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半年“廝殺”搞定加州頂級私小,博士爸:北美精英教育的起點堪比爬藤

女兒小喬生於2020年初。時值新冠,中美斷航,上海的父母難以前來搭把手。自娃出生後,夫妻倆就一邊上班一邊帶娃,一路艱辛自不用提。
限於精力,我們對養娃從來不設不切實際的目標,只求平安成長,其他自憑天意。
就這樣一個散養的娃,在今年3月卻收到了加州一所名校發來的錄取通知。朋友們紛紛調侃說你們表面佛系,背後“雞娃”雞得可真厲害。對此我們哭笑不得——
  • 小喬每天要看一個多小時電視,
  • 週末除了足球、游泳班消耗點精力,其餘時間都不報課外班。
如果這種生活作息都算是雞娃,那天底下大概也沒有不雞娃的父母了。
小喬媽對此深以為然。今年我們總共只申請了一所學校,並不是非私校不上。如果硬要說錄取的主要原因,與其說是因為我們有多雞娃,倒不如說是因為我們在小喬身上真的很用心:
  • 過去與娃朝夕相處的幾年裡,我們對她的各種優缺點了如指掌。
  • 準備申請時,也思考清楚了這所學校對於小喬的意義。
招生委員會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外加一部分的運氣,才帶來了不錯的結果。

美國私校VS公校優劣勢分析
錄取小喬的A校歷史悠久,迄今已近百年。而我們聽說它的名字,純屬機緣巧合。
女兒的好朋友鼕鼕夏天結束後要離開日託班,去小學開始新的生活了。
我的第一反應是:
啥?這個年紀就能上小學了?在我的印象裡,小喬距離上小學還有一年的時間……
鼕鼕要去的就是這所A校。和我認知中的“小學-初中-高中”體系不同,這是一所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包的私校
無論你哪一級入校,只要不主動離開,就可以一直讀到高中畢業。去年這所學校剛開了3歲一級的班,鼕鼕就是第一批入學者。
至此,私校這個詞才第一次進入了我們的腦海。
我們知道,到了今年,小喬無論如何是要去上小學的(美國學校分級和中國不一樣,幼兒園歸在小學裡),那擺在我們面前的無非兩條路:一條是按原計劃,上家對面的公立小學。這所學校的優點明顯
  • 首先是離家近,步行5分鐘,後院甚至可以看到學校的操場;
  • 其次和私校比一年能省不少學費;
  • 第三從鄰居家上這所學校的孩子們看,也都教育得落落大方,討人喜歡。
  • 而且總的來看,所在的學區在當地還算一流。
公校也有自己的風險
  • 一個是由於教師薪資不高,很難留下好老師。
  • 而且在學校裡遇到的老師是否負責,也都隨緣。
鄰居家裡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在這所學校遇到的老師就很好,相處愉快,順利讀到畢業。小女兒則和老師死活不對付,鬧得雞飛狗跳,最終無奈轉學。
把小喬從小帶到大,我們很清楚她i人的內向慢熱脾氣,在不上心的老師面前,大概類似於小透明。別的不談,萬一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
另一個風險則是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
說起來可能難以置信,公校教些什麼,會受到當地學區意識形態的影響。比如加州灣區的一些學校,為了不讓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太難堪,會取消代數課……這種在我看來就是匪夷所思。
朋友們也常常抱怨,說怎麼小學三、四年級了還在教20以內的四則運算,進度堪憂。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美國小學下午2、3點就放學了,接下來的時間怎麼辦?
這些問題在私校都可以得到解決。私校工資發得多,能留下的老師水平自有保障。而且每名老師負責的學生數量,只是公校的一半,對每位學生自然也更上心。
私校有自己的教學大綱,不以學區的意志為轉移。雖然下午還是2點多放學,但提供課後班(只要交錢),直到下班接娃回家。
當然私校的學費不菲,到了初中和高中,學費竟要和上大學看齊。都說中產有三大陷阱:貸款上千萬、配偶不上班、二娃上國際。
△加州知名私校Harker學費表,小學階段就要4.85萬美元/年(約人民幣35萬),12年讀下來接近500萬
小喬是我們的獨女,但私校感覺就像國際學校一樣,不斷提醒著要做好經濟上“反脆弱”的準備。
權衡利弊,要不要上私校,就只是在回答一個問題:
我們所支付的學費,是否能換來想要的教育?
加州私校訪校體驗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去親自考察一番。
A校自然是我們的考察物件,只是短期內校園都不開放,只能預約到幾周後的日子。和小喬媽商量了下,說既然已經動了私校的念頭,要不要去看看附近的B校?畢竟也算當地的名校,而且上下班路上可以無縫接娃。
和A校相比,B校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一些——這是一所由東亞移民創立的教會學校,從創始人到老師全都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學校每週學習45分鐘聖經。
我們均非教徒,卻也有不少信教的朋友,學習聖經可以瞭解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倒是並不反感,就當是踏入一個新的生活圈子。
到了學校,先進招生負責人辦公室寒暄。簡單聊完各自背景後,對方單刀直入問我們的教育理念。我們對此早就達成共識——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快樂成長,長成最適合她自己的樣子。
我還拿出我們的背景來打比喻,說我們都是植物學博士,養娃就如養育一棵全世界獨此一份的植物,希望她開出自己的花,結出自己的果。
聊完,招生負責人帶我們逛了一圈學校。出乎我們的意料,學校本身佔地並不大,校舍也頗顯老舊。儘管每個年級才一到兩個班,但當下課時所有學生走出教室,整個學校就顯得逼仄起來。
教會學校的一個好處,就是學校會比較講秩序。小喬是個慢熱的娃,很需要關注,在野蠻自由的環境下可能會吃虧,怕被欺負。
但教會學校又似乎有些矯枉過正,進教室參觀時,所有學生都會停下手頭的事情,起立向我們打招呼,很難想象這是在美國。
後來才瞭解到,有不少家長也對這種充滿東亞意味的教育感到不適。
但學生本身倒是樂在其中。有些學生年紀還小,站起來敷衍著對著口型。大一點的孩子們倒是挺開心,用英文向我們問好後,非要換成法語再說一遍,神情很是得意。
而且除了起立問好這一點,其餘的教學時光還是挺自由。看到有的班級老師站在螢幕前講課或是讀書,學生們就坐在下面一邊啃蘋果或是吃薯片,一邊聽課,甚至有的還在做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老師也完全不管。
這真的是我所期待的教育嗎?我在心裡暗自想著。

