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2個小改變,每天不發火,家裡陽氣也回來了

作者 | C媽
來源 | CC爸媽
ID | cc-bama
有人說,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
我看啊,孩子開學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解釋。
你不用再煩惱,“為什麼大好的假期時光,娃竟用來看電視、玩遊戲、刷手機了”。
因為要開始發愁,“他為啥早上不起、為啥洗個臉吃個飯這麼磨嘰,為啥一丁點的作業能寫仨小時…”
這次出門前,C爸還問我,說選擇開學這個節骨眼出差,是不是有意為之,刻意躲出去的。
沒有的事兒,趕巧了嗎這不是。
出差的路上,小姨也跟我吐槽,說前一天晚上沒睡好,被樓上鄰居吵到半夜失眠。
“聽著像是為了作業。說什麼剛開學就不聽話,不好好學之類的。
平時也吼娃,但昨天開學第一天,比較厲害,都摔東西了,一直折騰到半夜。
等他們消停了,我也睡不著了,說實話,都是當媽的,我能感同身受她……”
唉,誰不是呢!
哪個老母親沒經歷過這種情緒崩潰、歇斯底里的時刻?
後臺也常常收到留言:
被困在低能量裡的老母親
為什麼當媽之後,我們脾氣會越來越暴躁呢?
孩子不刷牙不睡覺的時候,把家裡搞得一團亂的時候,你耐著性子輔導作業孩子卻磨磨蹭蹭的時候,隊友對這些無動於衷的時候…
簡直分分鐘就要爆炸!
旁人見了說咱不可理喻,你怎麼脾氣這麼差,說發火就發火。
你可能還會因此自我PUA:
是不是自己情緒管理做得不好哇?
我怎麼能像個潑婦一樣對他大喊大叫呢?
我為什麼就控制不住自己發脾氣呢?
姐妹們!清醒一點!
你沒發現嗎?
你心情好的時候,娃怎麼折騰、老公怎麼擺爛,你都覺得也還行。
一旦你心情不好,就會各種覺得這日子沒法兒過了。
因為你進入了一種低能量狀態。
心理學中有一個“能量層級輪”,是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提出的,就是在說這個現象。
(圖源網路)
人在身心愉悅、能量充足的時候,對人、對事的耐心度、容忍度會高。
但能量不足的時候,心態就很脆弱,容易崩潰。
一丁點的小事兒,就可能引起巨大的情緒波瀾。
哪有什麼突然的情緒失控?有的只是被消耗到所剩無幾的能量。
所以,新學期奉勸各位姐妹,如果你發現自己哪天、哪段時間有了這個跡象。
那麼,首要任務,不是自我PUA,也不是硬著頭皮上,而是——給自己補給能量。
恢復能量是首要任務
具體怎麼做呢?
1、對外降低標準,對內自我賦能 
我們的低能量狀態,就像是手機開了省電模式。
省電模式下手機啥樣?
CPU執行速度要降一降,資料傳輸要省一省,視覺、聽覺效果要弱化一下…
那低能量狀態下的人,也應如此。
但很多姐妹可能意識不到,強行要求自己按照「高能量狀態」時制定的標準去執行。
比如:
給孩子做的每頓飯都得營養豐富;
必須保證孩子每天按時刷牙洗臉、上床睡覺;
作業一定要又快又好的完成;
老公也得完全按你的意願帶孩子…
結果就是,孩子或者隊友稍微有一點點的不配合,我們就變得特別暴躁,說話帶刺,動不動就大發雷霆。
所以,在座的各位姐妹!
如果你發現自己處在這種“點火就炸”的狀態,就不要試圖把所有事情都拉到「高運轉」模式了。
只做兩件事——
①對外,降低標準。
我是一旦發現自己狀態不對,就開始——湊合模式。
今兒心情煩躁:不做飯了,點外賣,偶爾吃外賣不會怎麼樣,哪怕孩子少吃兩口,也不會餓成什麼樣;
今兒跟隊友吵架了,正氣頭上:孩子不想刷牙就拉倒,我也不屁股後頭追,一天不刷也不會蛀牙;
今兒下班還加班累的人肝火旺盛:孩子作業寫的亂七八糟就亂七八糟去吧,少這一天娃也考不了倒數,多這一天她也進不了前三;
今兒姨媽來了,還外頭凍了半天:回家見爸爸帶孩子粗糙就粗糙吧,只要把我解放出來一會兒就行…
你會發現,只要標準降低,整個人神清氣爽,整個家照常執行。
反之,如果硬去管,你會發現,自己做的基本都是破壞性的行為。
之前能心平氣和說的話,現在可能上升到人身攻擊;
之前能用嘴解決的問題,現在就可能要上手了。
②對內,恢復自己。
每個人都有一些為自己充電的喜好,讓自己放鬆下來的方式。
運動、聽歌、護膚、追星…
再不濟,把娃扔給爹,關起門來睡一覺。
只有你的電量充滿了,你才不會那麼容易發脾氣。
只有你能量恢復了,你想要的那種秩序感、高標準,才有可能回來。
2、表達需求、適當攻擊 
你們有沒有發現,女性同胞與男性相比,特別容易被“懂事”所束縛。
舉個例子。
下班同事約聚餐,媽媽可能就要腦補很多:
得吃到幾點啊?我回去晚了,孩子能行嗎?作業也不知道能不能寫完?
