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015年,一個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的小夥子剛畢業就踏上危險的創業之路。
他叫肖弘,大學期間便已是風雲人物,曾帶領團隊開發了志願填報助手、圈子集市等產品。成立公司後,他推出了兩款百萬級使用者的應用——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集合公號排版、資料分析、標題測試等功能,陪伴了像小巴這樣的新媒體編輯度過無數個孤獨的夜晚。
後來,藉著大模型的風,他又上線了一個叫Monica.im的瀏覽器外掛,用時髦的話講叫“AI助手”,集成了當前主流大模型,使用者可以和它隨時聊天、翻譯、作圖、處理文案等。
Monica背後的公司叫“蝴蝶效應”。這個名字似乎充滿寓意,因為連肖弘都意料不到的是,一隻蝴蝶輕輕扇動翅膀,真的颳起了“得克薩斯的龍捲風”。
這隻新蝴蝶叫Manus.im。


一碼難求的Manus
一張二手交易平臺的截圖出現在媒體群中:Manus邀請碼,內測未啟用,標價30000元。當不少人還一頭霧水時,另一頭的科技圈卻集體瘋狂。
傳的最瘋是一段4分47秒的釋出影片。產品是一款叫Manus的“智慧體(AI Agent)”,Manus來自拉丁語Mens et Manus,手腦並用的意思,它能夠自主思考、規劃複雜任務並直接輸出完整的工作過程。
一位創始團隊成員稱這是“全球首個真正意義上的通用智慧體”,科技媒體則冠以“年度最炸裂AI應用”的頭銜。在一張官網的測試圖中,Manus的效能遠超OpenAI的同類產品。

演示影片中用英語娓娓道來的人叫季逸超,90後,是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曾效仿比爾·蓋茨,休學創辦了Peak Lab——一個以貝爾實驗室為目標的網際網路產品研究室,其打造的Magi系統被稱為“中文網際網路最大通用知識圖譜”。

季逸超在影片中展示了三段演示:篩選簡歷、遴選房產、分析股票。以定製買房計劃為例:
如果想在紐約買套房,對社群環境、犯罪率以及優質的中小學教育資源有一定的要求,同時也有房貸預算。當你輸入這些要求,Manus會將你提供的這項任務分解為一個個待辦事項列表,然後進行深度學習和推理,最終整合出一份詳細的報告,幫你篩選房源,像極了一個專業房地產經紀人。
同為聯合創始人的肖弘在即刻轉發了該影片,並用賣萌的口吻說“請大家圍觀新產品~”。從他給自己打的標籤來看,肖弘的MBTI是infp,工具狂,還持有不少比特幣。
影片是3月5日晚上10點發布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張濤發了慶祝影片,並難掩激動之情:“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導一條產品釋出片,也是我職業生涯以來最自豪,最具想象力,最圓滿的一個作品。”張濤在網際網路圈內有個稱呼“HideCloud”,曾是Acfun、豌豆莢、剪映、字節跳動、光年之外等公司的產品負責人。從他的話中可知,Manus的開發週期只有20個月。
追溯完整個傳播路徑,Manus的突然爆火似乎並非有意為之。在國內各類評測文章刷爆前,國外一些技術論壇上對此早已熱議不休。此次Manus的“突襲式”釋出僅僅是一次內測。一位網友透露,張濤之前的一次對DeepSeek的精彩分享積累不少“善緣”。
這場病毒式的自傳播在第二天徹底變成了一場科技狂歡:原本免費的內測碼被炒到999元到5萬元。一個形象的比喻是,平時說自己認識很多AI公司但現在要不到碼的人,很像吹自己人脈廣到最後老丈人生病連專家號都掛不到。

“套殼”到極致的產物?
當然,總有幸運兒搶到了這張“門票”,有科技媒體甚至直播演示Manus。
不過如果開啟官網Manus.im,能發現已有大量的核心測試案例,據說幾乎是“自來水”們貢獻的。
我們看到除了一些像做PPT、表格等基礎辦公功能,Manus還能做各種“花式”任務,你只要說一句話就夠了:如蒐集醫保單資訊、填寫保險報銷單、遊戲程式設計、製作網頁、定製冥想音訊、驗證和分析統計學資訊、講解萊剋星頓戰役並繪製視覺化地圖等。
從滿是英文的介面和聯網生態來看,產品主要面向海外使用者,所以媒體剛開始報道時用了“華人團隊”的表述,這或許是基於某種戰略考量:避免和國內大公司的直接競爭。

