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目睹一場母子大戰,才知道:一個孩子最難過的坎,不是父母離婚,而是身邊少了這3個人……


可能是因為經常分享教育類影片的緣故,大資料經常給我推送一些父母和孩子爭吵的片段或者一些孩子崩潰的瞬間。
前幾天我還刷到了《超級育兒師》裡的一段母子大戰。
有個孩子叫辰辰,雖然才2年級,卻動不動就會對媽媽拳打腳踢,甚至詛咒她“你乾脆喝毒藥死了算了。

面對這樣惡劣的孩子,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媽媽趕緊打他啊,狠點打,看他還敢不敢這樣。
但是實際情況是,媽媽很早之前就已經打過了。當時育兒師來到辰辰家,正好目睹了他和母親的爭執
辰辰在玩電腦,媽媽催他快寫作業,之後就是母子之間互打對罵,打到最後媽媽沒力氣了,癱坐在床頭無奈的說,“玩去吧,我不管你了。”
孩子上前推了一把媽媽,咬牙切齒的說,“我今天在學校就不舒服,別惹我,不信你就試試。”
育兒師上前去拉住辰辰,溫柔的問他,“你知道自己剛才做了什麼嗎?”
辰辰很委屈,“她在我四五歲的時候就吼我、打我,現在我能反擊她了。”
但頓了一下,又說“但每次打完,我又很害怕,怕把媽媽打壞了。”
8歲本該是孩子無憂無慮的年紀,但現在內心卻如此暴力、擰巴。

