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菁kids上海(ID: Jingkids_shanghai ),作者:阿醋
在不少家長心中,轉軌到國際學校是孩子教育路上的Plan B。然而,所有的“國際學校”都如想象中一般活動豐富、心態鬆弛麼?所謂的“一梯隊”又會暗藏哪些坑?
我們與一位曾經初三轉軌的孩子聊了聊,該同學的中考成績足以去重點高中,一個假期考過雅思,裸考收到好幾封國際學校offer,其中也包括某一梯隊。
然而入學後,現實與想象的太不一樣……
憑實力考入頂尖國際學校的優秀體制內學生,本以為可以脫離“做題機器”的命運,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但為什麼真正去上學後,一切都與想象中不一樣?
生病、焦慮、自卑、崩潰……種種問題出現在孩子身上。
直到孩子三番五次提出退學,父母才意識到:原來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學習氛圍,最優秀的同學,已經無形中成為孩子的枷鎖,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考入上海第一梯隊的國際學校後,我的味覺出現異常,不能正常吃飯,還常常感到胸悶、心臟難受,去醫院檢查並沒有發現實質性問題,表現出的症狀卻越來越嚴重。
在私立學校,我的英語和理科成績比較好,中考成績也可以考入市重點學校。但我不喜歡體制內的教育模式,比如我喜歡體育,而我很少能感覺到學校對於體育和學生全人教育的支援。
我不想成為沒有思想的考試機器,因為常常讓我覺得沒有自由,於是初三時,我萌生去國際學校的念頭。
我在網上搜索了很多關於國際學校的資訊,在暑假學了託福,考出了一個我認為不錯的成績,後來我如願收到國際學校的錄取通知,並在幾所學校的offer中,選擇了一所第一梯隊的國際學校,因為我認為它的課程體系和學習風氣都不錯。
我當時也以為,進入國際學校就可以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以為國際學校環境相對包容,可以給予個人一些支援,可以讓自己在群體中體現個人價值。
學校裡都是生面孔,我只好嘗試主動和同學接觸,吃飯的時候會叫上同學一起,會主動找些學校或追星的話題和他們聊天,有活動或者需要組隊完成作業時,也會和他們一起去。但我比較慢熱,不太會社交,經常不知道聊什麼,總感覺跟他們不夠親近。
而且在學校,很多人從小學和初中就是校友,大家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他們更願意與自己熟悉的朋友玩,很少主動和我交流。
學校也幾乎從不組織集體活動,大家更不可能在忙碌的學習中參加活動,社交機會太少,更讓我覺得自己很難融入新環境。
雖然我的托福考到了自己的理想成績,但進入國際學校後,我才發現這個成績甚至算不上中等。我們學校大部分同學都很優秀,比如學校的GPA滿分是4.7,我只能考到4.2,而成績比我好的大有人在,當然也有擺爛的同學,但只是極少數。
我在初二初三才決定去國際學校,之前沒參加過競賽,但去了才知道,很多走國際路線的學生,從初中或者更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參加競賽。而且每個人都有清晰的競賽規劃,他們會提前學完校內的學科,然後根據自己未來的專業方向,參加不同的競賽,為自己的履歷添彩。(編者注:競賽並非申請大學的標配,藉此也提醒大家,申請還是要從自身優勢特點出發,切忌隨大流套用“名校模板”。)
我不會把成績看得很重,但我仍然感到自卑,感覺有壓力。和同學們相比,我自己被落下的不止一點點,幾乎每個層面都被同學完全碾壓。
於是,我只好拜託父母在週末去奔波找合適的中介,幫我做升學規劃。但由於我需要兼顧學業,根本沒有多少課餘時間,在中介的規劃下,我最終只參加了幾個競賽。
然而那時,我的心理壓力和身體症狀已經逐漸明顯,我越來越不能好好吃飯,胸悶也更加嚴重。
於是,在國際學校就讀一個學期後,沒等競賽入圍全國大賽,我退學了。
退學的想法是從今年年初開始的,但真正提出時,父母並不支援,畢竟高中生退學,操作起來有點折騰。
