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不要過度共情你的孩子

作者 | C媽
來源 | CC爸媽
ID | cc-bama
前幾天,收到一位讀者的私信。
說她自己好像有點自食“共情”的惡果
👉逛公園給孩子買氣球,氣球不小心飛走了,孩子哭著想要個一模一樣的。
我看著她真的很可憐,百分百理解她的心情,就帶著她去找賣氣球的商販再買,結果人家沒一樣的了,最後我四處轉悠找另外的人買。
👉她吃餅乾掉地上了,不高興。我立馬安慰她:哎呀,真的太可惜了。沒關係,媽媽再給你拿,給你兩塊兒,好不好?
結果我發現,孩子現在一丁點的事兒就鬧很大的情緒,而且半天也好不了,硬要你補償,用發脾氣拿捏你那種感覺……我不道該怎麼辦好了。
共情過度了啊喂!
當然,這位媽媽的冤枉路,我也曾走過。
不能說毫無區別,只能說一毛一樣!
印象深刻的,是大概在女兒CC3、4歲左右發生的事兒。
一次是開車帶她出門看牙醫,她自己開著車窗玩一個巴掌大的玩具“兔小提”,結果被風吹走了。
我跟C爸倆人看她情緒不對後,掉頭、折返,一圈圈的轉,直到在萬千車流中發現這個比綠豆大不了多少的小玩意兒。
你別說,看CC失而復得,我比她還感動。
還有一次,同樣心愛的玩偶,同樣的出門吃飯也要帶在身上,同樣的丟在了不知道什麼地方……
而我,也是同樣的滿世界的找,玩過的沙堆、走過的路、去過的飯店……
甚至尋找未果之後,還絞盡腦汁:
再去買個一樣的?自己手工做個一樣的?不,找淘寶做個一樣的……
毫不誇張的說,那時候的心情,跟私信我的媽媽如出一轍:
我女兒真的好傷心,哭得好可憐,那可是她最心愛的玩偶,丟了得多難過啊,我不能讓她失望……
好傢伙,內心戲那叫一個滿!
初為人母的時候總覺得,我可真覺得自己是天生的“當媽聖體”,多麼會共情我的孩子啊?
後來才慢慢看清,這不是共情,這是過度共情。
為了讓她免遭失望之情,突破了共情的界限,反倒成了一種過度縱容。
而這種縱容,確實會帶來“惡果”:
1、孩子更容易放大自己的不開心。
原本失去就失去了,但失去後,你強行找了回來。
原本掉了就別吃了,但掉了之後,你強行補償了更多。
這就很容易讓孩子難以接受失去的遺憾,無法很快的從失落中自愈。
每一件原本可以輕鬆翻篇的小事兒,都翻不過去。
你必須得補償,她心裡才會平衡,不然就沒完沒了,覺得自己無限委屈。
最後你覺得娃又作又事兒~
2、可能會以情緒相“要挾”,來試探規則或你的底線。
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哭鬧,也許會得到你的“放水”,久而久之,就可能養成不好的習慣。
媽媽怎麼能放任我傷心呢?一定是媽媽的努力還不夠,我的補償才沒到位!
走過老大這一遭,有了老二之後,你會發現,有些事情,真的不需要那麼的“灑熱血”。
實際上,很多事情的傷心程度——
譬如丟了玩具,譬如別人有的東西她沒有,譬如上幼兒園會哭……是不需要你過多的投入感情的。
你可以理解、安慰、陪伴,但不用再往後再退了,要相信:他是可以處理好那些失落情緒的。
就像是送孩子上幼兒園,我想老師也跟你反饋過:“就你在這的時候哭,你走了,進了教室,玩得好著呢。”
一胎的時候不信啊,一定是老師在安慰我,孩子明明哭得那麼傷心,怎麼可能轉頭就沒事兒呢?
二胎的時候,才認清了現實,孩子的情緒來得有多急、去得就有多快~
所以啊,共情孩子沒毛病,但有時候也要適度。