孩兒他爸一個人能看好嗎…要不算了,下次再說?
但這事兒要擱隊友身上,人家一個電話直接跩過來:
媳婦:同事聚餐,晚點回去,保證不喝多…
不得不承認,比起提出需求、爭取權益,女性更願意把自己放在最後,用自我犧牲供養著每一位家庭成員。
哪怕是新時代女性,內心早沒了什麼性別尊卑的概念,這可能這就是寫在基因的東西吧~
但千萬不要覺得只要無限犧牲就能換來感動,忍氣吞聲就能得到尊重。
一個人生真相——只要你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只要你夠善解人意,就有受不完的委屈。
要我說,這方面,咱們真就得向男人學習——臉皮厚一點,有啥需求、直接提。
一定要有“這事兒我不管了,但你得管”的覺悟。
“今天你帶孩子下樓玩吧,我今天單位特別忙,太累了,想休息會兒。”
“你做飯唄,我做的不好吃,孩子又嫌,浪費食材浪費時間,最後還得點不健康的外賣。”
“我覺得每天下班回來,基本都是我陪孩子,再這樣我要心裡不平衡了~”
尤其是直男,你若是不直截了當的說,他們是真看不出來你內心那3分委屈、3分抱怨和4分的不甘心。
豬隊友太麻木、孩子沒沒眼色?做了上述一切,還是無動於衷?
那咱就得釋放一定的“攻擊性”了。
否則,一忍再忍,很容易“憋個大的”。
你也懂得,這種突然的情緒爆發,破壞力往往更強。
我們之前聊過,要展示自己情緒爬坡的過程。
你這麼做,我現在有點生氣!
你再得寸進尺,我可能會忍不住發火!
還蹬鼻子上臉,我就想揍你了啊…
相當於給隊友和孩子提前做心理建設,讓他們對咱的情緒濃度,有個預期。
這樣他們才會得到即時的反饋,從而注意自己行為的邊界。
時間長了,次數多了,你們就能磨合出更和諧、更自在的相處模式。
隊友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袖手旁觀”,什麼時候需要通力合作。
孩子也明白,什麼時候可以耍耍賴皮,什麼時候就要適當收斂。
養孩子就像建房子
最後,再多說兩句。
如果你經常衝孩子發脾氣、或者生氣已經成為常態,那真心建議媽媽們先調整自己的關注重點。
養孩子就像是建房子。
房子最重要的是地基、是框架、是鋼筋水泥結構。
至於裡面裝修的細節,那是其次。
如果我們每天只是糾結牆面是貼桌布還是噴漆、門是不是用實木比較好、地面瓷磚要用什麼顏色…
結果地基卻沒打好、房梁都是歪的,那裝修再豪華,房子也遲早會塌。
換成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
不是每個細枝末節的地方,我們都要緊盯不放。
吃飯是不是掉東西了;書包是不是胡亂塞的;這道題有沒有做對;這個知識點有沒有掌握…
如果這些過分消耗了你的能量,過分消耗了親子關係,那就得思考,勁兒用對地方了嗎?
不要每個細節都盯著,你要看大方向:性格決定命運,心理是否健康、心態是否樂觀、親子關係是否融洽…
你把時間維度拉長,拉到十年後、二十年後,你會發現,孩子未來能用得上的,不一定是現在你糾結的那些細節。
能讓他們在複雜世界中脫穎而出的,往往就是這些“大方向”。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如何培養出和孩子的正確相處模式?
如果你遇到了親子關係,青少年成長等困擾可以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這裡👉只需花1分鐘時間,幫你智慧匹配諮詢師還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新增諮詢客服幫你匹配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領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評估。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