趟訪校替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促使我們更加認真思考“私校究竟能帶來什麼”這個問題。
過了幾周,也約到了A校的參觀機會。A校和B校的參觀很不同,首先參觀需要組團,除了我們,成團的還有五六位其他家長。其次A校的招生負責人並沒有帶我們逛學校。在簡單打完招呼後,就讓一位學生的家長帶著我們參觀。
對此,招生負責人解釋說,學校的理念不是簡單的師生教學關係,而是希望老師和學生,學校和家長之間都能形成一個親密的社群關係。因此經常會有家長過來當志願者。
今天的這位志願者媽媽,三個孩子都在A校就讀,橫跨幼兒園和小學多個階段,非常具有發言權。
很快,我的注意力就被整所學校吸引。
校園佔地約10萬平方米,年齡最小的才上幼兒園,最大的已經要申請大學。學校的氛圍相當自由,讓我想起的不是小學的集體生活,而是大學裡充滿自由的時光。
學校的課程安排非常充分,強調全面發展。和不少美國公立學校不同,A校有大塊的時間留給數學,而且相當注重文藝的課程,有豐富的文學、藝術、音樂、外語等內容。
另外每天還安排體育課,鍛鍊好每名學生的身體。到了六年級,每名學生都要像大學一樣開始自主選課,決定自己成長的方向。

