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有沒有感覺,最近幾年孩子不願意上學的事兒變多了。
我自己每個朋友、同學、同事身邊,也都有幾個對學習不太感興趣,似乎有些油鹽不進的孩子。
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期待,也從金榜題名,變成了:
能不跳樓,不抑鬱,不休學,就是最大的成功。
那麼問題來了:這一屆孩子,為什麼不想上學呢?
前陣子,三聯週刊專門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就叫《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專門來探討這個問題。
紀錄片裡,北大六院的精神科醫生林紅,邀請了幾組家庭進行訪談。


這些家庭,有孩子已經休學的,有確診抑鬱多次自殺的,也有和父母關係緊張的……

精神科醫生林紅說:“不想上學”不是病,只是一個症狀。
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源,可能是家庭親子關係、可能是手足之爭、可能是溝通問題,也可能是其他方面。
這些問題可能也在我們每個普通家庭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我們看到了、意識到了,才是改變的開始。

弟弟想自殺
哥哥想弟弟死
從開放二胎之後,多子女家庭的“偏心”問題就一直是個熱點話題。
有句古話叫“皇家愛長子,百姓愛么兒”,雖然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父母都有一碗水端不平的時候。
如果孩子長期感受到父母的偏心,可能就會給家庭帶來特別嚴重的後果。
一位媽媽就跟林醫生講述了她的痛苦,她家是雙胞胎男孩。
弟弟8歲就確診了抑鬱,今年10歲的他已經輟學在家,並且多次嘗試過自殺。弟弟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想躺平,想每天吃飯睡覺打遊戲,等爸媽不能養自己的時候就死。

哥哥相對好一些,但患有嚴重過敏,而且崩潰時說過“希望弟弟去死”這樣的話。
養育一個有“問題”的小孩,已經很艱難了。
而這個媽媽呢,同時要面對兩個,兄弟倆各自問題還不一樣。
鏡頭裡,她已經被消磨得精疲力盡,不知道拿兩個孩子如何是好了。
聽這位媽媽的講述,最先出現問題的,其實只有弟弟。
弟弟是個高敏感的孩子,從3、4歲開始就牴觸上學,8歲確診為抑鬱症。
哥哥從小表現得相當聽話,甚至還會主動承擔起照顧弟弟,收拾爛攤子的責任。
兩個孩子上小學後,弟弟可能是比較聰明,成績變得挺好的,但抑鬱問題一直存在。
父母也就明顯把更多的精力和目光,放在了弟弟身上。
哥哥畢竟是個孩子,心裡會不平衡,就說了一些“攻擊性”的話語。


但同時,“哥哥”這個身份,又讓他認為自己應該“乖”,應該多照顧弟弟。
這種矛盾、焦灼的情緒,軀體化之後,就成了嚴重過敏。

弟弟作為一個高敏感的孩子,察覺到了哥哥的敵意,想滿足對方,於是就有了厭世、輕生的念頭和行為。
我看這組家庭的訪談時,內心其實很複雜。
父母好像沒錯,他們像所有普通家長一樣,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在「狀態更糟」的孩子身上。弟弟抗拒上學、出現抑鬱症狀,父母的本能反應就是「加倍呵護」。可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愛,卻讓家庭陷入可怕的惡性迴圈:
弟弟在過度關注中,把哥哥的敵意解讀為「我不配活著」;
哥哥在長期壓抑下,把父母的忽視轉化為「只有生病才能被愛」。他從一個正常的、懂事的小孩,變成了痛苦的、生病的小孩;
父母在無盡消耗中,疲憊不堪,永遠在處理最緊急的問題;
這個家就像不斷給漏水的水桶加水,卻沒人去修補裂縫。
其實,多子女家庭,孩子之間互相爭奪父母的關注和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
沒有孩子會真正恨兄弟姐妹,他們對抗的從來都是被切割的愛,渴望的也一直是平等的愛。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完整且獨立的情感賬戶,那些爭寵、嫉妒、攻擊,可能就會減少很多了。
愛滿則溢,當孩子確認自己對父母很重要,內心充滿安全感,他就會能量滿滿,甚至主動反過來照顧兄弟姊妹。

孩子和我們
為什麼總是無話可說?
現在家庭養孩子,經常遇到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孩子不太愛跟我們說心裡話。
他們總是一套“嗯、好、隨便、都行”這種敷衍糊弄的話術。
有個10歲的小男孩說出了他不想跟父母好好說話的理由。
比如說,他知道自己做錯了,心裡負擔重,需要自己先消化情緒;
比如說,有一些自己面對的問題,他不想媽媽替自己操心。
還有一種情況是:他覺得跟父母聊天,或者聊某個話題,肯定是有“陷阱”的。
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孩子放學回來,興沖沖的跟我們分享一些“八卦趣事”,有些父母可能會說:你操心這些,不如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次數一多,他就會發現:自己說過的話,總會變成父母評判、教育自己的工具。

這還溝通什麼呢?這不是挖坑,等自己往裡跳嘛?
借用林醫生的話來說: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透過改變聊天方式,拐著彎達到自己的目的。溝通是真的相信他(這麼說)一定是有理由的,是基於尊重,帶著好奇心去了解對方的一種平等交流。”

很多孩子不願意說話,就是因為聊天時,父母的教育目的性太強了。
他想堅持自己的想法,又不想和父母吵架,自然就會閉嘴。
所以,我們想要和孩子把“天”聊下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
放下自己原有的思維,不帶任何目的的“閒聊”,讓孩子順著自己的思路,向我們敞開心扉。
哪怕他說的話,有一些我們不太認可,不願意看到的部分,也別急著去否定他。
同樣的,孩子說了一些我們不太感興趣的話題,也不要敷衍,用“還行”,“挺好”這樣的話語,把天聊死。
簡單來說,就是多傾聽,少評判,開開心心說一起說“廢話”也是一種成功的溝通
還有一個技巧,我覺得也很實用,就是多聊細節。
我們和孩子聊天,話題通常會起得比較大,或者相對籠統,比如“今天過得怎麼樣呀?“”在學校裡有沒有事兒呀?”
有個年輕人就說:自己小時候,讓自己情緒波動大,或者比較在意的事兒,往往是一些大人覺得不起眼的小事。
比如“和某位同學相處得怎麼樣呀”,這種特別具體的話題,孩子反而會更有聊天的慾望。

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有一組家庭我覺得挺有趣。
他們家是爸爸、媽媽和兒子一家三口全體出動。
剛開始在鏡頭前,媽媽欲語淚先流,爸爸眉頭緊皺,孩子沉默不語。
這家的主要問題是:父母和孩子總吵架,因為今年孩子高中了,還有打遊戲、玩樂隊這種“不務正業”的愛好。

結果聽完了其他家庭的問題,他們仨狀態已經好了很多。
甚至分享收穫的時候,爸爸還來了一句:我可能沒有那麼難。
有時候“不正確”的想一想:幸福還真是比較出來的。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髮愁娃不夠聽話,學習不夠上進……為各種細枝末節苦惱。
其實想想,孩子犯點錯,走點彎路又有何妨。
只要他身心健康,陽光積極,不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嘛?


客廳板凳已擺好!
速速點選關注樹媽影片號
謝謝你們的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