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初中生跳了!“她明明沒什麼問題啊……”

作者:常爸
來源: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文章已獲授權
最近,我的心情格外沉重,開學剛兩週,已經連續被幾則令人痛心的訊息刷屏。
當我還沒有從武漢12歲男孩從9樓縱身一躍的震驚中緩過神來時,這周又聽到了江西撫州15歲女孩在學校自殺墜亡的訊息。
這次的官方通報裡有精確到分鐘的時間:
  • 14:27 女孩墜樓;
  • 14:36 急救人員抵達現場進行搶救;
  • 14:50 女孩的媽媽抵達現場;
  • 15:07 女孩被宣佈搶救無效死亡。
如果你嘗試逐字認真閱讀,你會感受到每一分每一秒都像針一樣刺痛心房。這哪是什麼時間記錄啊,這分明是一個鮮活生命消逝的過程,是女孩與家人陰陽兩隔的殘酷見證。
伴隨著女孩一同墜落的是,半張月考卷子、螢幕破碎的手機和尚未吃完的橘子。
她在墜樓前經歷了什麼?她為什麼要自殺?她被霸凌過嗎?她有心理問題嗎?
面對這些疑問,身邊人都說 “沒問題”。
媽媽說,母女倆關係很融洽,從沒有表現出輕生的傾向:
“她計劃中考後和我去北京旅遊,怎麼會突然……”
班主任說女孩一直很陽光:
“上週班會她還主動舉手要當元旦晚會主持人。”
……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就像網友們說的:
“沒什麼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在學校自殺呢?”
“沒什麼問題,怎麼會想到要自殺呢?”
“沒什麼問題,怎麼會一聲不吭跳樓呢?”
……
是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極端選擇從不是單一事件所致,一定已經有無數次被老師、父母、同學忽略的細節,這些潛流早已侵蝕心理堤壩。我們總追問“最後一根稻草”,卻忘了駱駝背上層層疊加的重負;正如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致命的永遠是深埋積雪下的脆弱結構。
這讓我想起最近看到的一個紀錄片叫《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記錄的是一些父母和孩子參加家庭工作坊的過程,當孩子出現嚴重的情緒和厭學問題時,整個家庭都被迫按下暫停鍵。而父母也急切地想要尋求某個解決辦法,執著於“如何讓孩子返校”。
可“只想理性解決是一種思維陷阱”:孩子揚言自殺,可能是為了自我保護;孩子不想上學,可能是因為害怕壓力。
厭學、沉迷遊戲、自殘這些被貼上“問題行為”標籤的表象,實則是孩子用盡最後力氣發出的求救訊號。而北大六院的林紅醫生帶著大家撕開,這些表象下面是家庭關係崩裂的深淵。
我們習慣性地把悲劇拆解成“原因-結果”的簡單公式,卻拒絕承認:當孩子選擇極端方式時,往往不是某個具體事件所致,而是他們確認了“無人能看見我、傾聽我”的絕望。就像紀錄片裡那個昨天還在跟媽媽大吵的男孩說的:“和我媽說一些在家裡說不出來的話,這次終於實現了。”
01
8歲雙胞胎男孩,一個要自殺一個很冷血
這部片第一個敢上臺分享的是一個媽媽,家裡有一對10歲的雙胞胎男孩。可是她一張嘴說的幾句話就讓我滿是震驚:
  • “弟弟8歲時查出中度抑鬱……拿刀自殺,很多次跳樓行為。”
  • “哥哥有嚴重的過敏,想讓弟弟死,不想要這樣的弟弟。”
  • “弟弟只想躺平吃喝玩樂,等爸媽不能養自己的時候就自殺。”
  • ……
很難想象,這個家每天都在經歷著怎樣的煎熬:
從孩子3歲上幼兒園起,麻煩就沒斷過。弟弟抗拒去幼兒園,每天都要哄著、揹著才肯去。上了小學,情況更糟,他會用鉛筆扎自己的腿,嘴裡喊著要自殺,多次試圖跳樓。被確診中度抑鬱後,夫妻倆帶著孩子四處求醫,身心俱疲。
哥哥一直比較乖,從幼兒園開始就照顧弟弟,幫著收拾東西。可時間長了,他也撐不住了,情緒崩潰,說出那些傷人的話。哥哥身體不好,嚴重的過敏讓他吃了不少苦頭。有一次,哥哥過敏發作,連續三個月都沒上學,弟弟看到後,情緒也崩潰了,不想再去學校。弟弟確診抑鬱後,每週父母都帶他去看病,哥哥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心裡滿是委屈。
夾在兄弟倆的媽媽,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想要給兩個孩子同樣的關注和愛,但又因為精力、能力有限,只能厚此薄彼。
說到這裡,媽媽數次淚灑現場。她關注的問題有兩個:
  • 怎麼跟抑鬱的小孩相處,讓弟弟能更珍惜生命?
