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 筆者被嚇一跳,好像傳說中的AGI真的來了。
事情是這樣的,早上6、7點,突然有大量自媒體不約而同地發文宣傳一款名為Manus的AI產品:
不同於其他AI大模型,Manus號稱是全球首款通用Agent,實力碾壓OpenAI。該產品一經發布,瞬間“引爆”網路,各種宣傳文章層出不窮,好像AGI真的實現了?
什麼是Manus?
結合Manus官網和各路自媒體誇張宣傳,這是一款能力極強的通用型AI。相比目前比較熟知的各AI大模型,至少在宣傳上,Manus能夠真正意義上成為個人數字助手。
簡而言之,使用傳統AI大模型時,使用者提一個需求,AI完成一個;再提一個,AI繼續完成下一個……以此類推。而Manus則無需這麼繁瑣,使用者提一個需求後,Manus能夠自動搜尋、自動思考下一步,幫助使用者做好分析,甚至還能做出詳細的表格、PPT等。
舉例來說:

比如向Manus提供亞馬遜商店某個月銷售資料,之後要求它透過視覺化全面分析,推薦具體資料驅動策略,將下個月的銷售額提高10%。
之後Manus便可以根據使用者要求,對資料進行詳細分析,然後最後提供一份報告給出合理策略。而整個過程都是AI自己完成。

例如篩選簡歷,可以讓Manus從數十份簡歷中根據候選人資訊對其進行排名,從而針對某個特定崗位選出合適候選人。
在此過程中,使用者不需要手動解壓檔案、一份份將簡歷上傳。Manus就像人類一樣能夠自己解壓縮檔案、逐頁瀏覽每一份簡歷,同時記錄裡面的重要資訊。
最終Manus分析完畢後,會給出自動排名的建議,還會根據工作經驗等重要維度,將候選人分為不同等級。
如果使用者希望將上述資訊生成Excel表格,Manus便會以表格形式展現結果;值得注意的是,Manus會記憶使用者習慣,若使用者喜歡以表格形式接受結果,那麼下次處理類似任務時會優先使用表格形式呈現。

Manus 還可以幫使用者篩選房產。例如使用者希望在紐約購買房產,向Manus提出要求是希望有安全的社群環境、低犯罪率、以及優質的教育資源和不要超預算等。
Manus會將該任務分解為代辦事項列表,透過網路搜尋,收集資訊,最後整合所有資訊,結合使用者需求,提供詳細報告,彷彿化身房地產經紀人。
除此之外,Manus還能夠幫使用者分析股票,比如提供不同公司股票價格之間的關係,Manus此時又好象一個股票經紀人,能夠自主訪問相關網站,還會交叉驗證資料準確度,最終提供詳細分析報告。
另有自媒體演示了使用Manus生成一份介紹小米SU7十頁的PPT。




演示中,使用者提示詞只有“幫我做一下介紹小米SU7十頁的PPT”這麼一句話,隨後Manus便自主收集資訊,最終生成了十頁PPT。

這個案例也比較能凸顯Manus能力。筆者特意以同樣提示詞測試了幾個大模型,但除了DeepSeek外都無法直接生成PPT檔案,只能給出PPT介紹大綱,具體內容還需要使用者自己補充。
而DeepSeek雖然沒直接生成PPT,卻提供了具體每頁PPT所有內容,使用者需要做的只是排版和設計。

產品官網顯示,Manus在GAIA基準測試中取得SOTA的成績,該成績大幅超過OpenAI,意味著Manus 在解決現實世界問題方面表現優秀。
真的假的?
如果說Manus是一個通用Agent的雛形,但除了生成PPT外,找房子、分析股票方面,其他AI應用也能實現吧?WPS是不是也可以生成PPT?
Manus像是一個全面應用的封裝版。
Manus突然於今天早上“爆火”,還存在不少疑點。
一是這種“顛覆性的狂歡”似乎只侷限於國內。
如前文所述,在今天早上6、7點起,有大量自媒體發文宣傳Manus,但是該產品在國外影片平臺上只有一條影片,且播放量並不高只有幾千。

二是這種“革命性”產品先火於自媒體而非技術專業人士。
弔詭的是,Manus最先是由自媒體“吹捧”起來的,AI模型這類產品,往往技術專業人士更有判斷力。


而且不少自媒體宣稱要麼是Manus團隊的朋友,要麼是透過人脈聯絡到對方。



有網友就質疑認為,凡是先由自媒體炒熱的概念,通常都是炒作。
對比DeepSeek來看,當初DeepSeek確實是先由專業人士各種測試體驗後走紅,隨後才是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