在某些方面,A校的教學資源可以說到了奢侈的地步——
  • 教西班牙語的老師有三位,一名來自西班牙,一名來自墨西哥,一名來自拉丁美洲,完全覆蓋了不同西語地區的特點。
  • 另外到了四年級,每名學生也要學習一門樂器。我們參觀時恰好遇到學生們在戶外上音樂課,小半個絃樂隊在藍天白雲下的翠綠草地上演奏,那一瞬間真的有被觸動,幻想有朝一日小喬也能站在草地上表演。
當然,好的東西唯一的問題就是貴。A校官網上寫得也很直白:你願意付出多少成本,就能收穫多好的教育質量。學校還說,他們給每名學生投入的教育資源是公立學校的三倍,這些資源自然是要從家長的口袋裡掏錢。
我問小喬媽–
你覺得這筆教育投資值嗎?
肯定不值。
但就看你是不是希望小喬得到這樣的教育。
討論完,我們為小喬制定了申請的計劃:
1
首先參觀完A校後,對B校的印象就變差許多。儘管學費相仿,但B校並沒有給我們眼前一亮的感覺。
2
其次我們也不打算去看其他私校了,離家太遠接送不方便,就只申請A校一所。
3
第三如果小喬被A校錄取,說明大家有緣,咬咬牙我們也就送了。如果沒被錄取,那就家門口公立學校繼續散養,畢竟周圍的朋友娃大多公校,不少都非常出色。家裡的學區不錯,等讀到高中,大學錄取率和A校也差不多。畢竟私校一年就是好幾萬美元,省下來幹啥不好。
寫文書?面試?做影片素材
申請私校幼兒園堪比爬藤
這個決定,讓我們開啟了一段自我發現之旅,也讓我們對女兒有了更深的理解。
儘管只是申請幼兒園,但申請的材料一點都不少。
首當其衝的就是文書類。除去簡單的個人資訊,還需要用文字回答一系列問題,比如描述孩子的個性和優缺點,詢問孩子如何與同齡人相處,期待在學校得到什麼樣的教育,或是家長要如何與孩子們一起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等等。
有的務實,有的務虛,感覺比自己申請大學都要麻煩……
顯然這些問題考察的是父母對孩子的理解,以及家庭的教育理念。倒也不必主動猜測和迎合學校的“參考答案”,畢竟教育理念不合的話,就算被學校錄取也不會過得開心。
好在自娃出生後,我和小喬媽就時時反省自己該怎麼帶娃,想要讓娃成長成什麼樣子。這些平時有意無意的討論,以及數碼時代對生活的詳細記錄,成了我們申請材料中取之不盡的素材。
但即使是這樣,我們這篇幼兒園文書都是來來回回改了幾個月,每個問題基本上都改了三、四稿,加起來近萬字。最後定稿讀完竟有些感動,心想也算過了自己這一關了,這才提交。
文書之外,另一塊比較花時間的是影片。對於不到四歲的小娃,學校統一要求提交兩個影片–
1
一個是家長給孩子讀故事,讀完後根據學校給出的列表提問,複述故事裡的情節。影片要求一刀未剪,考察語言和理解能力;
2
另一個是跟著指示,做一些單腳站立,或是拋接毛絨玩具的指示,考察運動能力。
兩個影片都有兩個月的時間做準備。老師們還貼心提醒,對於小孩子,額外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可能就會有突飛猛進的成長。家長們大可自行判斷錄製上傳的時期,鼓勵靠近截止日期時再錄製,不必急著提交。
在輔助材料上,我們又額外為小喬做了另一個影片,介紹她三年多來的人生故事。
第三塊是家庭和學校的互相瞭解。學校貼心地在一個週末安排了開放日,讓所有有意申請的家長和學生都能親自與老師見面,增進彼此的瞭解。
在學校,我們也特地去找了鼕鼕的老師,一方面打個招呼,另一方面也是想知道日常的校園生活是什麼樣的。
鼕鼕沒少在學校說小喬是他最好的朋友,老師們一聽到小喬的名字就兩眼發光,聊了不少,也讓我們看到了教職人員們對學生們的上心和關愛。這部分的體驗也被我們寫進了申請文書之中。
學校也安排了和家長的單獨影片溝通,本質上等於和家長的面試,瞭解家庭情況和教學理念。我們還拜託日託班的老師寫了一封推薦信,介紹小喬和同齡人之間的相處情況,以及我們對孩子教育的支援。
最後就是當面評估孩子們的情況了。按學校的要求,約10個年齡相仿的孩子會在一個教室裡,模擬日常上課的場景,時長90分鐘,這部分父母是無法參與的,純看孩子們的綜合表現。
這也是我們最擔心的部分。小喬是純純的i人,一見生人,她總是拼命往後躲。遇到陌生的老師和學生,天曉得要哭鬧成什麼樣子。
或許是見多了類似的情況,A校在評估孩子的前一天下午,提前開放面試的教室,供孩子們來適應環境。
小喬一進教室,看到滿滿當當的老師、家長和孩子,直接感到不適。老師倒是挺好心過來打招呼,小喬直接臉一扭抱緊我們的腿。尷尬陪笑同時,我也開始擔憂,明天面試該怎麼辦。
幸好教室裡的擺設夠多。在少人關注的時候,小喬逐漸恢復了對世界的好奇。我們趁機帶她玩了幾圈遊戲,擺弄貓貓狗狗的玩具,讓她逐漸放開。
臨走前,甚至都敢向老師去要貼紙,算是進步飛快。當晚我們在外面吃了一頓快餐,不管第二天面試結果如何,都當作是對她的嘉勉。
第二天一早8點就要面試。我們6點半早早起床吃飯出門,一路上也和娃提前打招呼,說今天我們和老師以及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課做遊戲,爸爸媽媽不能進去陪你,你好好玩就好。
小喬一聽撅起了嘴,說我們不在她就會感到寂寞,不願讓我們離開。我們應允她面試完去買好吃的,她倒是立刻答應下來。
懷著忐忑的心情,我們看著她下車啃完手上的蘋果,開開心心被老師領進教室的門,腦補了一百遍的生離死別並沒有出現,這才放下心。
當然,考驗或許還在繼續。送孩子來的家長們被請到學校中庭等待,自然也是考察父母社交能力的好機會——學校的宗旨是學校和家庭組成良好的社群,期待家長們各顯神通,為學校帶來更多價值。
我們和一對生物醫藥領域的家長聊得挺好,其中母親是一所機構的營運長,父親是個投資人,感到了生活圈子的不同。
另外一些家長並不參與聊天,只是坐在一旁刷手機,不知是否會被周圍的校長、教務長等人記在心裡。
漫長的90分鐘後,招生負責人走到中庭大聲宣讀名單,示意家長按順序去接孩子。看到小喬帶著面試時做的手工作業笑著飛跑而出,我們懸著的心也終於落下了地。
回到家寫郵件感謝老師們的安排,招生負責人也確認,至此我們已完成申請的全部流程。當天我在微博上總結:
至此整套申請流程走完,耗時半年。爹媽不敢說做到了100%,但也盡了自己95%以上的努力做到最好,娃表現也超讚,無論結果如何,都沒有什麼遺憾了。等三月揭榜。