  • 怎麼讓哥哥和弟弟的關係變好?
為了幫助這個媽媽解決問題,林紅老師用了“心理雕塑”的治療方式。媽媽在工作坊裡挑選了9個人,分別代表家庭中的關鍵元素,像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哥哥、哥哥的過敏,弟弟、弟弟的自殺,還有弟弟的寵物和植物。之後,媽媽和這些“元素”一一對話,扮演者不僅要回答問題,還要分享自己的軀體感受。
這個環節真的太震撼了,我強烈建議家長們都去看看,它能讓我們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清楚地看到家庭成員之間複雜又微妙的關係。
02
替全家生病的孩子,藏著夫妻不敢面對的隱秘傷痛
媽媽最先問的是弟弟和哥哥。
問弟弟“為什麼要死”,弟弟說“生活不美好”。
問哥哥“為什麼弟弟死了,你會覺得更好呢”,哥哥的回答是“因為他擋住了我的視線”。
弟弟完全認為生活是沒意思的,而哥哥則認為弟弟搶走了父母的關注,讓自己變成了邊緣的存在。
哥哥最關心的就是站在自己身邊的“過敏”,只要“過敏”離自己近一點,那麼自己就不會是最邊緣的那一個。
而“過敏”的回應是,自己作為一個病毒身上長著刺,這些刺會把哥哥扎疼,但也能讓哥哥獲得更多關心和愛。
“哥哥”與“過敏”就這麼成為了戰友。
接著,媽媽又問姥姥和姥爺。
問姥姥,“你覺得你的教育理念都是對的嗎”。
問姥爺,“你對我有什麼特別不滿意的嗎?”
在這時,媽媽有一個很明顯的表現,那就是目光從之前的擔憂變成了“試探”,她想要獲得父母尤其是父親的認可。
當提問進行到“爸爸”和“媽媽”時,新的問題又暴露出來。
“爸爸”說,自己知道應該給妻子支援,但自己同時也缺乏支援。
“媽媽”則說,“我想要把所有東西都弄好,但我又沒有三頭六臂……希望爸爸能跟我站在一起,離孩子更近一些。”
最後被問及的是“弟弟的自殺”。
自殺很不滿,自己明明是最重要的,卻是最後一個被問及的。
與“哥哥的過敏”和“哥哥”的戰友關係不同,“自殺”和“弟弟”更疏遠一些。在自殺看來,自己更同情的是哥哥,自己不過是弟弟的一個選擇而已,是弟弟進行自我保護、抗拒壓力的工具。
看到這裡,這個家庭的問題也一一被梳理清晰:
弟弟的自殺,是弟弟抵抗壓力的手段;
哥哥的過敏,是哥哥獲得關愛的方式;
渴望被認同,是原生家庭對媽媽的禁錮;
渴望被支援,是夫妻倆不願面對的隱痛。
心理雕塑的最後一個環節,這個媽媽和丈夫自己站在了“媽媽”和“爸爸”的位置上,體驗自己站在這個位置上的感覺,並有一次自由選擇“舒服”位置的機會。
媽媽沒有猶豫,選擇遠離人群,和剛才那個扮演自己的人站在了一起。
而爸爸則選擇了一個離孩子近一點但要能照顧到父母的位置。
夫妻兩人,一個想逃離,一個在權衡,誰都沒有主動向對方靠近,互相支援。
這一幕讓我想起曾經推薦的一本書《熱鍋上的家庭》,講述了一對夫妻因為孩子叛逆接受心理諮詢,最後卻發現病根在夫妻關係上。
“父母覺得孩子讀書是家庭繼續下去的希望,可是父母不明白,父母穩定的婚姻關係也是孩子讀下去、發展自己的希望。”
——家庭治療大師Jay Haley
我忍不住開始猜測:
兄弟倆問題連連,是不是在用一種極端的方式,給父母創造溝通、解決問題的機會?是不是在無聲地提醒父母,他們的成長環境充滿了不安和恐懼?