其實我很早就發現自己出現了心理問題,自從離開體制內換了新環境,除了厭食、胸悶,我還變得極為敏感脆弱,植物神經紊亂。
我試圖和父母傾訴,想告訴他們自己糟糕的狀態,只是每次提到自己的焦慮,父母總會安慰我“大家都這樣”。
其實不是的,學校裡厲害的同學自然不會像我一樣,有些純擺爛的同學也不會太焦慮,我則是夾在中間的極少數人。
父母有時不理解我,所以後來每次不開心,我只好一個人去消化。
這種糟糕的狀態持續將近一個學期,父母終於注意到了我的不對勁。
從前父母不贊成看心理醫生,但後來他們還是帶我做了心理諮詢,並給我開了一些藥。那些藥物的副作用讓我的生活變得“迷糊”,我經常在課上打瞌睡,有時連下課鈴聲都聽不到,也是因此,我落下不少功課。
我不想讓別人知道這些,所以每天在學校,我裝作若無其事,仍然按時交作業,仍然努力學習,有幾次還因為作業交的早得到了老師表揚。我想,在班主任和各科老師眼裡,我大概算比較努力的學生。
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學習幾乎成為我生活的全部內容。為了趕上進度,每天回家後,我都努力去學落下的功課和沒寫完的作業,我媽經常心疼地讓我早點睡,可我沒有同意,堅持每天學到深夜。
我最大的愛好是一些體育活動,但我們學校似乎並沒有在這方面提供很多支援:體育課很少,體育隊也沒有,一些體育社團沒有專業指導,只是隨便玩玩,很敷衍。這是因為我們學校很看重學習,學術氛圍濃厚。
然而學校的學術成績雖然不錯,卻是透過極大的學術壓力和課外補課獲得的。和體制內一樣,這所學校管的比較嚴,基本一直在聽課,沒什麼休息放鬆的時間。
當然區別也不小,國際學校作業和課件都是英文為主,尤其是有些大段的英文,我需要努力去適應。而且學校會將每個作業和小測驗計入平時分,所以為了高分,平時每門課都不能放鬆。
在這樣的環境下比較容易產生低價值感,至少我自己是這樣:GPA不高,競賽沒參加,其他社交學習活動都沒達到理想狀態,我經常感覺自己哪都不好,很累,甚至累到崩潰時,我就會大哭。
於是和心理諮詢師聊天時,我問:“如果我不讀了,是不是就沒有經歷中國人所謂的先苦後甜了?”
但諮詢師告訴我“你已經經歷了很多很多,你已經很勇敢地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來到國際學校,也許你真的該好好休息一下”。
心理諮詢師的回覆讓我吃驚,讓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支援與理解。
也是經歷過這些事,父母終於意識到我可能確實不適合這個環境,於是他們討論了很久,分析了退學轉學的優劣,在我提出退學想法的一個月後,他們終於幫我辦了退學。
從前在體制內,我每天的生活作息基本是“上課 考試 自習,放學 回家 寫作業”,在國際學校每天也是“上課 走班 回家”以及“休息 做作業”,通常學到晚上十一點多才睡。
但現在我鬆弛了很多,目前每天我可以自己做飯,外出運動,也會自己學一點東西。透過這段時間的休養,我的味覺已經完全恢復正常,可以正常吃飯,我不用再去看心理諮詢師,不再崩潰大哭,胸悶的症狀也減輕了很多。
很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很包容我,也變得十分在意我的健康,沒有給我定下特別多的要求,不會強求我考上好學校好專業,只告訴我盡力就行。
我有時會想,如果當時自己再主動一點,不那麼慢熱,是不是狀態就不會那麼糟糕了?但突然進入一個陌生環境中,確實很難真的開啟自己。
所以我想和有同樣困惑的同學或家長們說,如果身體出了問題就先照顧身體吧,身心健康比走哪條路都好。
未來,我想去國外讀高中,希望可以找到一所有包容環境,可以真正學到東西,各方面都有所成長的學校,也希望我自己可以和人多交流。
本文授權轉載自菁kids上海(ID:Jingkids_Shanghai),上海國際教育和社群資訊首選中文平臺,帶你瞭解滬上所有國際、雙語學校,彙集各類好玩的休閒活動,還有親子度假、國際教育動態等精彩內容等你來發現。關注我們,掌握第一手的國際教育資訊。
近期美本RD放榜,我們正在持續推出高質量美本RD放榜系列直播,可預約直播場次如下,點選【預約】,開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