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頂尖國際高中,我深陷痛苦的深淵….

中產父母為了讓孩子考名校、成精英,真是卯足了勁兒地往前衝,報輔導班、買學區房、在雞娃的路上不斷自雞,生怕孩子“一步落下,一生落後”,在緊繃的教育下,越來越多的“空心”小孩出現了,越是在頂尖名校,就越要揹負更大的壓力……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訊號:EduKnow

對於體制外家庭來說,在大灣區乃至全國,Y校是“宇宙神校”的存在。

因為把一波波學生送進牛劍、藤校,該校每年吸引著全國最優秀的生源。當中,我們見識過有來自北方的家庭,放棄當地名校,跨越幾千公里奔赴Y校;也聽聞過,為了考進Y校,孩子們花費幾十萬去瘋狂補課備考。
那些考入Y校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他們收穫了自己理想的教育嗎?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前,接受過我們採訪的Tomo媽,她對Y校有著諸多溢美之詞,她的兒子在兩年前考上牛津大學;而另外一位媽媽則告訴我們,她很後悔送孩子來Y校。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聯絡到了Y校的一名在讀學生Eden。
Eden原本是體制內學生,為了考進Y校,她花了一年的時間補課備考。然而,在真正成為Y校的一員後,她經歷過崩潰與內耗。

Eden說,Y校不適合沒有強大並穩定的核心的學生。“如果你是一個容易被環境影響的人,Y校會把你折磨得很痛。”
以下是Eden的故事。
為方便閱讀,本文采取第一人稱。

01.

被奧數支配的童年

大家好,我是Eden,是一名在讀高中生。
回溯我的童年,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我的童年經歷,那就是“卷”。
小的時候,我學過很多不同的興趣班,游泳、鋼琴、芭蕾…..但到了小學五年級,因為面臨小升初,我的時間不夠用,我爸媽就給我停掉了所有興趣班。
小升初時,我爸媽想讓我考四大初中部,這是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學,裡面聚集了985的苗子。為了考進四大,那時的我幾乎每天放學後穿梭於各種奧數補習班的寫字樓,寒暑假的時候也不例外。
但對於奧數,我其實打心底很不喜歡,而且我也不擅長,這是讓我覺得比較壓抑的一段時光。
儘管小學的最後兩年,我朝著父母為我指引的那條路亦步亦趨地努力著,但最終,我讓他們失望了。
因為沒有考上四大,我就直升進入了我們學校的初中部X校,X校在我所生活的區也是一所很不錯的學校。
剛進入初中時,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我再也不用學奧數了,不用和這頭我弄不明白的怪獸進行一輪輪鏖戰。
但好景不長,到了初一下學期,我又遇到了另外一頭更具挑戰力的怪獸。只是這一次,是否參與戰鬥,不完全由父母主導與決定。

02.

備考國際高中,背後都是“血淚”

回憶起來,其實在我小升初時,我爸媽就萌生了將來要送我出國讀書的想法。
但和部分家長一樣,因為這個想法他們也不能全然確定,於是只能邊走邊看。這種“不確定性”,作用於子女的教育就成為“兩條腿走路。”
於是,在初一下學期開始,一個我分化成兩個我。其中一個我要應付於學校內的學習、考試。因為我是班上成績比較拔尖的學生,班主任自然對我投射的期望與關注比較大。有時候如果考不上年級前十,班主任會給我比較大的壓力。
另外一個我,則要忙碌於國際高中的備考。
在我所生活的城市——深圳,幾乎每個體制外的孩子都知道Y校的存在。Y校在過去幾年走出過一波牛劍、藤校學子;這所高中幾乎是深圳每個走體制外路線孩子的dream school(夢中情校),我也不例外。
但我知道考入Y校並不容易,為了進入Y校,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我又開始了頻繁穿梭於補習班寫字樓的日子,無間冬夏。
當時,我爸媽為我規劃的路徑是,如果考不上Y校,那就將來參加高考。我知道,哪條路都不容易。
圖源:pixabay
就這樣,在與題海大戰“對戰”一年後,在夏天快來的時候,我迎來了自己的“審判日”。
筆試、面試,Y校的入學考試那天,我就像一個視死如歸“戰士”一樣踏入“戰場”,身邊是幾千名其它從天南地北湧來的“戰士”。我雖然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但我知道他們大概跟我一樣緊張又惴惴不安。
Y校的錄取率不到10%,我能成為這10%裡面的幸運者嗎?這一年來,我無數個日夜勤勤懇懇地努力能得到回饋嗎?這一次,我會再一次讓父母失望嗎?
我記得出成績的那天,我在學校上課,一個上午都忐忑不安。
中途,我按捺不住,偷偷找同學借來手機給爸媽打電話。電話接通後,我開口就問他們考試結果。電話裡他們告訴我,我考上了!我的心在那一刻吶喊尖叫,我實在太開心了。回到家後,我爸媽為我買了幾個小蛋糕慶祝,那之後的好幾天我都沉醉在幸福裡。
但人生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就像電影《阿甘正傳》的臺詞一樣,“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
因為在來到Y校後,我感受到什麼叫做“一腳天堂,一腳地獄”。

03.

