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早戀,17歲月入15萬,學渣男孩一番話令人唏噓:孩子一生,只能記住父母幾個瞬間……

最近這幾年,隨著AI技術的不斷迭代與發展,在雞娃路上狂奔的家長開始陷入了更深的焦慮與迷茫,他們瘋狂地給孩子報興趣班、上補習課,生怕落在起跑線上,其實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耳濡目染的教育遠比金錢堆砌更管用。
文|小樹媽媽
From 小樹媽媽
微訊號:tree2050
這兩天看到一個訪談節目,特別有感觸,似乎看到了“耳濡目染的教育”的具象化。
影片起初吸引我的點是,22歲的男孩楊一,身上有很多超越同齡人的標籤:
17歲實現了經濟獨立,曾一個月掙到了15萬。
大一時,開始做新媒體,用一年時間,就年入百萬。
可後來看下去,真正打動我的瞬間,是楊一看著手上的表,回憶母親離開他的時間,剛過去整整半年。
他語調溫柔,情緒穩定,但又能清晰感受到,那份冷靜下的隱忍、剋制與思念。
楊一說,現在的自己,會每天晚上11點睡、6點起,清淡飲食、開車慢點,這些曾經媽媽對他的叮囑,都成為了往後人生的座右銘。
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在成為媽媽的樣子”、“我可能想不起來她具體的話,但這已經潛移默化塑造了現在的我。”
也許養育孩子就是這樣,他不會記住我們苦口婆心講述的各種大道理、但他會記得一些被愛的瞬間、會記得我們帶給他們的感覺。最後,他們會帶著我們的影子,活成自己的樣子。

01.

被深深愛過的孩子
人格底色會更堅韌
我一直相信“童年得到的愛,會是長大後的光”,被深深愛過的孩子,更有勇氣去面對人生的風雨,也更有膽量去挑戰未來。
楊一就是在愛裡長大的孩子,他的父母曾踩中了網際網路的風口,成為了企業的高管,算得上是拿分紅的中產。
但是為了教育他和兩個弟弟,辭職了七八年,一直陪在他們身邊。
媽媽的想法是,孩子成長不過幾年光陰,她並不在意錢財和地位,只在意對他們的愛。
從小,楊一身邊的同學朋友,都很羨慕他的家庭,因為他跟父母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
雖然他們也有過爭吵,但依然能彼此敞開心扉、無話不談。
楊一十三四歲喜歡一個女孩,會勇敢的跟他們坦白;十五六歲,他從家裡翻牆跑到工體玩,也會偷偷的告訴媽媽。
他的父母,也正是那種現在流行的“不掃興父母”,也許真印證了“愛人如養花”的道理,在陽光雨露下長大的孩子,永遠不會缺乏生命力。
父母會支援、鼓勵楊一,做喜歡的事,做喜歡的自己。
他先斬後奏買了一隻貓,媽媽曾說不喜歡,後來也會天天陪貓玩;
他圖新奇買了條蛇,媽媽雖然很害怕,還是允許楊一養在客廳。
他們母子倆,還經常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遊玩,楊一要看電影,媽媽可以名字不問,直接出發。
讓我感慨的是,很多人可以終身學習技能,卻鮮少人學習成為好的父母,而楊一的父母就做到了。
在楊一的回憶裡,小時候,跟父母吵架,他們錯了,會事後主動道歉。
長大了,經歷任何事情,他們都能成為自己的人生導師,平等的理解他、尊重他。
記得,《弗洛伊德的使命》有句話是:
一個無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持勝利者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導致他這一生,都能不斷地獲得成功。
深以為然,童年的愛和安全感會伴隨一生。
一個被父母溫柔善待、愛過的孩子,大多數時候都能一帆風順,哪怕有挫折也不要緊,因為背後有人所依、有人所愛,就足以讓他抵禦萬難。

02.

