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親不親,其實早有預兆

文/紫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讀者

前幾天和閨密在外面吃飯,鄰桌一對母子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小男孩看起來有三四歲的樣子,活潑好動,一刻也安靜不下來,不是抽拉桌子下面的小抽屜,就是擺弄餐桌上的瓶瓶罐罐。
剛開始,媽媽耐心地叮囑孩子安靜一點,不要亂動。
可沒一會兒,孩子就將調料瓶裡的醬油灑在了衣服上,媽媽大聲吼道:
“讓你別亂動你偏不聽,總是這麼不聽話!”
“這下好了,都弄到衣服上了!”
“不想吃就別吃了,坐到一邊去,下次再也不帶你出來了……”
孩子嚇得哭起來,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下媽媽更加氣惱了,邊推搡著孩子邊說:“別哭了,聽到沒有,馬上給我閉嘴!”
孩子卻拼命往媽媽懷裡撲,邊哭邊說:“媽媽我錯了,我不亂動了……”
媽媽停止了呵斥,開始給孩子擦眼淚,小男孩立刻止住了哭泣,一臉幸福地依偎在媽媽懷裡。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嘆:“小孩子真是不記仇啊!
閨密回我說:“這個年紀的孩子,無論你怎麼兇他/她,他/她都愛你。”
來源:視覺中國
仔細想想還真是。
處於學齡期前後的孩子,無論父母怎麼訓斥、打罵,都不會因此而疏遠父母、記恨父母。
父母們大概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
孩子上一秒才被媽媽罵過,眼淚還掛在臉上,下一秒,他又伸出小手,向媽媽求抱抱;
剛剛被爸爸“修理”了一頓,可沒過幾分鐘,他又小心翼翼地湊過來,央求爸爸陪他搭城堡。
……
那一刻,父母所有的火氣都被化解了,再硬的心也會軟下來,只能乖乖投降。
閨密說,這種“喜怒交織”的感覺,她深有體會。
前幾天接手一個新專案,又忙又累,當她疲憊地回到家裡時,看見孩子正拿著畫筆在她白色的包上胡亂塗抹,她立馬火冒三丈,大吼起來。
孩子先是一驚,接著跑過來拽著她的衣角,哭著說:“我想給媽媽的包畫漂亮點。”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她想要推開孩子,去看看那個包還能不能挽救,可孩子死活不撒手,不停地問媽媽是不是不生氣了。
對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或許不明白父母為什麼生氣,卻能感受到父母的態度;他們或許不在意父母的批評,卻害怕失去父母的愛。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則新聞。
一個小男孩因為寫作業拖拉,被媽媽罵了一頓後,被關在房間裡。
孩子見媽媽發了那麼大的脾氣,嚇得大氣也不敢出,默默地把作業寫完。
夜深了,他想去找媽媽,但又怕媽媽還在生氣。
徘徊了一會後,男孩寫下一句話塞在枕頭下,然後睡去。
這些被媽媽從監控看到,等孩子入睡後,媽媽來到兒子房間,拿出紙條後瞬間哭了,只見上面寫著:媽媽,我愛你。
這就是我們的孩子,無論你如何吼他/她、罵他/她,他/她都依然愛你。
也許孩子以後還是會不聽話、會惹你生氣,但他對你的愛,卻是真切而純粹的。
來源:視覺中國
俗話說:“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這世上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只是這份愛背後,往往附加著條件。
當孩子聽話、懂事、遵從我們的意願時,我們會感到欣慰、滿足,言語間愛意滿滿;

可當孩子調皮闖禍、令我們失望時,憤怒和厭煩便佔據了我們的心,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過後又後悔自責。
網友@十一就曾陷於這種矛盾中。
生氣時,她對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你走吧……”
孩子想要上前去討好媽媽,也被無情制止。
孩子無助又恐懼,最後大哭起來。
這時,媽媽開始心疼和自責……
這種痛苦和糾結,想必很多媽媽都經歷過。
明知不該這麼做,可有時就是控制不住,懊悔過後還是會一次次地重蹈覆轍。
然而,令父母們奇怪的是,每次兇了孩子以後,孩子好像更愛自己了,難道小孩子天生喜歡受虐嗎?
當然不是。
只是比起難過和委屈,孩子更怕的,是父母會因此不愛他/她、不要他/她,所以才會做出討好父母的舉動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其中包括“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
對處於“依戀期”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整個世界,也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當父母發脾氣時,孩子害怕的是父母不要自己了,所以捱打捱罵也要求父母不要生氣。
而被父母排斥時,孩子會沒有歸屬感,他需要重新獲得父母的接納,所以才會哭著求抱抱。
這一時期,也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經常兇孩子,不但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還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這也是很多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原因。
就像樊登說的:“10歲以前,你說把他扔出門,他就害怕了;14歲你再那樣說,他可能就離家出走了。”    
錯過依戀期,就算你想親近孩子,孩子也未必領情,可能還會嫌你煩。
畢竟,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場終將漸行漸遠的別離,也是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來源:視覺中國
《父母的情緒影響孩子一生》中,有這樣一句話:家長的好情緒能讓孩子感到愉快、自信,是促使孩子進步的助推器。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有遠見的父母,不是用暴戾之氣去震懾孩子,而是懂得用溫和的態度去滋養孩子。
愛孩子,不妨從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開始。
1.開口之前,先冷靜6秒

控制情緒有一個“6秒冷靜法”。
指的是,在情緒激動時,給自己6秒鐘的時間冷靜下來,避免做出衝動的決定和行動。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破壞”或“反叛”行為時,通常第一時間就會出言制止,心急之下很容易語氣過重。
不妨在開口之前,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利用6秒的時間,讓大腦重新思考,以便讓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當然,6秒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而是一個象徵,也可以是12秒、18秒、1分鐘,只要能達到穩定情緒的目的即可。
2.傾聽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是孩子調皮、故意使壞。
但如果你問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便會發現事情可能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比如,孩子摔東西,可能是想引起注意、需要陪伴,也可能出於模仿;
孩子搶弟弟的積木,可能是因為他發現弟弟搭錯了,想要幫弟弟把積木搭好……
當你瞭解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不會那麼生氣,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來源:視覺中國
3.學會自我反思與覺察
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家長也要學會反思與覺察。
你有沒有發現,心情好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包容度會更高;而心情糟糕時,一點小事就能將自己“引爆”。
當你想要兇孩子時,可以問問自己,真的是孩子的行為引發的憤怒嗎?還是因為自己太累了或是心情不好?
記得平時也要多關注自己的情緒,感覺狀態不好時,試著讓自己放鬆下來,可以對自己說:“這會過去的……”;快要發脾氣時,照一下鏡子,給自己一個微笑,讓身體輕鬆下來。
當你對自己的情緒有了覺察,就已經走在了控制情緒的路上。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當父母容易,做父母難。”
養育孩子很辛苦,父母們也是在摸索中前行,過程中難免會急躁、會沮喪、會崩潰,但也收穫了孩子的愛與成長。
即便有些狼狽和疲憊,內心卻是無與倫比的幸福與滿足。
這段無法重來的時光,無論對於父母還是孩子,都彌足珍貴。
點亮“在看”願每一個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能夠多一些理智與耐心,少一些衝動與暴躁,用好脾氣,為孩子的一生鋪就溫暖的底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