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CC爸媽
來源:CC爸媽(公眾號ID:cc-bama)
◐
因為這是父母最難發力的地方,你可以花錢買學區房,也可以收買老師對娃額外關注,但你就是沒辦法讓同學們都喜歡自己的孩子、都別欺負自己的孩子,不管你多麼有錢、權、勢。
如果從一開始沒教孩子捍衛自己,那不知不覺TA就會成為關係中的被動角色。
誰也沒辦法保證孩子一路遇到的都是友善的人,想讓孩子成為受歡迎,但又不好惹的人,
請一定教會孩子這幾句話。
01
跟你有什麼關係
-
你吃的也太多了吧,怪不得這麼胖? -
你也太笨了,跑操都跟不上! -
你家是不是很窮啊,怎麼書包這麼舊了還背呢?
-
倒垃圾不就順手的事,你怎麼這麼小氣。 -
大家都是一個宿舍的,你沒必要這麼說話吧?
很多時候,當一段不好的關係出現時,都是多少會出現徵兆的。
尤其是有些朋友表面和你親密無間,但卻有意無意讓你自查短處,不費一兵一卒就能讓你的自信默默流失掉。
有位朋友分享過自己女兒的例子:
女兒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常常一起玩。那孩子性子也很軟,沒有攻擊性,朋友也挺喜歡。
不過過了段時間,她就發現一向活潑開朗的女兒,變得越來越自卑、內向。
總是問“媽媽,我是不是太黑了?”、“我穿黃色不好看吧?”、“我這麼丟三落四的性格,誰都嫌棄吧?”
她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仔細回想,這些自我判定,都跟娃的那位朋友有關係。
因為她聽過那孩子各種評論過自家閨女:
-
“你這膚色,怎麼敢挑戰黃色啊?以後可別穿了” -
“你的臉這麼大,還是留頭簾適合,顯得臉小一點” -
“你那麼說別人當然不愛聽啊,你這情商,以後多聽我的哈?”
孩子朋友說這些話時,並不刻薄,朋友覺得小孩子都童言無忌,也覺得好閨蜜之間有時候就會吐槽彼此,就也沒管。
她自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就以為女兒應當也不在意朋友的言論。
沒想到這些“無意”的貶低和否定,會一點點蠶食孩子的自信心,讓自我懷疑、自卑的種子在心中瘋漲。
所以,一定要告訴孩子,在與他人相處時,你自己的感受很重要。
無論對方是不是故意的,他的話讓你不舒服了,行為傷害了你,都可以說出來。
真正的朋友是會顧及你的感受,不會讓你難堪。
哪怕你性格內斂不善言辭,也會考慮你的感受。
而不是看你軟,就拿捏你,看你不會拒絕,就欺壓你。
如果你說出自己的感受,對方仍不收斂,那就證明對方就是故意的,我們又何必顧忌他的感受?
孩子只有對那些讓自己感到不適的行為,第一時間表明態度,才能捍衛自己的權利,從一開始就拒絕毒關係。
中國是人情社會,我們從小的教育就讓我們總是對拒絕難以啟齒,導致現在養育孩子也很難真的遵從本心。
明知道孩子很寶貝那個玩偶,卻礙於情面勸孩子:
-
“小弟弟就是玩一下,一會還還你呢”
明知道孩子不喜歡和對方玩,但處於禮貌友好,依舊會勸:
-
“我們跟小妹妹玩一會吧,要不然她多孤單”
說實話,確實有一點道德綁架了。
這不就是相當於在教孩子「你要委屈自己,顧全別人」嗎?
這個世界不缺一個委曲求全的大人啦!
所以,拒絕教育非常重要。
「允許」孩子拒絕,「尊重」孩子的拒絕。
哪怕你不理解的點,也可以先問孩子一句:為什麼呀?
不想和對方玩,因為想獨處;
不想打招呼,因為有點害羞;
不想分享玩具,因為我還沒玩夠。
善意,是好東西,但不是所有善意,你都需要全盤接受。
我們真正需要教會孩子的,是如何得體不傷害人的拒絕。
明確乾脆拒絕,不用沉默或模稜兩可代替回答;
明確自己的需求,不用過於解釋或辯解。
拒絕也不影響認可對方的好意和努力。
-
比如,謝謝你還想著我,但我今天不想喝奶茶; -
我今天想早點回家,沒辦法陪你做值日了。
有時候真誠的拒絕,會比虛情假意的迎合更讓人舒服。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我感受永遠是保護自己的第一防線,也是拒絕的正當理由。
04
你值得被讚美,這不需要任何前提
現在養10歲的CC和4歲的DD,我發現心境真的大不同。
孩子小時候我們總是能發現他們的美好。
哪怕扔個東西,摔個跤我們能都能誇出花來,但隨著孩子越長越大,我們也變得越來越功利。
凡事都講進步,要結果。
誇孩子開始變得好難……
做到還不行,還得做的比之前好,也許才能獲得一點點誇獎。
有多少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著父母的認可?
經常被否定的孩子,低自尊、低價值感、不配得感。
覺得只有自己付出的足夠多,才配擁有。只有自己做得足夠好,才配被誇獎。只有把自己榨乾,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
這樣的孩子是最容易被PUA的物件,永遠在尋求別人的認可。
我就是太笨了,什麼都做不好;
我這樣差勁的人,有人跟我玩就不錯了,不該奢求尊重。
一定是我做的不好,別人才都不跟我玩。
這些不被看見的孩子,會永遠處於社交弱勢的一方,也最容易成為集體中被邊緣化、欺凌的角色。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養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的施予和饋贈,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與所有父母共勉!歡迎關注!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