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景區發脾氣,媽媽高情商回應…孩子最輕鬆的養法,不過4個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小樹媽媽。
姐妹們有沒有遇到孩子無緣無故甩臉子、發脾氣的時候?
看上去一切正常,問起來也什麼都不願意說,但就是軟硬不吃,顯得特別“能作”?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媽媽記錄下的真實生活片段,還挺典型的。
她和老公一起帶女兒去旅行,但女兒全程都在擺臉色,拍照不配合,旅遊也不開心,無論到哪裡都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對大部分父母來說,肯定覺得孩子不懂事:
我都辛辛苦苦帶你出來玩了,你還擺張臭臉。
可這位媽媽很有耐心,媽媽關切問女兒,“感覺你今天情緒特別差,剛才拍照不開心,一直到現在還是不開心,要不要跟我說說怎麼了?”
女兒回應依然冷淡,表示說想回去再說,可媽媽卻很堅持:
“今天才剛開始,我怕回去說你會難受一整天,如果你和我聊一聊,起碼你心情會好一點。”
看女兒陷入沉默,媽媽就主動打破僵局,猜測女兒可能不開心的幾個原因:
“我覺得有3點,不知道對不對。第一個是你沒有拿成耳環,第二個是沒穿成你的馬面裙,還有一個是早上爸爸批評了你,你覺得是哪個原因呢?”
女兒說這三個原因都有。
媽媽看女兒態度有鬆動,就繼續順著話茬,儘量猜測女兒的感受:“本來你很期待的是戴耳環,但這三天一直沒有戴成,你就挺不開心。”
女兒補充道,“還有爸爸早上撕創可貼時,我叫了一聲,說了句好煩,然後爸爸就罵了我。”
媽媽再次表示非常理解女兒的心情,安慰著說:
“受傷的也是你,但被罵的還是你。早上你不想掃大家的興,可你又確實心裡不痛快。媽媽就感覺到你不開心,沒關係,不開心我們就哭一會好不好?”
媽媽這句話,直接讓女兒擁堵的情緒被徹底宣洩出來,孩子開始靠在媽媽懷裡哭,卻不再悶悶不樂。抹了兩把眼淚說想吃冰激凌了。
媽媽趁熱打鐵:“吃冰激凌能讓你心情好一點嗎?我還想去買一個文創書籤。爸爸早上批評了你,讓他給我們買好不好,這樣你心情會不會好一點?”
女兒大聲說“會!”母女倆開懷大笑。
爸爸在旁邊聽完也是反思了自己,跟孩子解釋起來:“早上撕創可貼時,我確實沒顧及你的感受,一下就撕下來了,因為我們原定9點鐘出發,可那時都快10點了,我很著急,而且你一叫我就更煩了。”
後來爸爸很有誠意的說,“為了表達歉意,我給你買個耳環,再買個書籤。”
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邊走邊聊,非常鬆弛。
不知道大家看完後,什麼感受?
我的感受是,這對父母把“共情”做得特別到位,就連後面補救措施都是孩子的所思所想。
想要處理好親子關係,也並沒我們想的那麼難,父母先要知道“善意回應”這個大原則。
孩子生悶氣、不聽話、脾氣差,可能是咱們大人對他的一種誤解。
很多父母不理解,前一分鐘孩子明明還好好的,為什麼下一秒突然就不開心了?
事情究根溯源,我們先得搞清楚,孩子情緒低落、拒絕溝通的時候,他到底在想什麼。
這些時候,我們可以把孩子的行為和他的心理的狀態,分開來看:
表面上,孩子生氣、跟父母對著幹,但透過行為看本質,其實這個孩子正處於痛苦之中。
孩子覺得沒人在乎他的感受,沒人安慰他的情緒,當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定時候,要麼偃旗息鼓,要麼點火就著。
就像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貝姬·肯尼迪在《看見孩子》裡說:
“透過發脾氣的表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痛苦持續蓄積的孩子,有沮喪、失望、嫉妒、悲傷或憤怒。任何行為都是一扇‘窗’,藏著他的感受、想法、衝動、感覺和未能滿足的需求。”
我們可以假設這樣一個場景。
現在是週日晚上11點,忙了一個週末,你恨不得倒頭就睡,卻聽孩子說有張試卷要簽字,你一看才考了50分。
這時,領導打來電話說昨天加班寫的稿子還得再改,務必今晚給他。
你開啟書房燈準備加班,老公卻走過來說“飲水機的水快喝完了,你怎麼不想著要點?”
聽到這話,你是不是想破口大罵“這日子沒法過了”,然後打一架?
但發洩情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可能還會讓親子關係、上下級關係、婚姻關係變得緊張。
你不是真的想離職、離婚、出走,只是當下的情景讓你覺得千頭萬緒理不清。
這時,你不需要別人來批評、教育、指責你,而是希望有人能同情、理解、關心你,是不是?
同樣,孩子發脾氣、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是他在釋放一種訊號,我們要善於順藤摸瓜,發現他真正的需求所在。
當孩子情緒爆發時,我們可以提醒自己:
他的壞脾氣只是冰山一角,沉浮在水山之下的動機,才是我們需要去關注的。
簡單來說,就是解決問題本身不重要,解決它背後的需求才是第一位的。
孩子想讓我們看見他的哪些情緒,又想得到我們怎樣的幫助。
“善意回應”這個原則,最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和他保持同頻共振。
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當一件事發生了,我們要從積極正面的角度去解讀他的行為。
暗示自己,他不是一個做了壞事的壞孩子,而是情緒起伏、欠缺考慮的好孩子。
像開篇那個小姑娘的媽媽,覺得女兒並不是什麼無理取鬧的小公主,她不開心確實有原因的。
沒戴成耳環、穿成馬面裙、又莫名被爸爸罵了一頓,所以心裡才不痛快。
但女兒吃了根冰淇淋雪糕,扭臉就樂了。
在爸爸的建議下,買了耳環和文創書籤,給個臺階她麻溜就下來了。
其實,高質量的親子關係,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父母對孩子需求的關注,並善意回應。
以後我們遇事不妨多從正面角度出發,就會看到不一樣的真相。
之前看過一檔韓國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拍攝視角是孩子在沒有大人陪同下的48小時內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有一期錄的是韓國足球運動員樸柱昊一家,有次他剛起床就看到家裡一片狼藉,撒了一地麥片,姐弟倆正坐在地上吃得開心。

