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好未來?過來人說些扎心的大實話

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朋友家的娃明年正式上小學了,問我事到如今為娃拼更好的學校還值不值,準確點說,該不該再多準備點鈔票衝一衝學區房。
這幾年學區房的價格是漲漲跌跌,讓人看不明白⬇️(去年vs今年)
每年三四月份都會有人扎堆問這個問題,就趁現在和大家分享下我的思路,絕對都是大實話,為了防槓,我先宣告一下,我只能提供一個思考角度,任何時候都有“例外”。

如果你正好是例外,我承認我說的都是錯的

01
父母吃得起這個“苦”嗎?
對於擇校,很多人會覺得,能安穩把孩子弄進這個學校就結束了。

所以我們思考的角度也都是停留在了,要不要去?值不值得花這麼多金錢和精力擠進去?

過來人可以很負責地和你們說,光考慮這些是不夠的。所謂“擇校”,進入那個學校不是終點,只是開始。
進入一個升學率很好的學校,師資力量當然相對更好,但成績作為學校的核心KPI之一,這也意味著,對家長一起推動孩子學習的要求也很高的。
換句話說,不是放進這個學校讓老師幫你雞,而是學校會要求家長課後一起雞,你雞得動嗎?

孩子成績上不來,你總是被請去學校,甚至每個學期還有個“勸退率”,你的心臟足夠大嗎?

進入一個注重孩子綜合素質發展的學校,評價體系和課程設定的確很多元,但學校各種非“上課”的活動特別多,而且時不時還需要家長配合參與。
換句話說,不只抓學習的學校,那就是五彩繽紛的活動,而且肯定注重“家校共建”,這也就意味著,家長在學校的投入度就很關鍵了。
你願意去選舉家委會嗎?

如果不願意,那些家委會活動至少你要參與的吧?

進入一個所謂“朋友圈子”很好的學校,不僅僅是孩子的朋友或者榜樣多了,而是孩子之間的社交,甚至家庭之間的社交是必不可少的。
換句話說,你能否很舒服地和同學父母們相處呢?

我身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生活的圈層不同,同學父母們談的話,我朋友插不上嘴,但每次仍然需要社交,自己搞得無比內耗。

當然,這些都是我周圍的小樣本量,但也能說明一定問題。永遠不要覺得,送進一個好學校就一勞永逸了。
當我們在談要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的時候,也要把父母自己代入一下,在那個所謂“更好”的環境裡,我們父母自己OK嗎,或者我們能吃得起這些“苦”嗎?
學校就是家的延伸,而重視孩子的學校必定強調“家校共建”,那麼父母自己在學校這個“圈子”裡是否舒服也是很關鍵的。
這些年,我是親眼見過太多父母了,明明是自己擰巴、自己自卑,卻把自己的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以至於本來只是孩子成長階段很小的“問題”,最後父母“用力過猛”,反而小問題變成了大麻煩。

02
擇校到底在擇什麼?
當然,在做選擇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告訴自己,如果我“得到”的好處足夠大,哪怕那些情景都是不舒服的,我也願意。
為人父母,我們想擇校的好處其實顯而易見:更好的學習成績,更大的機率進入好的中學/大學,更好的社交圈,等等。
從大資料統計來看,“好”的學校的確可以擁有更多上面所說的“好處”。
但大家不要忘了,統計學看的是總體趨勢,會剔除掉極端“資料點”。
而我們每個家庭,養育的就是那“一個”資料點,落實到個人,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證這個統計趨勢就能成立,也就是,好學校=好成績=好畢業=好工作。
所以,我們更有必要地問問自己,當我們在談“擇校”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擇什麼?
這是很多人沒有想清楚的,教育其實有個很大的區間,分“上限”和“下限”的。
很多人擇校的時候是盯著那個“上限”,如果你還是咬緊牙關、拼盡全力才進入那個學校,那麼大機率就會失望和後悔,因為“上限”真的要靠運氣才能獲得。
所以,我做任何教育選擇習慣看“下限”,我經常問自己的問題是,如果小D只能得到下限,我還願意付出這麼多代價去爭取嗎?
舉個例子來說,曾經有雲閨蜜和我說,她擇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有個好的老師,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自驅力。
這個期待看似很合理,但其實就是教育的“上限”。

老師的第一職責是教導知識(完成打工人被要求的KPI),好一點的可以激發好奇,頂頂好的可以樹立榜樣,完善人格。

所以,做選擇的時候多看看“下限”,可以破除很多幻想,也能讓自己清楚知道,我有沒有在超出自己能力上限做選擇。
更加關鍵的是,也讓我們更加清晰,家庭教育需要補足的是什麼。
老讀者應該記得,我這些年反覆在說的,家庭不該是學校的重複,反而應該是學校沒有的,家庭去補足。

如果學校是科目教學,我們在家就不是死刷題,而是幫助小D建立學習策略;

如果學校只表揚前十名,我們在家就總是慶祝小D的失敗,告訴她任何地方第一名只有一個,但哪怕落後還在堅持進步,這就是自己的“第一名”。
如果學校鼓勵標準答案,我們在家就鼓勵發散思維,小D現在能理解,“自己的想法”,“老師期待的答案”和“我認為作者想表達的”。
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我寫公號這九年一直在分享的。
家庭本身就在做這些了,如果力所能及擇校了,運氣不算太好,並沒有遇到一個好老師,我們心態也不會崩掉;如果運氣不錯,我們就會更開心,覺得賺到了。
這才是擇校最該有的心態,很多時候談到“擇校”,我們是有過高期望的,以為進入一個“好”學校,就是“包終身”。
但“好”學校不代表遇到“好”老師,更何況所謂的“好”,對於每個家庭、每個孩子來說又有極大的個體差異。
但任何時候,我們把孩子生命的成敗依賴於他人和外界,這個思想就很危險,而且大機率會失敗。
03
如果就想擇校,我該怎麼準備?
但總有人會說,那我就想給孩子選擇一個好學校。這種心理絕對理解,畢竟都是天下父母心。
我從來不反對擇校的,我反對的是“咬牙切齒”地做一個決定,任何時候要“壓上自己所有身家”的決定都不是好決定,那是賭徒心理。
真正好的擇校,就是允許選擇錯誤,但仍然有底氣說,選錯了還能重新選,哪怕選錯了,我和我家孩子在哪也都不會差。
所以,可以擇校,但永遠不要把擇校變成“走獨木橋”或者“逼進牆角”。
這些年寫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點選閱讀原文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