給孩子騰出一個處理個人情緒的空間。
畢竟,孩子也需要接受遺憾、接受事不遂願、接受不如意事常八九的能力。
生活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得不到和已失去帶來的遺憾會如影隨形,從生至死。
今天她接受不了丟失一個玩偶的遺憾。
明天,她也許會錯失某座名校、錯過某個職位,戀而不得某位異性,甚至早晚有一天會失去父母和伴侶。
而人生的憾事,何止於此?
倘若沒有一顆正視遺憾的心,滾滾紅塵裡必會被傷的體無完膚。
或是看不開,鑽牛角尖,過分執著得不到和已失去;
或是放不下,太執著,不擇手段搶奪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將來走出家庭的保護傘,別人必不會對她遷就、包容,這其中的磨合,還是要她自己受。
當然,以上情況也就發生在娃小一些,咱聖母光環還在的階段。
真等到孩子大了,尤其面對CC這種青春期的娃,更多的時候,是“老母親理解不了一點”。
但理智又會告訴你,娃傷心呢,你得共情。
這就導致我們陷入另一個誤區:「強行共情」
譬如,CC跟我說:
“這週末作業也太多了!我一點也不想寫,我出去玩的時間都沒了!”
或者是週末早上有英語課的時候,她向我抱怨:
“我就這麼兩天睡懶覺的時間,還佔掉一天,就不能讓老師改到下午上課嗎?”
相信你們一定能理解我,有時候真的不想共情她。

甚至內心OS:你都多大了?還為這種事兒抱怨, 明知道這些事兒逃不了,非要鬧這一齣。
但理智又告訴我,人家來找你吐槽,來找你抱怨,不能一點反應也不給吧,更不能反駁回去吧~
於是乎,我就會開啟一種“人機”模式:
我知道啊,作業多肯定煩,但你慢慢寫唄~
是,早上上課太煩了,但時間確實改不了,其實也沒早起多長時間~
就……滿滿的“非要強行共情兩句”的敷衍感。
你覺得孩子感受不到嗎?
其實特別明顯。

有句話說,
真正的共情,不是你告訴孩子“我理解你”,而是讓孩子感受到“我理解你”。
我們的做法,其實就是前者——
強硬的通知孩子“你看,我在共情啊,我理解你了啊。”
結果就是:你越說,她越煩。
更令孩子反感的是,有時候我們這種強行共情,並不會適時截止,反而愈演愈烈。
不僅要強行共情,還要強行上價值。
朋友家的孩子,高三、寄宿。
可以想見,壓力一定很大。隔三差五就會給朋友打電話吐吐槽:
“我關係最好的那個朋友,轉學走了!我現在都沒有那麼好的朋友了!”
“我們樓上宿舍每天都很晚才睡,動靜特別大,太影響我們休息了!”
“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沒考好!啊,壓力太大了!”
朋友是怎麼回覆的呢?
好朋友轉學,我知道你很難過,理解你的心情。
但是,我跟你說啊,朋友啊,都是彼此陪伴,走過人生的一段路而已。你以後也會認識新的朋友,再陪你走下一段路……
樓上吵確實很煩,本來休息時間就少,但是咱們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改變能改變的,適應不能改變的……
我明白你現在很辛苦,很累,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其實努力的過程就是一種收穫。只要付出了,暫時沒看結果也無所謂……
咋說呢,朋友跟我聊起的時候,我就一個感受:
倆人就像兩個電臺,各自播放著不同的頻率,永遠無法接收到對方的訊號。
孩子鬱悶的發洩情緒,大人呢,不想聽情緒,只想解決問題……
最後,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把孩子推得更遠。
說實話,別說高三學生了,就CC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她面對自己當下的問題,就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思考模式了。
她清楚的知道,作業多,也是要完成的,週六上午的課是必須要上的。
朋友說的那些“大道理”,作為高三生的孩子,肯定人家是有自己的認知和思考的。
她們想要的,都只是把當下鬱悶的情緒,找個渠道/物件,發洩一下,清空一下。
然後才能一身輕鬆的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
既然如此,對這些“大孩子”,就沒必要反覆嘮叨和說教。
與其強行共情,強行上價值,不如適時閉嘴、耐心傾聽。
孩子說啥、抱怨啥,實在不知道說什麼,那就像你陪著閨蜜聽她吐槽老公、吐槽老闆一樣:
別評判、別下結論,傻白甜一點聽著。
情到濃處,也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嗯,是呢!”
“作業也太多了!”
“嗯~是呢!”
“上課也太早了!”
“哎~是呢!”
“樓上吵到我休息了!” 
“是呢,怎麼這麼討厭!”
這一句,你對孩子的理解、接納,就已經傳達到位了。
實在不行,給個擁抱、拍拍後背,“我寶真是辛苦!來媽媽懷裡抱一下!”
足矣。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拿捏不好那個分寸,往根兒上尋,還是在於——
我們總想去「替」孩子解決“有情緒”這個問題。
實際上,大部分的情緒問題,都需要孩子自己面對,我們能提供的,是接住,而非解決。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孩子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脆弱,給他們騰出一個處理個人情緒的空間,並輔以適當引導,他們會慢慢學會如何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正面臨親子養育、兒童青少年情緒困擾,可以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幫助。
心理諮詢師可以為家庭提供專業支援,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