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澳洲盲人女子稱,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她在Uber平臺上被拒載32次。
她呼籲全國範圍內的殘障人士“團結起來”,要求採取行動。她還呼籲政府介入,強調歧視是不可接受的,必須得到遏制。

維州女子Paula Hobley是一名盲人,她表示,在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期間,她在Uber平臺上遭到了數十名司機的拒載,而原因是她帶著導盲犬。
在接受Yahoo News採訪時,Hobley講述了這一經歷給她帶來的影響,並敦促有類似經歷的人站出來發聲。
Hobley目前正在聯邦法院起訴Uber,指控其司機違反了《殘疾歧視法》,拒絕為她提供服務。“這讓我極度憤怒和沮喪,”Hobley告訴Yahoo News。
“同時,它限制了我的日常活動,因為我不得不權衡拒載帶來的壓力與出行的必要性。”
“這意味著,有些時候我不得不取消原本對我有益的預約,或者只能選擇線上辦理,而不是親自到場。”

維州女子因Uber 32次拒載展開維權鬥爭
Hobley表示,她曾多次向Uber投訴司機拒載的行為,但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她說,這一情況讓她對夜間出行產生了恐懼,擔心自己會被困在外面,面臨安全風險。
她高度依賴計程車和網約車,而本應僅需10分鐘的車程,如果改乘公共交通,則需要耗費一個多小時。當她就此事向Uber反映時,Uber竟只賠償了她區區35澳元。
“Uber經常在每次取消後給我35澳元的Uber代金券,有時一天內會有不止一次拒載,但他們偶爾才會退款,”她說。
“Uber的書面回覆稱,被投訴的司機必須完成一些再培訓,否則將無法繼續在平臺上接單。但他們不會告訴我具體的處理結果。”
至於拒載的方式,Hobley表示,有的司機直接取消訂單,而有的則給她發信息,要求她改訂收費更高的‘Uber Pet’(寵物專車)服務。
“我的導盲犬不是寵物。她有權進入公共場所並享受公共服務,”她說。

在司法與公平中心的幫助下,Hobley向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投訴Uber涉嫌歧視。然而,雙方未能透過調解達成一致,她最終決定將Uber告上聯邦法院。
根據澳大利亞《殘疾歧視法》,企業不得因殘疾而拒絕提供服務,其中包括因導盲犬而拒載。儘管Uber司機因拒載可能面臨罰款,但執法主要依賴受害者主動投訴。
各州的罰款標準不一,在維州,拒載導盲犬的最低罰款僅為480澳元。
“如果我必須依賴網約車或計程車,我現在已經不敢在晚上出門了,因為有可能回不了家,”Hobley說。“我不是在要求特殊待遇,我只是希望司機履行他們的職責,而Uber能夠執行規則。我需要像大多數人一樣,能夠無壓力、無需過度規劃地自由出行。”
“這是一項基本權利,而不是特權。”
澳大利亞法律如何規定殘疾歧視?
司法與公平中心的律師兼CEO Jonathon Hunyor表示,Uber作為一家利潤豐厚的跨國企業,必須承擔起法律責任。在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財政年度,Uber的全球淨收入達到98.6億美元,較上一年的18.9億美元大幅增長。
“Uber是一家龐大的國際公司,在澳大利亞提供服務並賺取鉅額利潤,因此,它有責任確保其服務符合澳大利亞法律,”他說。
“澳大利亞的法律十分明確:提供服務的企業不得歧視殘疾人士。Uber司機反覆拒載的情況表明,這已經是公司層面的問題,Uber必須解決。它應確保殘障人士能夠像普通人一樣使用其服務。”
Hobley現正呼籲其他可能有類似經歷的殘障人士站出來,共同抗爭。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那其他導盲犬或輔助犬使用者肯定也遇到過類似情況,”她表示。“不應該由殘障人士在受到歧視後被迫去投訴。”
“投訴是有力量的。如果我們團結起來投訴,就能向政府和Uber這樣的公司傳遞一個明確的資訊:這種行為是不可接受的,我們不會容忍。”

Uber回應:不會輕視相關投訴
Yahoo News Australia就Hobley的指控聯絡了Uber。一位發言人回應稱,被拒載的經歷“是我們不會輕視的事情”。
“我們制定了嚴格的政策、工具和司機培訓模組,以確保司機瞭解他們的法律義務,必須為攜帶輔助動物的乘客提供服務,”發言人表示。
Uber強調,公司致力於杜絕服務拒載問題,並與Vision Australia等行業專家合作改進政策。司機在註冊時需要接受相關法律培訓,並定期接受教育。
如果司機首次拒載導盲犬乘客,必須透過知識測試才能繼續接單;若再犯,將被永久封禁。
編譯:Renee
來源:yahoo
以上為正文內容
↓關注悉尼見聞,看見不一樣的澳洲↓






↑ 滑 動 查 看 更 多圖 片,掃碼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