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從爆火到翻車,只用了半天

作者:Mr.K
來源:技術領導
全文1411字,預計閱讀需2分鐘。
這兩天被Manus刷屏了,火爆程度堪比DeepSeek,但沒過多久,畫風就變了。
國內幾個團隊聲稱0天覆刻Manus,毫無難度;多家媒體開始呼籲要真創新,不要搞飢餓營銷;當初吹捧Manus的其中一家AI自媒體,呼籲大家不要再吹捧;緊接著Manus的X賬號被封……不到一天,Manus經歷了從爆火到翻車,過程跌宕起伏、十分狗血,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來談談個人觀察。
先回顧下整個事件的經過,Manus線上下開了場釋出會,小範圍地邀請了幾個AI自媒體參與。釋出會結束後,這些自媒體紛紛釋出了炸裂體文章,像這樣:"炸醒了整個AI圈"、"AI Agent的GPT時刻"、"中國團隊造,宇宙為我們閃耀"。
至於他們是真的被Manus產品震撼到了,還是對方給的誠意足夠厚,就不得而知了。幾篇評測文章都衝到了10W+,隨後其它媒體開始跟風報道。
當大家胃口被吊起來後,發現想要使用Manus,必須要有邀請碼,又有媒體爆出“閒魚”有賣,10萬一個,有沒有成交量不知道,反正是一碼難求。大家就更上頭了,逢人就問邀請碼,情緒被推到了極致,也讓Manus火出圈。
先說說,炸裂體文章是怎麼回事。那些AI自媒體的其中一位說,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就是朋友幫忙。我算是有點知名度的科技自媒體,Manus沒找過我,問了幾位同行,也沒找過他們。
坦白說我不喜歡這位博主,但我相信他沒收錢,因為他的自媒體號天天都炸裂,不只是針對Manus,你去翻翻他的舊文,幾乎所有測評過的AI產品都是炸裂的。我也是做自媒體的,我能夠理解,不這麼寫真沒流量。
那麼,會不會是Manus自己炒作?我對營銷套路還算熟悉,想要達到這個量級的營銷效果,所耗費的資金根本不是Manus這種初創公司承擔得起的。
我敢說,現在Manus團隊自己也是懵逼的:怎麼就爆了呢?我們TM都做了什麼……他們根本就沒想好,接下來如何應對這潑天的流量。
也有些媒體指出Manus不是真正的技術創新,只是“套殼”做的體驗好一些而已,我覺得這些都不是重點,那些AI自媒體測評半天,也都是停留在表面,沒說出個所以然。
我的觀點跟他們不一樣。我認為,AI Agent離應用成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就像吳恩達所說的,Agent 應該具備四種主要能力,即:
1、反思(Reflection)
2、使用工具(Tool use)
3、規劃(Planning)
4、多智慧體協同(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大模型提供的是反思、規劃的能力,DeepSeek等推理大模型的出現,加速了這兩個能力的完善。但是,供Agent呼叫的工具介面生態並沒有準備好,舉例來說,攜程要提供訂機票酒店的API、美團要提供訂餐的API、滴滴要提供打車的API等等。
即便是技術上已經準備好了,這些平臺為什麼要給Manus提供API?他們做自己的Agent不香嗎?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所以結論是:通用AI Agent的時代並沒有到來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還涉及到AI基建、生態發展、利益分配等問題,根本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
Manus並沒有"炸醒了整個AI圈","AI Agent的GPT時刻"也還沒有到來,即便是“中國團隊造”,宇宙也不會為我們閃耀。
最後呼籲一下,AI自媒體們少一些“炸裂”、“震驚”、“吊打”,少一些愛國綁架、顱內高潮,別動不動拔高到宇宙閃耀,宇宙根本就沒空為你閃耀。
表達的狂歡迎合了演算法,卻陷入了“標題軍備競賽”,讀者被過度刺激後變得麻木,這種敘事正在異化技術傳播的真正價值。
傳播的本質是建立信任,而非故弄玄虛,只有人類理性與剋制的表達,才能夠減少資訊熵增,讓有效的資訊更加快速地流動。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