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天,Manus 成了衡量 AI 產品優劣的最佳試金石。近期,Manus 在海外的熱度暴漲,外國大 V 自發在 X 平臺轉發宣傳,《福布斯》更是直接蓋章定調,冠上了「第二個 DeepSeek 時刻」的稱號。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卻盡是反轉、反轉、再反轉。噪聲太多,容易淹沒對一款產品的價值判斷。
AI Agent 在業內的落地早已心照不宣。底層模型的進步,Deep Research 的廣泛普及,都為猶在襁褓的 Manus 這次席捲全網掃除了不少認知障礙。在喧囂之外,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一個套殼 AI 產品對使用者和行業是否有價值?在 AI 快速迭代的今天,創新的定義是什麼?Manus 海外風評如何Manus 的爆火來得猝不及防,以至於連團隊也沒有準備好迎接這潑天的流量。合夥人張濤近日發文稱低估了大眾的熱情,目前伺服器資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只好採用邀請碼機制。同時,他也表示團隊正在全力輸出,爭取讓大家早日體驗到更好的產品。與刻意降低國記憶體在感的策略不同,Manus 這幾天反而向不少海外 X 博主、以及 Reddit 平臺開放不少邀請碼,有意借勢推高熱度。@deedydas 讓 Manus 對特斯拉股票進行專業的分析,結果它在大約一個小時內完成了通常需要大約兩週才能完成的的專業級工作。這效率,不比打工人好用(不是)。
遊戲地址:https://zaomhjnv.Manus.space/@LamarDealMaker 對 Manus 的能力讚不絕口,稱其為最瘋狂的 AI Agent。Manus AI 在極短的時間內為他規劃了一次為期兩個月的家庭旅行,路線涵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和南極洲,安排得滴水不漏。並且,它還能夠自動分配任務、瀏覽網頁研究,最終奉上了一份涵蓋住宿、預算和美食指南的詳細行程。
另一位使用者 @ivanfioravanti 則秀出了 Manus AI 用 p5js 做的動畫,創意和效果雙雙線上。
Hugging Face 的產品負責人稱 Manus 是「我用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AI 工具」。AI 政策研究員 Dean Ball 將 Manus 描述為「最複雜的 AI 計算」。要說 Manus 的重量級背書,絕對少不了兩位比較重磅的人物。一位是 Twitter 創始人 Jack Dorsey,直接甩出了「excellent」的評價,言簡意賅但分量十足。另一位則是 X 博主 Rowan Cheung,他所創立的 therundownai 可以說是 X 平臺閱讀量最大的 AI 新聞快訊自媒體。
Rowan 前幾天還沒體驗 Manus,卻在海外率先喊出「中國第二個 DeepSeek 」。截至目前,那條推文也在 X 平臺狂攬 276 萬的閱讀量。直到最近,Manus 團隊也向 Rowan Cheung 分享了邀請碼。建立 Rowan Cheung 的傳記、並據此部署網站;分析舊金山最佳租車地點;建立一門關於內容創作 AI 的完整課程,Manus 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
GitHub :https://github.com/mannaandpoem/OpenManus?tab=readme-ov-file置身於風暴中心,OpenManus 背後的四名成員連同他們的過往經歷,迅速被媒體扒出:梁新兵:華東師範大學碩士,曾參與爆款 AI Agent 專案 Data Interpreter 的開發。張佳釔: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慧學院本科生,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攻讀博士,其參與的智慧體框架 AFlow 剛被深度學習頂會 ICLR 2025 接收。向勁宇:西南交通大學應用物理學本科,曾在 2024 年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 AI 賽道斬獲全球第二。於兆洋: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慧學院本科生,與校友張佳釔曾憑 MathAI 方案在阿里數學競賽 AI 賽道拿下全球第三。
同樣在 3 月 7 日,CAMEL AI 的 OWL 專案公佈,並劍指 Manus。官方表示 OWL 直接做到開源界 GAIA 效能天花板,達到了 58.18%,超越 Hugging Face 提出的 Open Deep Research 55.15% 的表現。在官方給出的演示案例中,讓 OWL 查詢今天倫敦有哪些電影上映。它會自動生成待辦事項規劃並編寫任務清單,開始瀏覽網頁,搜尋倫敦地區符合條件的電影院。
整個過程宛如真人操作,流暢地執行滾動、點選、輸入以及即時資訊檢索等步驟,最終為使用者呈上一份詳盡的當日電影總結報告。據 CAMEL AI 介紹,OWL 透過逆向工程將 Manus 工作流拆解為 6 步,並開源所有模組;支援 GitHub 一鍵 clone,同時工具鏈能夠自由擴充套件,執行環境也支援雲端和本地任選。CAMEL AI 強調,OWL 完全免費,且優化了 Token 消耗。
GitHub :https://github.com/camel-ai/owl然而,與這些後續開源專案相比,Manus 的真正優勢在於更早抓住了行業痛點,如何將複雜多智慧體協作技術轉化為使用者可感知的價值。精心設計的使用者介面、相對透明的流程最佳化,Manus 將複雜的技術包裝成了易於理解和使用的產品,也為第一波熱度添柴加火。並且,Manus 的爆火,某種程度上源於它在對的時間踩中了風口。黃仁勳曾經在 CES 預言,隨著 AI Agent 浪潮席捲,未來 IT 部門將轉型為 AI「員工」的人力資源部門。正是基於這一趨勢,Manus 向用戶展示了一個能夠有效管理多個 AI 智慧體協作的平臺。誠然,業內雖對「套殼」嗤之以鼻,套殼可以是起點,不應該是終點。但用季逸超的話來說,極致的套殼就是勝利。Manus 能夠將現有技術包裝並推出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產品,應用端的創新同樣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