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奶身上,我看到苦難的另一面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希望我的記錄能證明奶奶來過、存在過。”
文丨新京報記者 羅豔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丨張彥君
本文4230字 閱讀8分鐘

86歲的周興飛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婦,她這輩子沒走出過雲南,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人生經歷。


但在10月,她的人生故事卻被無數人知曉。
她的孫女王雪雁釋出了一則短影片,畫面裡,祖孫二人依偎在伙房的炭火旁,奶奶口述,孫女手記。
王雪雁寫道:“剛準備出門,奶奶就拉住我,讓我聽她講講以前的故事,從她的出生到父輩的到來,從一副碗筷錢都要去借,到在縣城修房落戶……她記得每一個細節,回憶讓她紅了眼眶,我拿出日記本,一字一句地記下,我知道,她怕來不及,而我也怕有些問題無人回答。”
兩天後,王雪雁又釋出了整理出來的五頁手寫文章,並表示“這裡有大家想聽的奶奶的故事,也有我想跟大家說的一些話”。兩條影片的點贊量共達200多萬。
王雪雁今年20歲,大三在讀,和奶奶交談那天是10月4日,兩人在位於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的老房子裡聊了三個多小時,那裡也是她和奶奶的家。
以下是王雪雁的講述。
王雪雁正在記錄奶奶的講述。網頁截圖
聽奶奶講過去的故事
很多年前,我就想為奶奶記錄人生經歷。2022年爺爺病逝,奶奶變得比較焦慮,因身體每況愈下,她害怕自己也突然撒手人寰,希望能留下點什麼,再次提出讓我把她的講述寫下來。
一開始的記錄是碎片式的,我們在一塊聊到了誰,奶奶便會補充提及那一代的事情。她沒有讀過書,不識字,但總能說出一些很有哲理的話,比如“有鹽同鹹,無鹽同淡”“你不嫌他米粗,他不嫌你糠糙”。
今年奶奶86歲了。國慶假期,我和妹妹回了家。奶奶叫住我,說趁著你和你妹妹都在,我給你們說說以前的事情。
奶奶是怕再往後,她的話就沒人聽了。那天,妹妹在一旁用手機拍攝,奶奶擔心我們換了手機忘記了,我便同步用紙筆速記。
她不僅講了自己的一生,也把家裡祖輩和父輩的生亡時間詳細列出,她希望我們後代按照風俗,不要忘記給他們燒紙錢。
在奶奶的講述中,她出生於1938年冬,那年,她的父親為躲避舊政府抓壯丁充軍,帶著孕妻逃至親戚家。後來,她父親過了徵兵的年紀,一家人便回到雲南鎮雄氈帽營,務農為生。
此後十年,奶奶的二弟、三妹、四弟相繼出生,母親患痢疾而終,二弟和父親因高燒身亡,好心的四叔收留了姐弟三人。在四叔家,作為長姐的奶奶爭髒活搶累活,傾力照護弟妹。又過四年,三妹和四叔染痢疾離世,四嬸帶著獨子改嫁,時年14歲的奶奶和四弟回到自己家,靠著父親留下的田地相依為命。
每每談到與親人的離別,奶奶會忍不住哭泣,我們叫她別難過,她便佯裝是天氣原因引發了眼疾。
一雙手撐起一個家
16歲那年,經人介紹,奶奶與爺爺相識併成婚,前往鎮雄縣生活。爺爺自小失去雙親,條件貧苦,受益於爺爺三哥是退伍軍人,奶奶被安排到縣城農場居住和工作。不久後,爺爺在未經商議的情況下獨自去昆明參軍。
過了半年,爺爺來信一封,讓奶奶安心,稱很快就會回家,但從此杳無音信,奶奶一等就是六年。這期間,奶奶焦急,有人建議她另嫁,可她認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且算命先生說,這是奶奶在還上一世欠爺爺的債,爺爺還活著。聽到還活著,奶奶就舒了口氣。
對於奶奶的堅守,我是矛盾的,一方面我能理解她的想法,另一方面,我會聯想到奶奶在當時遭受的非議,我很心疼她。
但奶奶卻想得通,她覺得既然認定一個人,改來改去也沒什麼意思,更何況爺爺是“交給國家的人”,總會等來一個答覆。
後來,奶奶偶遇了和爺爺同年入伍的鄉親,他帶來了爺爺還在世的訊息。在戰友、工友和廠長的幫助下,奶奶籌齊路費,去部隊找到了爺爺,可爺爺卻不以為意,甚至和旁人打趣道“來的人是嫂子”。奶奶吐露了心聲,爺爺也道歉了,在部隊生活的40天裡,奶奶懷上第一個孩子,我的大伯。
記錄那天,奶奶還告訴我一個秘密,其實她的上嘴唇少了一塊肉,是她小時候在燒火的灶臺邊磕掉的,我一直沒發現,以為癒合的那個地方只是凸起來的一點肉而已,但這應該導致了她的困擾甚至自卑,因為她反覆強調自己的親妹妹有多漂亮,不經意流露出有點配不上爺爺的想法。
之後,奶奶又先後生育了一個女兒和四個兒子,唯一的女兒夭折。爺爺退伍後,修了一段時間飛機場,又到鄉下的硫磺廠工作,鮮少歸家,工資勉強維持一家生計,五個兒子全由奶奶一人照顧。
隨著兒子們漸漸成家立業,奶奶有了八個男孫和六個女孫,本可以安享晚年。可因為一些原因,我父親和五叔沒法再關照家裡,五嬸改嫁,我母親也因意外不得不離家多年,直到今年7月才回家。
我和親姐、親妹、親弟共四人,以及五叔的兩個兒子,都在奶奶和爺爺的撫養下長大。