接受自己是普通人

其實在來到Y校之前,我就知道Y校有著各路大神。
這也很符合外界對它的第一印象,以及似乎大家都已經預設,從這個學校出來的學生未來都會走向世界名校。
只是,當我成為“圍城”內的一員時,我的感受就像經歷了一場劇烈起伏的“過山車”。
在Y校的第一年,可以說是我精神內耗最嚴重的一年,我曾表達過,“Y校就是一個巨大的精神內耗培養皿。”
在Y校,我的一天通常是這麼度過的。
我是走讀生,我早上6:50起床,吃完早餐後去學校上課。中午在學校食堂吃完飯後通常有20分鐘的休息時間,接著再繼續上課。最後一堂課在下午四點半結束,放學後我要麼上去補習機構繼續上課,要麼回家做作業。
Y校有“自學學院”的稱呼,因為課堂上老師教給你的東西其實並不多。但如果想要在一群學霸裡仍舊拔得頭籌、保持卓越,背後大家都是各種悄無聲息的“卷”。
“斯坦福鴨綜合症”這一詞很適合用來描述Y校,“每個人都表面上表現得超級放鬆和完美,但在表面之下,大家都在瘋狂地踢腳。”這也意味著,Y校表面的鬆散、鬆弛是假象,處處暗流湧動的“高壓鍋”環境才是Y校真實與殘忍的一面。

圖源:pixabay

如果沒有考試或者作業不多,我能幸運在11點前上床睡覺,但為了趕ddl和複習考試熬夜到凌晨兩三點也不足為奇。
至於補課,也幾乎是Y校的某個諱莫如深的“傳統”。我目前補習的科目只有一門,但我知道我的同學們補課門數一個“卷”過一個,有的同學甚至幾乎每一門科目都在補。
而所有人奮鬥一年又一年也只是為了4.0的GPA和四五個a*的國際考成績,為了衝上學校整整鋪了四面牆的名校海報。
有時候,我和朋友經過學校的那堵海報牆,也會思考未來自己會不會也出現在上面,這也算是對申請的美好憧憬。
然而冷冽的現實比憧憬先到來。尤其是在Y校的第一學期,我常常因自己的平庸、普通感到焦慮又茫然無措。
我深刻記得有一次國際數學考試給我很大的打擊,因為我只考出了91分的成績,即使我已經拼盡了全力,而在Y校99%的人都能考到90分以上,我在Y校的好友更是考出了100分的滿分。
而且在Y校,成績只是使人陷入內耗的冰山一角,換句話說,在Y校,從來不缺乏個方面都很耀眼的“天才”。
無論是邱賽金獎拿下藤校大滿貫的學姐還是和我同年級的世界冠軍,網際網路萬粉博主……Y校的學生的確就像它的宣傳手冊裡說的一樣,充滿著個性和能力。
而我在Y校的第一年平平無奇,甚至算是與學校脫節。我沒有加入所謂熱愛的社團,我沒有獲得4.0的gpa,也沒有參加任何比賽和活動,是Y校讓我意識到,我什麼都不是,充其量只是600個學生中的1/600。

圖源:pexels

其實,有一段時間,我發現身邊同學的精神狀態也不太好,或許是因為才剛剛進入新的年級,就要面臨一系列的考試和巨大的學術壓力,或許是像一些我申請季的朋友一樣面臨著申請和文書的壓力。
正如,有一個申請季的朋友問我,她申不上大學怎麼辦,比她優秀太多的人和她申請同一所大學怎麼辦?
又或者她們如同我一樣,在面對密不透風的“內卷”環境,以及對比他人的優秀和自我的平庸後所產生的那種無法名壯卻又讓人透不過去的Peer Pressure(同僚壓力)。在最糟糕的一段時間,我甚至後悔當初考到Y校。
圖源:pixabay

當然了,這是我在Y校第一年的處境。

如今我在Y校快兩年了,我的精神狀況有所改變嗎?或者說我所經歷的痛苦與內耗有所平復嗎?
答案是Yes。
有一天,我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的一段話,他說“實際上,那個帶著黑暗、帶著慾望、帶著缺陷的自己才是有生命力,才是在流動著的真實的自己。所以在生命裡,有一個主題是,我們要放下那些對自己完美的期待,而學習去接受那個真實,看上去不夠完美的,但其實很可愛的自己。”

人都要學會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這也是Y校教會我的人生第一堂課,雖然這堂課挺痛。
但與此同時,我也知道,接受普通不代表就此“躺平”了。現在的我依舊在很努力地學習,我的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我將來想去美國讀書,去看更大的世界。

而在Y校,如果做不了參天大樹,那就做一棵努力生長的小草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