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由三聯生活週刊出品的。
紀錄片聯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邀請到10組受困於“孩子不想上學”的家庭,進行一場超越心理健康的探討和學習。
紀錄片可以在B站收看,目前4集已經更新完畢。在看片的過程中,我一度覺得非常壓抑:為什麼原本應該最親近的家人,卻經營不好一段關係?
也感謝這10組願意袒露自己隱秘傷痛的家庭,是他們慷慨的呈現,讓我們有更多的反省和思考。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婚姻家庭諮詢師,公眾號:“芒來小姐”(ID:ydsakyml)。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這幾年,經常聽說有一些孩子因為精神問題,不得不休學的情況。去年北京一家醫院的「拒絕上學」門診,火上熱搜。可見,孩子不想上學,已經成為一個現象,並有蔓延的趨勢。

《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就把鏡頭對準了10個不想上學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感觸頗深:孩子不想上學之前,家庭關係就陷入絕望很久了。父母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厭學,不知所措、焦慮不安;而孩子身處矛盾中心,非常煎熬痛苦,卻很難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援。
在親子雙方“愛的錯位”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家庭的影子。片中兩位精神科專家的解析和建議,啟發我們去尋找破局之道。

出狀況的娃,
旁觀的爸,枯萎的媽
紀錄片中出現這位媽媽,她有一對雙胞胎兒子,原本是非常幸福的劇本。
但弟弟在8歲時就查出重度抑鬱,有自殺傾向,不想上學。本該是朝氣蓬勃的年紀,弟弟就只想吃飯睡覺打遊戲。問他以後怎麼辦,他說“等爸爸媽媽不能再養自己時,就去死”。

“我該怎麼讓他珍惜生命呢?”這位媽媽焦慮地向林紅求助。

雙胞胎的弟弟想自殺,雙胞胎的哥哥也不省心。
在哥哥眼中,弟弟剝奪了本該獨屬於自己的父母的愛和關注。自從弟弟被診斷抑鬱後,他就多次對媽媽哭嚎:“我不想要有這樣的弟弟!”“我想讓他去死!”“他死了我會更好。”
一個孩子病了,另一個孩子正在崩潰,這個家破了兩個大窟窿。媽媽想盡一切辦法去補,但顯然問題已經超出了她的能力範圍。

而更讓這位媽媽焦灼的是,夫妻倆對孩子目前的教育,尚不能達成一致。
在媽媽眼裡,孩子不想寫作業就先別寫,實在完成不了就放著,她希望孩子能先好好活著。
在爸爸看來成績才是最要緊的,他給孩子打電話總愛問:“作業做得怎麼樣?”“考試考了多少分?”
即使孩子已經多次表現出輕生,對一切都感到沒意思,他最想問孩子的問題依然是:“你現在對學習還有什麼想法?”

兒童精神科專家林紅邀請這位媽媽選擇9個人,分別代表他們家中7個成員,和2個抽象元素:弟弟的自殺,哥哥的過敏。
這是一項名為“家庭雕塑”的家庭治療技術,能夠利用在場空間真實再現家庭內部糾紛情況。
當代表“媽媽”的成員被問到感受時。她說:“我很壓抑,心慌胸悶,我想兩個都拉住,但是哪個狀況更多我會更關注哪一個。我想把所有東西都弄好,一個都不想丟,可我又沒有三頭六臂,我要顧這個那個,還要考慮姥姥姥爺的感受,我壓力真的很大。”

當媽媽被問到“假如你想自由選擇,你想站到什麼位置?”她毫不猶豫逃離了家庭,走向所有人接觸不到的邊緣,和代表自己的成員站在了一起。
其實,這也是很多家庭的現狀:出狀況的娃,旁觀的爸,枯萎的媽。一個人的力量杯水車薪,媽媽源源不斷的自我消耗總也看不到頭,她一天比一天想逃。
一些觀察力敏銳的家長建議:媽媽要先看見自己,支援自己。因為媽媽也是一個渴望向父母索取愛的女兒,現在兩個兒子都在向她索取愛,如果不能自我支援,很難把愛給到孩子。
就像林紅說的:“光是想治病,怎麼也治不好,我們要看到一個更大的系統。每個人都要有自我空間,‘我自己待著很舒服,可以不被打擾’;人與人之間也需要有連結空間。這個事情沒有多難,但我們要看到這很重要。”
如育兒專家蔣佩蓉所說:“空杯子裡倒不出水,媽媽首先要照顧好自己。”
一個家庭內部,媽媽疲於滅火,但野火燒不盡,這時候要思考的就不是如何的滅火,而是如何營造一個不易“著火”的環境,答案可能就在媽媽自己身上。

孩子不是父母的「情緒垃圾桶」
紀錄片中,一個10歲男孩的發言逗樂了所有人:“希望透過這兩天的學習,能讓媽媽動口不動手。”

“為什麼要打孩子”這一點,他的媽媽給出了頗有代表性的解釋:“孩子該揍還是要揍,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能讓他變得更好。”
媽媽毋庸置疑的口氣,令男孩把想說的話,嚥了回了去,他一邊觀察媽媽的臉色,一邊討好說:“我想爸爸多回來陪我,不是說媽媽不好,她要養我非常辛苦。我怕黑,人越多我越不怕。”
至於自己的提問的答案,他也自己給出瞭解決方案:“我聽媽媽的話就好,聽她的話就不會打我了。”
這個因為被常年家暴、養成下意識討好父母習慣的男孩,會在說完話之後問媽媽“我這樣講對嗎”;會在別人問“不想聽媽媽話的時候怎麼辦”“你不委屈嗎”,果斷地說“不想聽也聽”“我不委屈”。

