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種歧仍猖獗!亞裔在職場頻受冒犯:土生土長卻被當“留學生”,目睹同事嘲笑東亞服務員口音..

儘管越來越多的人支援多元文化主義,
但種族歧視在澳洲
仍然是移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聽到一些糟糕的種族歧視故事後,Drishti一直意識到,如果她搬到澳大利亞,她可能會面臨種族歧視,但她還是離開了印度的家,冒險一試。
“很多人警告我說:‘澳大利亞,我們不建議你去那個地方’,”她告訴ABC。
我當時想,"不,明目張膽的種族主義已經不存在了。我很確定我會沒事的。’”
作為一名希望在媒體行業開始職業生涯的目光敏銳的國際學生,Drishti(由於擔心影響,她只願透露自己的名字)說,她不得不接受一份“遠遠超出她資格範圍”的工作來幫助養活自己。
她說,她認為自己因為是工作場所唯一的有色人種女性而面臨歧視和孤立。
她說:“我意識到,我的經歷,或者我能帶來的東西,並不被重視,僅僅是因為我來自哪裡。”
她還不得不與“令人不愉快的經理”打交道,她說,這些經理讓她覺得自己不稱職,與其他“白人”同事不一樣。
Drishti說,一名經理“騷擾”她,並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登入了她的電子郵件賬戶。
“他會一直給我打電話,他說,‘你有那麼多郵件還沒有讀,’”她說。
Drishti的經歷在許多居住在澳大利亞的移民中並不罕見。
根據墨爾本Scanlon基金會研究所的新研究,繪製社會凝聚力,對來自不同移民背景的群體的偏見仍然是一個挑戰。
該組織的研究發現,約六分之一的人表示曾因膚色、種族或宗教而受到歧視,結果與去年和2019年的調查結果相似。
在2022年,近四分之一的海外出生人口,以及超過三分之一的非英語母語人口也報告了歧視。
Drishti現在對種族主義持強硬立場。
“僅僅不做種族主義者是不夠的。你必須積極地反對種族主義。”
她補充說,僱主有責任進行文化敏感性培訓,以確保國際學生和移民能夠有歸屬感。
微冒犯在工作場所“常態化”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人口統計學家James O'Donnell是該專案的主要研究員,他說,歧視仍然是問題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O'Donnell博士說:“我們的證據表明,偏見在減少,而對多樣性和多元文化主義的支援在增加。”
“人們更傾向於認為多元文化主義對澳大利亞有好處,移民有利於澳大利亞社會和經濟。”

反種族主義組織All Together Now的執行長Stijn Denayer表示,他對研究結果並不感到驚訝。
Denayer表示:“很多人不想聽到這個訊息,但種族主義在澳大利亞社會根深蒂固。”
他說,在工作場所,微冒犯和隨意的種族主義往往是常態化的。
他說:“人們必須更加意識到,種族主義主要是系統性的,而不僅僅是直接的種族主義和個人之間的偏見。”
歧視會降低歸屬感
Zara Libao(化名)曾在一家公關公司工作,但她說,她決定辭職是因為她所遭受的待遇。
她說,她在工作場所忍受的種族主義和微侵犯從未得到解決,儘管這些問題已經升級到了她的經理那裡。
她說,有一次,在一次大型工作活動中,她目睹了同事們取笑一名給他們上菜的服務員。
她說:“當東亞服務員為他們服務時,(他們)把眼角向後拉,用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亞洲口音說話,就像電影《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中I Y Yunioshi這個角色的口音。”

她還面臨著來自客戶的種族歧視。
她說:“我第一次見到客戶時,他們對我在澳大利亞的‘歸屬感’評價是這樣的:‘作為一名國際學生一定很辛苦’,當我解釋說我在這裡出生和長大,糾正他們的假設時,他們又拂袖而去。”
“最終,在這種文化中,我知道,即使我是作為他們出資的多元化專案的一部分被聘用的,但我也永遠不會真正融入其中。”
O'Donnell博士說,社會凝聚力研究發現,經歷過歧視的人的歸屬感也明顯較低。
他說,解決社會和經濟不平等問題是創造更好歸屬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說:“其他優先事項包括改善公共資訊,解決而不是加劇對不同群體的刻板印象和偏見態度,並支援社會和社群活動。”
編譯:Renee
來源:ABC
↑ 滑 動 查 看 更 多圖 片,掃碼觀看↑
↓↓↓️️點️️擊此處“閱讀全文”,下載澳洲印象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