重壓力
埃裡克森“人生八階段”理論指出,人進入50歲之後,身體各方面機能就開始下滑。
因此,老年人在這個時期,會產生一種“絕望”的感覺。
如果想要改善這種狀態,就必須對自己的心態進行平衡。
當老人還需要全職帶娃時,一方面,他既要面對來自身體的病痛和衰老。另一方面,他還要替子女分擔帶娃的壓力。
雙重壓力下,各種家庭矛盾就來了。
●爭奪話語權
老人幫忙帶娃,容易出現什麼矛盾?
最常發生的,就是婆媳間“爭奪話語權”。
寶爸夾在中間,渾然不知,覺得既享受父母照顧,還老婆孩子熱炕頭,多好!
但他不知道,媳婦和老人之間,可能已經“針尖對麥芒”了。
因為很多老人,已經習慣在家裡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了。
這就導致,即便孩子已經成家娶媳婦有娃了,但我是你的家長,那很多事,你們就必須聽我的。
但兒媳認為:“我才是這個家的主人。尤其孩子是我生的,那育兒方面,肯定得按我的方式來啊。”
於是,生活中很多小事情,就成了婆媳間互相看不過去的矛盾。
布穀媽身邊有一位婆婆,喜歡把自己吃過的東西喂孩子嘴裡。但兒媳卻每次都制止。
婆婆還喜歡把孩子的菜炒得又鹹又重口味,兒媳勸了很多遍,婆婆卻說:“我兒子小時候就這麼吃的,這不長大也挺好,哪有那麼多講究?”
婆婆洗衣服時,把孩子的貼身衣物混在大人裡邊一起洗,兒媳見後,每次都要單獨拎出來。
兩人為了這些小事,不知吵過多少次。
她們爭的,真的是一頓飯和一件衣服嗎?
不,是家庭的話語權!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家庭,只能有一個話語權。
當出現多個“話語權”相爭時,這個家,就必定要時不時鬧一鬧。
二:“新式帶娃”興起
布妞一位同學,他家和爺爺奶奶家,住在一個小區。
每天早上,爸爸媽媽把孩子送去學校,下午拜託爺爺奶奶去接,吃晚飯。然後爸媽下了班,再去爺爺奶奶家把他接回來。
鄰居們聊天時,問過奶奶,何必這麼麻煩,住一起不就行了?
奶奶回答:
“那不行,住一起搞不成。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我們老人有老人的生活。
住一起年輕人嫌你話多,我們還嫌他們不懂事。有點距離,大家過得都好,我們還沒那麼累。”
不得不說,這是位有智慧的奶奶,活得也明白。
這種有邊界、有距離、爺爺奶奶又能幫一把的養育方式,其實是最合適的帶娃方式。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條件做到小家庭和爺爺奶奶住得近這種方式。
但是,當我們和爺爺奶奶住一起時,不妨也當做是“有距離地分開住”,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距離和邊界。
①老人只是“幫忙”
工作一天回來,確實辛苦。這時候,我們難免就想要“偷懶”,讓孩子跟爺爺奶奶多玩一會。
但其實,爺爺奶奶照顧娃一天,還做家務,也已經體力跟不上了。
這時候,想要他們再精力充沛陪孩子玩遊戲、讀繪本,真的是強人所難。
那爺爺奶奶又不得不繼續帶娃,該怎麼辦呢?
於是,很多家庭常見場景就出現了——孩子“瘋狂”看電視、玩手機。
與其之後管孩子雞飛狗跳、抱怨爺爺奶奶害了孩子,不如在源頭處,就把問題解決掉。
“新式帶娃”的第一步,就是合理分工——老人幫忙,但不全權負責。
白天我們上班時,老人“幫忙”帶娃。但一下班,我們就當做是和老人分開住,得把孩子接到身邊來自己帶了。
我們參與孩子成長越多,就對他影響力越大,就越不會在後期產生深深的育兒無力感。
②保持邊界
依戀心理學指出,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與養育者(通常是父母)之間的穩定關係。
當老人過度介入時,難免會擾亂這種關係,影響孩子的依戀模式。
所以,孩子父母和老人之間,需要有清晰的邊界。
這一點,尤其是寶爸,需要給予寶媽足夠的支援,自己先要與父母“斷奶”。
就像我們看《小巷人家》,林武峰給足了妻子支援,他們的孩子,不僅性格好、心理健康,還各方面能力強。
而反觀莊超英,腦海裡、心裡,全是他原來的家庭。若不是黃玲足夠強勢,兩個孩子,未來還不知道怎樣。
當然,作為老人家,我們也要明白,年輕人成家後,就該放權給他們了。老人管太多、插手太多,難免會有家庭矛盾。
③看到老人的付出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感恩和被尊重,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老人在幫忙帶孩子時,如果能感受到兒女的感激,他們的心理滿足感,會大大提升,家庭關係也會更加和諧。
我們平時出門,給孩子買東西時,別忘記,也給家裡老人帶一份小禮物。哪怕一件衣服、一份吃的。
雖然老人嘴上說著:“我都有,別浪費錢。”但當他們真的收到你的心意時,內心還是會很開心的。
我們還可以直接把感謝說出來,當著孩子的面,對老人說一句:“今天奶奶帶你真辛苦,我們要謝謝奶奶哦!”
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和話語,實際上,會對家庭的整體氛圍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
這種“新式帶娃”,確實能讓家庭更和睦,也能讓婆媳之間關係更融洽。
你家的育兒方式,是怎樣的呢?
聯絡我們
微信: caicaitong/schoolmum008
QQ: 1950775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