他已經沒有辦法在父母面前展現自己真實的心聲、情緒和需求。這個男孩還小,一旦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想法,恐怕又是一場難以避免的大戰。
現場另一位有過同樣童年經歷的父親,敏銳地共情到他,並說出了自己的真實心聲:
父母的暴力,並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正義合理,很大原因是,我們自己的情緒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宣洩口……因為我自己被暴力對待,我知道這種事對孩子沒用,而且會對孩子造成很痛的記憶,甚至成年以後他會恨你。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家長是否能承受孩子的恨。反正我的父母是難以承受的,我一講他們就說“你不要講”,“你怎麼不想想我們為你做了那麼多的犧牲”,“你怎麼光去想我們對你的不好”……沒有辦法,因為這是最痛的。
雖然這位男孩的媽媽一再解釋:自己打孩子是為了孩子好,打完孩子也會後悔、內疚。
經過大家的發言,這位媽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已經兵荒馬亂,如果自己再把風雨帶給孩子,只會讓他更加飄搖易碎。
父母也是有情緒的普通人,及時排解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才是真正讓孩子變得更好的方式。

林紅建議:多想想自己為什麼在這一刻,會想要動手打孩子?如果下一次這個情景再發生,我可以有什麼不一樣的改變?我希望的做法是什麼樣的?同時,也要放下內疚。
“我們要寬恕自己,不能一昧指責自己,因為那解決不了問題。”
“精神病院裡的孩子靜悄悄的,
表面看上去都很正常”
現場參與活動的每對父母都盼著孩子好,但越為孩子好,越對孩子的問題感到不知所措、失控迷茫。
其中幾對父母,帶著心理異常的孩子去過精神科醫院北大六院,他們希望從醫生那裡得到權威的病情診斷,可一趟下來更困惑了:
六院靜悄悄的,裡面的孩子表面上看都很正常。

如果那麼多看似正常的孩子都生病了,那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為什麼那麼多家庭都養出了問題孩子,關起門來都是“精神病院”?
一位童年比較坎坷的媽媽說:“我自己沒有在一個正常的家庭長大,我不知道什麼家庭是正常的、好的,我來這裡就是為了找答案。”

比如,孩子想打唇釘,父母不同意,但直接表達反對會激起孩子叛逆情緒,那該如何溝通才是正常的、好的?
現場的父母紛紛展示了自己的溝通方式:有人會問“為什麼你想打唇釘”;有人直接表態“如果唇釘對身體沒什麼傷害,咱就打唄”;有人婉轉拒絕“這個事有點大,媽媽不太同意你打唇釘”……
林紅認為,父母如果一來就拒絕,會讓孩子覺得“你連我想要什麼都不清楚就不同意,你根本就不關心我”;但如果表面開明,用話術去繞孩子,引導他放棄做這件事,也會讓孩子覺得“你不相信我,也不尊重我”。
林紅給出的解決思路是:帶著一點點好奇,去關心孩子的真實想法。
比如:“你為什麼想打唇釘呀?什麼是唇釘呀?有什麼打唇釘的方式方法呀?跟我說說唄?”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個包含幾代人的大系統,孩子很多問題,並非出在父母方式方法不對,而是出在父母沒有被自己的父母好好愛過,不知道“被愛”是怎麼回事,因此也給不了孩子愛。

而一些孩子表現出的叛逆、抑鬱、異常,其實也是在用自己的痛苦,去推動整個家庭系統的改變。父母對愛的盲區,透過“帶有好奇與關心的溝通”,可以從孩子那裡得到答案。
哪怕不知道怎麼愛孩子,也會在溝透過程中慢慢有所理解。
“什麼樣的家庭是好的”,其實也是在問:你是否清楚孩子有怎樣的需求和情感、想走怎樣的人生路?如果答案是清晰的,孩子感受到的愛也會是清晰溫暖的。

站在更大的系統,去看到根源
針對“孩子不想上學”,紀錄片提供了一個更宏觀的解析視角,讓我們不侷限於孩子的問題,而是看到一個家庭的整個系統。

評論區的父母深有共鳴:“我們這一代人,一邊理解父母,一邊呵護孩子,一邊自愈自己。”
“孩子病了,不願意做諮詢,所以我在做諮詢。成長很難,但我會加油,自己有力量了才能支援孩子;”
“這些爸爸媽媽能坐在這裡很勇敢,他們肯定知道家庭有問題,只是他們沒找到合適的相處方式。兒子六歲多,我們也處於這個階段,原生家庭沒有學會該如何去愛,又想好好愛我的孩子,只能邊學習邊教育孩子。”
“作為高中班主任,我遇到很多心理有問題的孩子……我覺得人生路很長,衡量孩子的標準有很多,先活出自己才能談其他。”

家庭大系統中,每個成員能力都極其有限,也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價值。
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有一句臺詞:父母總是惦記著他們沒有給予的,孩子卻總想著他們沒有得到的。
問題的形成和解決都是緩慢的,父母跳出情緒煙霧和慣性思維,去看到一個更大、更整體、更理性的系統,會更清楚孩子所處的階段的想法,從而更有解決問題的思路。
父母和孩子都是成長過程中的同行者,也是推動家庭大系統改革的夥伴,雖然並非順風順水,但也絕不孤單。
良好的親子溝通氛圍為基礎,做出點滴進步,當孩子感受到與以前截然不同的新世界,就會擁有推動自己人生往前走的力量。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