2021年,王雪雁奶奶和爺爺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苦難是比較出來的”
我們住的地方,是爺爺還在工廠上班時家裡蓋的,到今天也算是老房子了。爺爺奶奶本應在新修建的房子裡養老,但老房距學校更近,為了方便我們上下學,二老就搬來老房子生活。
爺爺兩千多元的退休金和一些補助金,曾是我們八口人的全部生活來源。
祖孫八人一起生活的那些歲月,我們幾乎一年只吃一樣食物,爺爺常年喝白稀飯,過年時,爺爺才捨得買豬腳燉給大家吃。我上初中的某一年,爺爺買了30袋大米屯在家裡,每袋有50斤,他怕自己突然走了,我們被餓死。次年,三分之一的米都生了蟲,我們每次煮飯前都要淘很多遍米,可無論怎麼淘,那些蟲永遠淘不乾淨。
奶奶講到自己父親臨終前,陷入高燒昏厥,她拼力拍喚,相似的經歷讓我很受觸動。有一回,70多歲的爺爺攀上兩米高的梯子,在天花板處搭瓦。我非常擔心,換人上去的提議被拒絕後,就在下面遞東西。恍惚間,爺爺砸在桌上,又滑向地面,最終掉在我腳下。我跪在爺爺旁邊,抱著他喊得撕心裂肺,好在爺爺醒了,待緩過神來,他笑著說“看來我小孫孫還捨不得我走”。
2017年左右,奶奶在一次外出中不慎將左腿摔成了殘疾,老來胃口也不大好。以前,她連雞蛋都沒吃過一顆,有點葷腥就留給我們,牛奶也喝不慣,直到今年,醫生診斷奶奶嚴重營養不良,她才開始吃雞蛋。
我問奶奶,這一生吃了那麼多苦,覺得後悔嗎?她的眼淚奪眶而出,特別激動地說一點兒都不後悔,看著孩子們個個長大成人,有了出息,她很值得。在所有敘述裡,奶奶會說到那時的日子有點難過,但她的總結是,這些事情都可以過去,都沒關係。
如今,姐姐和一個弟弟已經工作,我在西南大學讀大三,妹妹在昆明讀大一,還有兩個弟弟在讀高中。
整個大家庭起起落落間,是奶奶不斷鼓勵我們,不要去抱怨,有什麼意見和想法可以往後放一放,要盡力去展現自己的能力,生活才有奔頭。
我覺得苦難是比較出來的,世上還有很多比我們更艱難困苦、更不幸運的人。爺爺奶奶不離不棄地撫養我們,爺爺走後,奶奶為我們守住整個家,我擁有了祖輩沉澱幾十年的愛。