緊張的放榜時間:我們錄了!
說到揭榜,我們一度還記錯了日期,以為是3月10日。直到3月5日一查,才發現是8號,可見我們有多佛系……
佛系歸佛系,真到了放榜那一天,還是緊張到不行。
只要手機一有震動,就趕緊抓起來看看是不是有更新。就這樣緊張到下午,小喬媽率先沉不住氣了,發訊息問我說要不要打個電話去問問。
我看了下時間,才3點多,就安慰說已經那麼晚了,還沒收到拒信,說明還有希望。小喬媽也繼續打聽,後來從鼕鼕媽這裡問到說,去年的錄取通知大約是3點30分發過來的。
果不其然,3點35分,手機又震了一下,提醒有新郵件送達。拿起手機,通知上的郵件標題寫著大大的“祝賀”。一瞬間覺得過去大半年的努力終於看到了成果。
但反觀整個過程,或許錄取本身反倒並不是最重要的結果,而是申請私校這個過程,逼迫我們不斷去思考,為什麼要做這樣一筆教育投資,我們期待用不菲的學費換來怎樣的體驗,最終期望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一個人,而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又能起到什麼樣的幫助。
即便最終的結果並不如人意,我們也更有信心為小喬持續提供適合她的教育環境。這或許才是這一路走來的最大收穫。
*本文中的小喬、鼕鼕、A校、B校均為化名。
【 2024·真棒科創競賽節 】

最熱理工科專案大PK

“打”進藤校的牛娃們要通多少關?

就在6月15日週六下午

👇線下活動席位有限,掃碼搶位及諮詢👇
👇滑動看下週活動預告👇
找資源、聽講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關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