想起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博士在談到孩子幸福成長時,講到“三個天使”的理論。
她說孩子不需要全世界都愛他,那些不重要的人愛不愛他都無所謂,但就怕他感覺全世界把自己給拋棄了,喜歡的人都不值得去愛。
聽完還挺有感觸的,如果孩子從小缺愛,任何情感支援都得不到,他就會很痛苦。
辰辰很少得到媽媽無條件的支援和鼓勵,經常被打罵,所以他也學會了這樣對待媽媽。
現在很多孩子動不動就躺平擺爛、放棄人生,其實也都跟內心的沒有足夠的支撐相關。
孩子會不會愛人、會不會愛自己,會不會愛生活,不在於他成績怎麼樣、家庭完不完整,而是身邊有沒有這樣3個能夠支援他的人。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第一個
家裡有個無條件愛他的長輩天使
沈奕斐博士說的三個天使理論,第一個就是家裡要始終要有一個人把孩子當成天使,或成為他的天使。
無論如何,這個人都很欣賞孩子,能跟他有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給他充分的支援和愛。
有時這人是爺爺,有時是爸爸,有時是媽媽,甚至有時是姑姑。
只要有他的存在,就會包容孩子很多缺點,拉滿情緒價值,讓他時刻自信滿滿。
她的這些話,讓我想起了當年風靡一時的《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書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曾提到過一個詞“愛的油罐”。
他形容,這就好比汽車要加油才能行駛一樣,每個人在感情中都有一個無形的“愛的油罐”。
當這個油罐填滿時,人們會感受到滿滿愛意、安全感和滿足感;而當油罐耗竭時,人們往往會在感情中失落、不滿和焦慮。
孩子之所以心理能量比較低,是因為儲存愛的油罐在慢慢變少,尤其是父母滿足不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會讓他內心的安全感消失的更快。
只有讓孩子的“油罐”加滿愛,用溫柔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感受更多的愛。
沈奕斐教授分享過一件她和兒子的事。
小時候兒子常因為成績不好,被請家長。
沈奕斐就對兒子說,“如果咱倆都去,那挨批評的就是兩個人;我一個人去呢,就只一個人挨批評,所以還是媽媽自己去吧。”
兒子豎起大拇指:“媽,您真有擔當!雖然我不能保證以後老師不找您,但我保證以後都好好聽講。”
所以對於一些錯誤和問題,沈教授認為孩子是有能力自己解決的,她建議父母不要做審判者,而是要做情感支持者。
其實,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
當孩子結束了一天疲憊的學習,或在外面受了什麼委屈,此時父母對孩子的支援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孩子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理解和包容,他會感受到自己被珍視、被接納,這是有助於他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所以不涉及原則問題,父母就要給孩子不同的支援,愛他,相信他能變好,堅定的和孩子站在一起,成為他的天使。
無論什麼情況下,父母都要和孩子站到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孩子推到對立面,和困難一起解決孩子。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第二個
學校裡有個欣賞他的師長天使
現在都說家校共育,因為孩子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學校,如果學校過得不開心,幸福指數還是會受到影響。
沈博士常年在高校裡做家校互動研究,她坦言不管學校有多好,一定會遇到一些唯成績論的老師。
如果孩子成績不好,他就很不喜歡孩子。
但也一定會遇到那些不完全以學習成績為標準,來對待孩子的老師。
這個老師能讓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很好的保護,孩子就沒那麼容易受挫。
有位博主忍不住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班主任是語文老師,第一次接觸到她的時候,是她在我的作文下評論“你的文筆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很耐看。”
當時我覺得這個老師懂我,懂我的狀態,懂我的心思。
我初一學習很差,她請我家長來之後為我調換了座位,很多年後我才知道,她跟我爸媽說的是不用擔心,只要他想學,就能學會,跟別的學生都不一樣。
那三年,老師都對我的行為進行了管理,也正因此,我第二次考試就提高了150名。
她是個很懂學生的人,我跟別的班學生有了矛盾,我跟她說,原因我不能說,但我想我能處理好,她笑的很開心,我知道她對我很信任。
霎那間意識到,我遇到了一名真正值得尊敬的好老師,她對我一生影響很大。
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孩子在學校裡,至少要有一個老師是喜歡他的,這個人可以是班主任,可以是美術老師、體育老師,都沒問題。
因為老師不只是站在講臺上傳道受業,真正的好老師能洞察孩子的內心,善於發現他身上那些被隱藏起來的閃光點,鼓勵孩子順著自己的優勢野蠻生長。
當孩子遇到人際難題、學習瓶頸,天使老師總能及時出現,用溫暖的話語、切實的建議,拯救孩子開啟心結,陪他邁過一道又一道坎兒。
老師的每一句鼓勵甚至會讓孩子愛上學習、愛上學校,每一句接納都讓孩子朝著閃光的方向不斷努力。
第三個
生活裡有個和他玩耍的夥伴天使
除了長輩身份的天使,孩子也得有個同齡好友,不求多,至少有一個能說知心話、彼此忠誠,能夠分享秘密的死黨。
特別是孩子步入青春期,需要個同齡小夥伴做情感上的共鳴。
知乎上有個熱帖,問沒有一個陪伴了你很久的朋友?
有個網友是這樣說的:
她是我小學同學,雖然上初中了很少見面 ,不在一個學校,玩手機的時間也是錯開的,回訊息要等很久。
但放暑假了經常一起出來玩,每次見到她都非常開心,我們有聊不完的天,一起嘻嘻哈哈,讓我受的所以委屈都消散了。
她會慢慢聽我說,會給我很積極的情緒價值,有她在,我很開心。
人為什麼需要陪伴?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
孩子在生活中會有很多困難,面對這些困境,他最需要的往往不是解決辦法,而是知道自己不是唯一面對這困境的人,朋友恰好能讓他感受到這點。
也許朋友不能實際幫助什麼,但一個感同身受的表達,往往會讓他加倍溫暖。
而且朋友能為孩子提供成長契機,在看到孩子缺點的同時,仍能和他站在一起。
他們分享經歷、互相幫忙,孩子人際交往的本領也一點點練出來了。
可很多情況是,孩子同伴雖然在學校給了他很多情感支援,但成績比孩子還差。
這時,家長往往會強行干涉孩子的友誼,讓他斷交,理由是“近墨者黑”,希望他能跟成績更好的同學一起玩耍,所謂“近朱者赤”。
如果每次父母憑藉一己喜好,就把孩子生命裡一個又一個天使給幹掉,但又沒給他提供新的天使,孩子就會很受傷。
他會把所有的箭往自己身上插,“我看人的眼光不行,交的朋友不行,我能力不行,那些該做的事我都做不到”。
其實,這才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孩子能夠有那些所謂的天使存在,他的自信心就會建立起來,即便成績不好,他也會過得很好。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是父母。
孩子的成長之路,自然離不開父母、老師和同伴這三方的力量。
咱們做家長的,要給孩子營造出能遇見“天使”的環境,同時也要教會孩子珍惜身邊的“天使”,讓愛的暖流在他心間流淌。
未來,孩子才能帶著這份溫暖,去擁抱屬於他的幸福人生。
文章之後還要跟姐妹們說一下,今天我請到了西佐老師來到直播間。
她是前央視《朗讀者》文學顧問,對閱讀非常有研究。新課標改革之後閱讀佔比更大,難度更高,很多孩子都在閱讀寫作上丟分嚴重。西佐老師會手把手提供高效解決方案,帶孩子精讀50+名著。直播也會講精讀的方法、解答大家問題。家有幼兒園、小學、初高中的孩子,一定要立即預約上。
這周的免費贈書活動也在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