既然Manus如此強大,它工作的底層機制到底是什麼?主要用三種技術。
第一是“多智慧體系統”技術。根據官方介紹,Manus由幾種不同大模型提供底層支援。比如Claude 3.5、DeepSeek等等,這些大模型共同組成了Manus的大腦。
第二是思維鏈和任務分解的技術。利用這些技術,Manus具有分析使用者意圖、分解任務步驟、然後透過資料介面訪問各種工具,執行任務的能力。
從回放記錄中也可以清楚看到,Manus拆解使用者任務的能力很強,最終輸出的內容基本可以達到使用者的需求。
第三是Manus內建的虛擬機器技術,以及整合工具包。這些工具使得我們能夠用自然語言,讓Manus擁有模擬人類完成任務的能力。
總體來說,Manus不僅擁有可以思考的大腦,還有可以執行任務的“手”和“腳”,最終做出令人驚歎的效果。但你或許也從這些技術中看出了一絲端倪:Manus事實上“縫合”了主流大模型的優點,團隊也自黑是“套殼”,而非底層技術的顛覆式創新。
但如果“套殼”到極致,反倒能重塑應用落地的價值鏈——這具有開拓創新意義。引用一段資深媒體人的評論:“AI技術的發展處在一條跌宕起伏的曲線上,每一次的訊號強度決定後面突破的深度。當把智慧體服務從專業場景帶向通用場景的轉折點,它就是開山立派的品牌。”

極客精神的迴歸
1995年,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出版了《未來之路》(The Road Ahead)一書,首次提到“智慧體”的概念。ChatGPT橫空出世後,智慧體越來越接近蓋茨這30年所形成的構想。他斷言“智慧體將徹底改變使用者使用電腦的方式”“智慧體將成為下一個平臺(如Android、Windows等)”“未來每個人都會有一個AI助手”。
換言之,所有互動介面都會變成由AI驅動的智慧體主導的介面。智慧體會變成你的私人助理、心理諮詢師、行業專家、健康顧問,甚至是女友。
肖弘是蓋茨觀點的擁躉之一。
他在極客公園組織的一場線下對談中表示,2021年他就嘗試在微信中做AI助手了,思考著如何幫使用者做筆記。2022年他在OpenAI官網體驗了GPT-3後對生成式AI技術大為震驚,正式決定入局AI助手。結果好巧不巧,11月底GPT-3.5的釋出提前打破了他的計劃。肖弘在多個場合中表示“非常鬱悶”。

不過,創新的踏腳石該來的總會來。肖弘找到了一條和GPT形成差異化的“裂縫”——在網頁端安裝AI外掛,“賦能”每個對話方塊。這便是AI助手Monica的由來。而如今的Manus可算作它的超級迭代版本。
而它的問世和團隊的開拓性實際上讓我們看到了一次還未被巨頭所壟斷、網際網路早期的極客精神的迴歸:
它是一種義無反顧的少年衝動。肖弘的同事曾評價他最大的缺點是“太容易上頭”。有了一個想法後,會變得很興奮,然後不停地叨叨。如果被潑了冷水後還是很興奮,說明做件事靠譜。
它是一種扔掉歷史包袱的勇氣。肖弘在談及AI-Native的能力時說,要把產品忘掉,沒有原來的負擔。比如做筆記產品,自然會想到增加AI功能,但他的思考是能不能設計成人的樣子去做筆記。
這些最終匯聚成一次次“理想主義萬歲”的吶喊。80後的梁文鋒是理想主義者,90後的肖弘和季逸超等人同樣是理想主義者。肖弘說他喜歡《長日將盡》這本書,或許書裡面有一段摘錄能引起這群人的共鳴:
“我們是充滿理想主義的一代人,我們所考慮的問題不是簡單地如何盡善盡美地發揮自己的特長,而是這樣做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每一個人均有強烈的慾望去為建立一個更為美好的世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後記
巨大聲浪下,歡呼和質疑必然接踵而至。然而對於一個初次來到這個世界的新物種來說,鮮花也可能帶刺。
聯合創始人張濤在6日下午發聲。在感謝的同時表示“Manus目前仍處於內測階段,系統容量有限,因此團隊將優先保障現有使用者的核心體驗”。

很快,有業內人士認為現階段媒體把Manus對標為DeepSeek的行為是在害這個新產品,因為會抬高目標人群對Manus的預期。
此話不無道理。綜合一些測試結果發現,Manus依然有頗多問題。例如伺服器資源嚴重不足,目前僅能夠使用自己的虛擬機器進行工作,而不能直接操縱使用者的電腦和手機進行互動。團隊坦言,Manus只是一個“嬰兒”級別的產品,距離想要交付的正式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我們還是得抱有一些耐心,允許團隊有更多的時間打磨。
肖弘對此的回覆是“使用者預期控制很關鍵”。他分享了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First and Last look”理念:對應到AI裡,就是要爭取讓使用者最先想到去你的產品裡解決問題,如果沒解決就嘗試其他產品,如果還沒解決,回過頭來再來更努力用你的產品。
最後他只留下一句話:繼續擴容修bug去了。

本篇作者 | 徐濤、王振超 |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2025年3月30日—4月6日,再次前往德國,參加2025漢諾威工業展,前瞻世界工業“風向標”;走進世界級標杆企業、德國特色“隱形冠軍”企業,聆聽大師赫爾曼西蒙獨家定製課,探尋世界頂尖智造“精髓”。
點選下圖▼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