看到這幅大型事故現場,平日裡從不發脾氣的樸柱昊也惱了。

但他沒有直接質問孩子,而是彎下腰以女兒的視角問,“看到爸爸沒在,你在給弟弟做飯嗎?”
女兒說因為弟弟餓得一直在哭,她想照顧弟弟,就用麥片摻著牛奶給他吃。

樸爸爸的怒氣一下就沒了,他撫摸女兒的頭,輕聲說了句“謝謝”。
女兒也體貼的照顧起老爸來,讓他張嘴,把地上的麥片餵給他,說是自己用牛奶做的。

所以不要一上來就責怪孩子,想什麼,想要怎樣,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可以一起探討。
化解一場暴風雨的關鍵,就是父母問出的這句“為什麼”,它還原了孩子行為的初衷。
有時候,換個積極的視角,我們可能會看見孩子的懂事和溫柔。
“善意回應”是我們相信孩子是怎樣的,他就是怎樣的,你希望他好,他就真的會好。
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曾說:
一個人早年間與父母的互動,對心理影響至關重要。
如果孩子總能從父母的回應裡感受到愛與包容,他會深感被父母愛著,也容易滿足和安心。
當這種感覺反覆出現,就會強化孩子的意識:我是有價值的,整個世界是安全的。
他也一定會變得快樂、自信、鬆弛、愛父母。
都說精神上要富養孩子,無非就是父母能做到理解孩子並善意回應。
你對孩子愛的回應,也是今生給他最好的禮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小樹媽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