周興飛和她撫養長大的六個孫輩。受訪者供圖
走出思想泥沼
在家裡,我被認為是比較懂事的那個小孩,有什麼事情奶奶會和我商量,很少苦口婆心地告誡我。一些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比如選擇人生伴侶,奶奶會希望我先把書讀好,再找一個互不嫌棄的人。她的意思是指“相看兩不厭”,便也無悔。
我們也發生過爭執。我讀高中的時候,年紀最長的弟弟給校長寫輟學信,年紀次之的弟弟見狀也不想讀書了,最年幼的弟弟則逃學或故意遲到。
我放月假回家,從妹妹那裡得知了這些事,恨鐵不成鋼地說教了三個弟弟,越說我越難過,後面心痛地哭了起來。
言罷,其中一個弟弟被朋友叫了出去,奶奶打電話讓他回家吃飯,他回覆“二姐回家,我不敢回家”,奶奶一下就火了,指責我不該回家哭哭啼啼。
我特別委屈,但講道理的話一句也說不出來。我便一個人出家門,到街上游蕩,可能家裡人都不覺得我會離家出走,竟真的沒人找我。到凌晨三點,我走不動也流不出眼淚了,就坐在廣場的椅子上閉眼休息。
本質上說,我和奶奶都是為家庭付出愛的人,但弟弟輟學這件事上,奶奶覺得,不必為難不想讀書的人,但我認為,青少年階段正值三觀形成,需要得到正確指引,這也許就是不同時代的思想代溝吧。
好在後來,弟弟們都重回了校園。
奶奶把錢財看得很輕,當有家人發生財產糾紛,她會講沒有那點錢我們也不會餓死,有些東西可以錦上添花,沒有也能活得熠熠生輝。她看重的是感情,每當接到我父母和五叔的電話,她的眼眶都是紅紅的,從不埋怨,只是叮囑他們好好生活。
我之前會對某些事情特別在意和執著,非要做到什麼不可,慢慢地,我發現人生每個意外背後,都存在無限轉機,只要別一直在泥潭裡陷著,就會有更多選擇。
現在,我在西南大學的中獸醫學專業讀大三,我會在課餘時間參加學生組織活動,以及做社會兼職,包括家教、醫藥代表、網路運營、教育局助學貸款業務……除了賺錢,我樂意從不同的體驗中獲取正向能量。
王雪雁整理的手寫文章。受訪者供圖

老人的價值感
我讀的專業是自己選的,雖然不是第一志願,但也在接受範圍內。在奶奶看來,不管是給人還是給家畜治病,能夠救命都很厲害。
孫輩逐漸長大,奶奶看著我們每個人都比她高了,非常有成就感。在家裡,我一如既往表達自己的觀點,依然會當著奶奶的面跟弟弟們說,你可以學習成績不好,但得學會尊重他人、換位思考、承擔責任、知恩圖報,也會在他們處事欠妥的時候批評教育。
大道理弟弟們一聽就厭,但現在奶奶會在一旁跟我唱同樣的調調,“你們要聽二姐講的,正確的東西必須要聽。”
在我十多歲的時候,一旦與他人發生思想衝突,我總是堅持己見,比如我會把弟弟的事視為自己的責任,會因為他們犯了錯而緊張煩惱,奶奶反而輕鬆,她讓我不要考慮太多,人各有命,不宜把任何人捆綁在自己身上。
那時我覺得,這明明是我承擔責任的表現。後來我慢慢鬆綁,發現弟弟們好像過得也還可以,在自己的路上回到正軌,我也變得沒那麼疲憊了。我也發現,汲取老一輩的人生智慧,不但有助於我們積極看待問題,還能增強他們的被需要感和價值感。
10月5日,我把記錄奶奶講述的影片片段發在了網上,很多網友因為心底的遺憾而共鳴,就像我對爺爺的遺憾一樣,還沒來得及好好留念,就生死相隔了。有網友說,年輕人與老人相伴的時間在一天天減少,他們只能活在故鄉和回憶裡,我們要倍加珍惜共處的時光。
最讓我動容的評論是那句話:再也沒有人知道我是如何長大的了。我就在想,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幾十年光陰轉瞬即逝,社會更新迭代,家族繁衍,普通人留下的痕跡只是一朵朵掀不起波濤的小浪花。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希望我的記錄能證明奶奶來過、存在過。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洋蔥話題
你對此事怎麼看?
後臺回覆關鍵詞“洋蔥君” ,加入讀者群
推薦閱讀

茨姆,溫和地走出山谷

湖北隨州殯改爭議



有你“在看”,我們會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