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學生帶爸媽用餐時遭遇微歧視!究竟是怎麼回事….

最近,一位小紅書博主的遭遇引起了留學生們的廣泛討論,她疑似在紐約一家很出名的牛排館遭遇了隱形歧視。
爸媽來紐約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帶他們去了一家據說口味和環境都很不錯的牛排館。
點完餐後,我抬頭一看,發現我們這區的小桌坐的全是東亞面孔,而前面的區域坐的都是傳統印象中的白人。這一瞬間,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彷彿那條走廊成了一道無形的隔離線。
雖然當天的服務和菜品質量都很好,但這種安排讓我覺得有些微妙的歧視。我開始懷疑是不是因為我們是亞洲人,所以被安排在這個區域。後來,我在Yelp上看到一些亞裔顧客的差評,他們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有評論說,老闆和經理對待亞裔顧客很不禮貌,服務質量明顯差於對白人顧客的態度。
有些網友分享了他們的類似經歷。有一個人在加州的一家高檔餐廳被安排到很偏的位子,周圍全是亞洲人。雖然服務員態度不錯,但還是讓他感到不舒服。另一位網友提到,她在紐約另一家牛排館也遇到過類似情況,但選擇了息事寧人。後來,她學會了在入座前先給服務員塞小費,這樣就能得到更好的座位。
我還看到有一位亞裔顧客的經歷特別讓我感同身受:服務員除了倒水之外,完全沒有為他們的餐桌提供任何服務,並提醒他應該給小費。也許因為他是年輕的亞裔,服務員認為他不會支付小費,因此根本沒有提供任何服務。他還發現這個要求很冒犯,因為服務員很清楚自己沒有提供任何服務(一次也沒有問過食物怎麼樣以及他們是否需要任何東西),但仍然向他要小費。鑑於當時已接近午夜,他確實給了小費,但這次經歷非常令人失望。
博主回覆說,為了獲得更好的服務而花錢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坐頭等艙和公務艙,但在餐廳裡,如果沒有標明高階座位,那顧客就應該被平等對待,保持尊重。即使是窮學生或者有色人種,也應該享有同樣的尊重和服務。
有網友認為,餐廳這樣安排可能是因為白人顧客的小費更高,服務員更願意服務他們。但也有網友質疑,這種安排是否對非裔顧客也適用。還有人表示,餐廳可能是根據顧客的社交圈和習慣來安排座位,但博主認為,主動選擇和被動安排是兩回事,個人的喜好不能代表整個群體。
評論區的討論非常熱烈,很多人表示共鳴,覺得在海外生活的亞裔經常會遇到類似的微妙歧視。微歧視(Microaggression)是指那些不易察覺但存在的細微歧視行為,通常表現在日常語言和行為中,針對特定群體如少數族裔、有色人種、殘疾人和女性。這些行為雖然看似無害,但會對受影響者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微歧視的例子包括,理所當然地認為有色人種是外國人,問他們“你來自哪裡?”或者認為他們沒有遭受種族歧視和不平等的經歷。還有一些帶有刻板印象的言論,例如認為所有亞裔看起來都很相似,或者假設所有少數民族成員都說同一種語言,具有相同的文化價值觀。
這種說不上直接的微妙攻擊在很多情況下,連歧視者自己都難以察覺,但對於接受者來說,卻是一種持續的、隱性的壓力。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個人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導致抑鬱、焦慮和創傷等心理健康問題。
種族問題和微歧視是敏感而複雜的話題,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可能不同,但我們應該勇於發聲,質疑不公,推動社會進步。透過討論和交流,我們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會。
在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後,我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和理解。有些人覺得在海外生活的亞裔確實會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微妙的歧視往往最讓人難受。你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分享出來也可能被認為是“過於敏感”或“玻璃心”。
然而,我們尊重不同觀點的碰撞,這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發起這樣的討論,有爭議很正常。但我們也非常希望能多一些質疑和發問,少一些檢討和內耗。每一分權力的爭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勇於發聲,好過甘當鴕鳥。
透過這次經歷,我深刻感受到,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面對各種微妙的歧視和不公,我們需要保持敏感和警惕,同時也要勇敢發聲,為自己和他人爭取應有的尊重和平等待遇。只有這樣,才能讓社會更加公平和包容,讓每個人都能在尊重和理解中共同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