3月3日Manus創始人還曾做客某知名AI播客,為新品預熱宣傳。
三是絕大部分案例均為官方提供。
在今天大部分自媒體宣傳文章中,Manus的評測絕大部分都是對官方宣傳案例的各種解析,只有少數媒體提供了非官方案例測評。
這雖然有目前Manus是以邀請碼形式進行少數體驗的原因,但是其能力具體如何僅靠官方宣傳還遠遠不夠,尚有待更多測評。
四是宣傳純國產,但似乎只面向海外,兩篇文章結尾都拔高基調。


在大部分自媒體宣傳文章中,都給Manus上了“純中國團隊打造”的情緒價值。比如“東方破曉”、“今夜的星空屬於China”。

但是奇怪的是,Manus官網全部都是英文,官方宣傳影片中也都是英語配中文字幕,就連官網上提供的聯絡方式也都是X平臺這種海外社交媒體。

而且還要使用國外的登陸方式才能註冊。
一個純中國團隊打造的產品,卻以純外語宣傳,這意味著似乎這款通用Agent目標使用者是海外市場,但是自媒體宣傳時卻又強調“中國造”,處處感覺“擰巴”。
不過不管怎樣,鋪天蓋地的輿論造勢,確實引發了不少人對Manus的興趣。
五是邀請碼是誰在搶?
在自媒體宣傳中,Manus的邀請碼那是一碼難求,但是這裡疑點在於,如果沒有自媒體大力宣傳,恐怕沒多少人知道此事,更別提搶碼;只有宣傳後才會激發大家探索欲,出現搶碼情況。
而且,邀請碼模式是上古移動網際網路時期的社交裂變營銷手法。

有網友發文稱,就此事和百川、mgx相關人士溝通,分享一下幾個觀點:
1、拆解了下manus:能力是compute use + 虛擬機器 + artifacts + 內建一批agent的綜合產物。
2、可行性:如果不會被模型內化,agent是個個性化的東西,這個manus定位有點想做通用領域的bolt.new(bolt.new是專注程式設計任務),明顯是完全矛盾,不太可能實現
3、可能性:唯一可能的就是定位為一個新入口,未來整合各種agent、conpute use能力進去,這個工作量極其的大,更看好聚合mcp的協議模式整合,除非走這個路線
4、市場卡位:可能會跟AI搜尋一樣,是個新型的通用模式探索,但是比AI搜尋門檻高,未必能夠成為大眾能夠快速上手的產物。
5、侷限性:懂得人受制於侷限性可能不屑於用,除非有幾個爆款的場景,不懂的人不會用,但是會在自媒體裝逼的圈子裡火起來。
6、競爭對手1:如果真像宣傳所說是通用的agent,那麼這些通用能力大機率未來會被大模型內化掉。
7、競爭對手2:同行競爭主要是coze、dify這類,如果這條路通,這些未來也會推出這種路線。

還有網友透露自己剛受邀參加了Manus內部發佈會,感到非常震撼,第一次在別的團隊得到非共識驗證。該網友還表示2025年會是Agent爆發的元年,非常期待。

有開發者指出,Manus的核心架構與 Anthropic的“ComputerUse”高度相似,均依賴多代理虛擬機器環境完成任務。而其所謂的“自主規劃”能力,實則是基於現有大語言模型(如GPT-4)的呼叫,並未展示底層技術的突破。例如,在股票分析案例中, Manus僅透過呼叫雅虎金融API獲取資料,再借助Python指令碼生成視覺化圖表,本質仍是工具鏈的拼接。
綜合目前資訊來看,Manus有其過人之處,但確實也有炒作嫌疑。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今日在朋友圈發文稱,Manus從沒有開設任何付費獲取邀請碼的渠道;其次,Manus從未投放任何市場推廣預算;內測期間將優先保障現有使用者體驗,逐步有序開放邀請。
話雖如此,但是今天一堆自媒體打著“朋友及人脈”旗號,準時準點在早上發文宣傳,有的還給Manus公司發過獎以及在釋出前幾天在播客上預熱。產品還沒多少人真正體驗,先來一大波輿論助推,這不是營銷恐怕沒人信。
到底是炒作還是真實力,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