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偏心”在二胎家庭中盛行,與重男輕女無關,但更傷害孩子

作者 | 布穀媽媽
來源 | 布穀媽媽(ID:yugu005)
侄女的小夥伴來找她玩,夥伴問了侄女一個問題:“你爸媽在你和弟弟之間,更喜歡誰?”
侄女想了想說,都喜歡,父母不偏心。
小夥伴一臉羨慕:“你爸媽真好,不像我們家,我爸媽就只知道偏心那5歲的妹妹。”
一開啟話匣子,這位小夥伴就有吐不完的槽。
明明她成績好,但媽媽一看到她閒下來,就開始板著臉催促:“作業做完了沒有?做完了不會多看點書嗎?”
但只要一看見妹妹,媽媽那繃著的臉立馬化作一朵花,說話都輕聲細語。
面對她,父母總是一副“教導主任”的模樣,但面對妹妹,父母立馬化身“女兒奴”,生怕妹妹受半點傷害。
我們總說,不管哪個孩子,都是自己的骨肉,怎麼會偏心呢?
但“不公平”這樣的話,卻經常出現在二胎或多胎家庭裡,父母也很奇怪,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
加州大學曾有一項研究發現,65%的媽媽和70%的爸爸,都會不自覺地對某一個孩子產生偏愛。
“新型偏心”在二胎家庭中出現,與重男輕女無關,但更傷害孩子。
新型偏心
雖然面對孩子們,我們儘量做到公平,但很多時候,也難以一碗水完全端平,導致孩子覺得我們偏心。
那新型偏心到底是怎樣的呢?
● 你是大的,就要讓著他
“你是大的,你要讓著弟弟妹妹啊。”
在二胎家庭裡,老大經常會聽到這句話。
但在老大心裡,出現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憑什麼?

明明是妹妹招惹我,憑什麼我不能還手?
明明我先在這看電視,憑什麼要讓給弟弟呢?
明明我已經很委屈了,憑什麼還要我道歉?
“因為你大一些,你懂事,弟弟妹妹還不懂事啊。”
不不不,孩子聽到的,不是他更有責任心、更有愛心,而是顯而易見的:偏心。
當你一味地要大的懂事、維護小的時,你不是在促進手足情誼,相反,你在“挑撥離間”。
因為大的會形成這樣一種心理:“反正不管怎麼做,我都是錯的,爸爸媽媽都會偏袒小的,那我離那個煩人精遠一點就好了。”
小的則會這樣認為:“只要我不停地去招惹哥哥姐姐,讓他們‘欺負’我,爸爸媽媽就會幫我、關注我。”
你說,兩個有著這樣心思的孩子,怎麼會兄友弟恭、相親相愛?
他們恨不得時刻掐起來。
● 中間那個拿腳踹
老大疼,作為第一個孩子,他帶給父母無盡的欣喜和驚奇,不疼他疼誰?
老小愛,最小的這個孩子,比起已經長大的哥哥姐姐來,顯得更可愛、嘴甜、會撒嬌,真是父母的掌心寶。
中間那個呢?既不像老大那樣能帶給父母驚喜,又不像老小那樣惹人憐愛,那就拿腳踹唄。
很多有3個孩子的父母都會說,雖然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
但內心,確實會不自覺產生偏愛,偏愛老大和老小,而忽略中間那個孩子。
這就導致,中間那個孩子,往往是最懂事也最貼心的那個。
因為他一生都在努力證明自己,努力贏得父母的讚賞和關愛。
● 把愛給女兒,把財產給兒子
每次刷到那種“偏愛女兒吼兒子”的影片,評論區總會有這樣一句話:
“把所有的愛留給女兒,卻把所有的財產留給兒子。”
的確,這種的現象很常見,而這樣的不公也會傷害到孩子。
如今這個時代,女孩也可以很有能力,也可以賺錢贍養父母,並不是嫁出去就如“潑出去的水”。
如果等她長大,發現父母在錢財方面格外精明,那她會覺得:
從小的愛都是假的,都只是在不損害兒子的利益下才產生的。
那她自然心生埋怨。
兒子就不更用說,他一直就覺得,父母只喜歡女兒不喜歡兒子,內心的不滿情緒早就想爆發了。
即便父母給他留了財產,他也只是覺得這是應該的,而不會心生感激。
所以說,這樣的偏愛,三敗俱傷。
二胎家庭
如何不偏心
當我們真正有了二胎後,會發現,做到不偏不倚,真的很難。
明明已經儘可能地關注老大、陪老大了,他怎麼還會說父母偏心呢?
因為孩子是用心感受我們的愛,而非頭腦。
當他看到原本獨屬於自己的愛,被弟弟妹妹分走,看到媽媽溫柔地摟抱、耐心地哄睡那個小嬰兒。
那媽媽任何一點忽視,都會被他視為偏心的證據。
家有二胎,如何做到平衡?
①先來後到
《親密關係》一書提到,夫妻之間的排序,是優於孩子的。因為妻子、丈夫比孩子先到。
孩子間的排序也是一樣的。
老大先來,那他的排序,就應該在老小前面,而不是“你大一些應該讓著弟弟妹妹”。
這就像“蓄杯理論”,每個孩子面前都有一個杯子,需要父母用愛將它填滿。
第一個孩子出生時,他的杯子是滿的,但當第二個孩子出生後,他的杯子卻總是半空狀態。
你說,老大心理能平衡麼?
所以,我們要優先填滿的,是老大的杯子。
愛滿則溢,當我們帶著內心充實的老大,一起愛老二,那麼老大就不會總想著去“爭”老二杯裡的愛。
同時,老二感受到愛了,也就不會總想著去和老大“搶”。
②不當裁判,一視同仁
戴維·弗羅斯特曾說,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家長;
但當你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每當孩子們發生爭執時,我們都忍不住介入,先聽取雙方的陳述,然後判斷誰對誰錯,做出“公平”的裁定。
其實,不管你判定誰輸誰贏,輸的那個孩子依然會覺得不公平,因為你沒有幫他。
這次你沒幫他,那下次他一定要想辦法贏回來。
於是一來二去,這種爭執沒完沒了、層出不窮。
比較好的辦法就是,退出孩子的紛爭,不當“裁判”。
搶遙控器?那就把遙控器收起來,直到你們想出好的解決辦法為止。
兩個孩子吵架了?來來來,我來採訪一下,這位小朋友你有什麼話想對觀眾說?
還有那位小朋友,你一定等不及了,看看你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精彩演說。
小打小鬧了?我建議你先問問打人的那個,他有什麼委屈;
然後等他情緒平靜下來後,帶著他一起安慰被打的那個(雖然這樣有些難,但值得試一試)。
③按需給予
父母還會苦惱的一點是,給這個買了什麼東西,那個也一定要買。
比如這個鞋壞了,剛需,那就買一雙。
可那個明明有幾雙鞋,他也嚷嚷著要買,否則就給你戴一頂“不公平”的帽子。
在物質方面,我的建議是:按需給予。
因為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需求就不同。
各自的零花錢需要多少,每個季度購買生活用品、衣服花費是多少,按需給予。
其實,當心裡的愛充盈了,孩子們也不會為了表面的物質吵個不停。
撫養兩個孩子,是門技術活。
但只要父母發自內心地愛每一個孩子,並且運用一點點智慧,那兩個孩子,也能和睦相處、快樂成長。
新型的偏心,你有見過嗎?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布穀媽媽,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婚姻情感諮詢師,專注兒童心理,讀懂孩子輕鬆養育。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