這些問題,片中沒有進行更多解釋,略有遺憾。
除了孩子可能是在替大人病態的關係生病外,這個片子對我最大的啟發就是,父母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01
童年被揍的孩子,長大後竟然有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節目裡討論 “有沒有必須揍孩子的理由” 這個話題時,兩位爸爸的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個爸爸說,自己童年經常被揍。媽媽非常負責任和嚴厲,爸爸基本不著家。而且,爸爸和媽媽在揍自己這件事上達成了高度一致,一個起鬨架秧子,一個狠狠地揍娃。
兩個人看似齊心合力管教孩子,實則完全是把孩子當成了情緒發洩桶。
爸爸覺得,妻子沒有管教好孩子,就對其進行人身攻擊。媽媽覺得自己明明在辛苦帶娃還被丈夫攻擊很憤怒,只能把怒氣撒在更弱小的孩子身上。
直到他16歲那年,這個爸爸才第一次對父母做出了反抗。
自己做父親後,他非常反對揍孩子,並堅定地認為打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
而另一個童年也經常捱揍的爸爸則反對,他覺得這事兒沒什麼危害。反倒是妻子跟自己對著幹,護孩子危害更大。你看,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成長體驗緊密相連。
還有一對“嚴父慈母”相互配合的夫妻,爸爸管教孩子疲累的時候,媽媽適時頂上去給倆人鬆綁。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爸爸就接替照顧孩子。
這樣一來,孩子反倒有一個有彈性的成長空間,能在寬鬆和嚴格之間找到平衡。
沒有絕對正確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
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發現孩子可能出問題的苗頭呢?
  • 從父母的原生家庭溯源,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隱痛,看看有沒有在不經意間影響到孩子;
  • 關注夫妻關係,反思一下平時的相處方式,是不是給孩子帶來了壓力;
  • 留意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流動,看看大家還能不能感受到彼此的關愛;
  • 也要啊注意社會層面的因素,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承受的壓力傳遞給了孩子?
  • ……
這些方面就像一張保護網,只要我們在其中某一個方面多用心,也許就能把孩子從危險的邊緣拉回來。
回到文章開頭那個15歲女孩,有一個細節我一直不忍講。
女孩的網易雲歌單裡最後收藏的歌曲是《海底》,這是一首講述抑鬱症女孩自殺的歌曲。曲調悲涼,充滿了頹廢和絕望。
女孩的拼命掩藏的悲涼大概都藏在這首歌裡了吧。
可是,我更想推薦的是鳳凰傳奇改編的《海底》。曲末,他們增加了一些歌詞:
來不及,來不及,你曾笑著哭泣;
來不及,來不及,也要唱給你聽;
春日雨,夏蟬鳴,明天是個好天氣;
秋風起,雪花輕,海底看不見四季。
兩首歌曲像是一場對話,一個在黑暗中想要放棄,一個說還有好風光。
咱們做父母的,就要像這版改編歌曲一樣,給孩子注入生命力和活下去的支撐力。
片中主編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中國人也許正處在情感變革期。”
從我們小時候“家醜不可外揚”到現在願意傾訴、分享痛苦是一種變革,從混亂、迷茫的自我探索到接受專業諮詢和引導是一種變革。
作為父母,處在新舊變革期中,我們一方面是痛苦的但同時也是幸運的。痛苦是因為童年與成人期有分裂,而幸運是因為成熟帶給我們改變的力量。
出處:常青藤爸爸。該公號由哈佛、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