發掘優勢並放大
讓孩子走到自己喜歡的路上
這幾年,幾乎每年都會聽到“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新聞。
很多大學生都特別迷茫,不知道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也不瞭解自己的優勢和長處。
但楊一對自己一直很瞭解,大學就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有想法、有目標,也有執行力。
在看了採訪,還有一些他的生活影片後,明顯能看到父母的因材施教和合理規劃,對他的影響特別大。
為了孩子們的教育,媽媽學過心理學,爸爸也一直在研究教育,所以他們的教育方式很特別,也很懂放大優勢,抓大放小。
楊一和兩個弟弟,性格不同,天賦也不同。
二弟是理科思維,三弟心思細膩、共情能力強,而楊一更擅長人際關係,有經商的天賦。
所以,雖然楊一成績不好,但父母卻沒有過分焦慮和擔憂,而是更關注他的品行、三觀和身心健康。
他們很早就在發掘楊一的天賦,並主動培養他的掙錢能力。
六七歲讓他體驗擺地攤,看財商書籍,並從中得到正向的激勵反饋。
在這個過程中,爸爸也發現了楊一的經商頭腦,於是在他十七歲時斷了生活費。
表面看起來,爸爸貌似狠心,但實際上,這是他經過十年對孩子的財商培養,以及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因為爸爸完全自信,楊一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相信他走適合的路,能有施展才能的空間。
正是這樣的教育觀,讓原本學習成績並不優秀的他,卻能很早做出人生規劃,找到擅長的賽道,在熱愛的領域發光發熱。
想來,楊一對父母教育方式的評價,恰好也能概況這一點:
發現孩子的優勢,然後去放大,這樣他們就會走到自己喜歡的路上。

03.

影響孩子最深的不是理念
而是生活細節
我們常說,以身作則的教育,往往要勝過千萬句大道理。
這句話在楊一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媽媽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她的教育,卻在孩子身上留下了最深的痕跡。
比如,生活上的習慣。
在我們的認知中,通常二十出頭的男孩子,都不懂什麼養生,不是熬夜賴床,就是打遊戲、吃外賣。
可在楊一的講述中,他提到了很多自律的生活習慣:吃早飯、多喝熱水、早睡早起、鍛鍊身體。
因為媽媽生前最在乎的,就是他和弟弟們的健康,從飲食到習慣,都事無鉅細,百般叮嚀。
媽媽也會告訴他,要逆著人性走,因為人性是有惰性的,當你能逆著那些人性不太好的部分,一步步做好,就會把事情做好。
所以,現在的楊一,不知不覺中,將那份愛的囑託和勸誡,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慢慢活成了媽媽的樣子。
還有,媽媽持續學習的精神也一直在影響他。
在他的描述中,媽媽是個終身學習者,即使五十幾歲,依然不懈努力,會跟他一塊考雅思、學英語,曾計劃一起出國深造。
所以哪怕媽媽不在了,楊一也始終向她看齊,要求自己每天不管多忙,都要堅持學習,哪怕只是一項課外技能。
除此之外,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情緒的代際傳遞。
心理學家李玫瑾講過:
“成年人的情緒模式養成,與兒童時期父母的撫養模式有關。
你看一個人溫文爾雅,說話輕輕的、慢條斯理的,那他早年一定被父母撫養的很好,他才能如此溫和穩定。”
可以說,楊一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透露,媽媽是家裡情緒最穩定的人,當爸爸發脾氣時,她總能站在他身邊。
媽媽還經常告訴他,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心情要保持平穩,不能有太大的波動,不然會感情用事。
所以當全家人旅行,媽媽突發車禍時,還只是學生的他,能很快振作起來,調整狀態,冷靜的處理事故,成為爸爸和弟弟們的支柱。
事後他對於死亡的理解和情緒的處理也比同齡人成熟很多。
楊一承認,至親離開很痛苦,但他不會刻意迴避情緒,而是學會了與它共存和相處。
他會心裡一直想著媽媽,也會努力過好當下的生活;他會提醒自己不能崩潰,也會堅強的照顧好爸爸和弟弟。
我想,這就是媽媽留給楊一最好的禮物,讓好的精神激勵他,讓好的習慣影響他,讓好的品性伴隨他。
想起,記者周軼君以自身經歷,道出的一段感悟:
到最後,父母留給孩子的,不是那些理念,而是特別細小的事情。
因為孩子的理念,會在這個世界裡不斷去改變,但父母在他生活的細節裡,留下的這個東西是不會變的,而且還會再傳承下去。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他的愛和耳濡目染的影響,這樣不用說,他也會慢慢跟著你做,成為你的樣子。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小樹媽媽,微訊號:tree2050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常青藤家長會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