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聚會被重新整理的三觀:高層次和低層次父母最大的區別,原來不在貧富,在這兩點!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緊繃的家庭關係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給孩子一個具有鬆弛感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可以獲得幸福,變得自信、陽光、勇敢、堅強。
——薩姐
作者:CC爸媽
來源:CC爸媽(ID:cc-bama)
年初三那天家裡有聚餐,因為生著病、沒胃口,簡單跟親友們打了個招呼,就想著到一旁去“躲清淨”。
但,人是離席了,清淨卻沒躲到。
沒辦法,席間的話題我太過熟悉。
近處三姑在訓孫子、遠處二大爺在吐槽孫女、更遠處堂姐在解決孩子玩遊戲糾紛、更更遠處的堂哥在給兄弟倆人立規矩…
八卦的我忍不住支稜起順風耳朵四處聽。
平時身在廬山看不清,如今躺床上當個局外人。可讓我發現了不少了不得的真相——
父母與父母之間的差距也太大了!
有些人,是真的會養孩子。什麼樣的孩子在他手底下吊歪歪,都能春風化雨,變得沒脾氣、不暴躁。
有些人,是真不會養孩子。真能把老實孩子逼得都想咬人,孩子眼裡的倔強、敵意,藏都藏不住。
今天也跟姐妹們分享一下,那些春風化雨的父母,有什麼特點!
01
第一:父母永遠有辦法
這一點上,我爸做得比我好。
在我們家,是姥爺永遠有辦法。
全家都說,姥爺帶娃,永遠不會讓孩子們哭超過1分鐘。
過年回孃家,姥爺用樹枝給兒子做了個小弓箭。
他喜歡的緊,走哪都帶著。
但冬天的樹枝幹枯易折,玩了沒多長時間,斷了。
這下可了不得了,就見他抱著弓箭的“殘肢”,哭得悽悽慘慘,非要讓我給他復原,要一模一樣才行。
我努力解釋:
這個已經斷了,接不上了,不可能復原。
冬天的樹枝太脆了,本來就容易斷,我帶你玩個別的?
我上哪給你找一樣的去,你這個要求也太過分了!
兒子油鹽不進,嗷嗷沖天哭,堅持重複一句:嗚~我就它變成原來的樣子,我就要一模一樣的!
我耐心越來越低、聲音越來越大、心情越來越糟:
沒用了!天王老子來了,我也壓不住了!你這個執拗期的小孩,我今天得讓你學會什麼叫接受現實。
嗯,老母親在暴走的邊緣越來越近。
就在我無計可施,脾氣衝到嗓子眼的時候,我爸悠哉悠哉過來:(一臉演技)呦!怎麼哭了?
正好我剛才看見河邊有人鑿冰釣魚呢,姥爺正要去看看,你去不去?你沒見過冰釣吧?
兒子眼淚鼻涕一抹,哭腔還沒完全褪去:冰釣?去!
我:???
這就翻篇了?不追著我要弓箭了?
我一臉無奈的看向我爹,剛要張嘴,老頭兒一句:“不能改變的事兒,你翻來覆去說,非跟孩子叫什麼勁兒,能不能幹點別的?思路開啟……釣魚不比他那弓箭有意思多了?”
瞬間把我敲醒。
他油鹽不進,就非要一個一模一樣的;我也執拗的不行,硬要給他解釋通,不可能再有個一模一樣的。
於是,就變成了針尖對麥芒。
但類似的問題,姥爺從不選擇針鋒相對,而是避其鋒芒,另闢蹊徑
無獨有偶。
我那個堂姐在解決孩子們遊戲糾紛時,也做到了思路開啟。
那天孩子們玩老鷹捉小雞。
玩到一半有人不遵守規則,明明輪到他當老鷹了,但是他不願意。
孩子們就吵起來了,一會兒一告狀,連帶著大人也不能好好吃飯,在屁股後面跟著當判官。
正常的解題思路,無非兩個:
“憑啥到你你不當老鷹?你小你就有理啊?你得遵守遊戲規則啊?”
“哎呀,你們一群大的能不能讓著小的?他不想當老鷹讓他當小雞嘛!老大,你做個表率,這次你當個老鷹”。
當然也可能有第三個,“吵什麼吵?再吵誰也別玩了!”
可以預見的,哪個都不是好結局。
然後,輪到我堂姐當判官,她只問了一句,徹底告別了孩子們無限迴圈的告狀模式:
誰都不愛當老鷹,一定是當老鷹太孤單了,我想老鷹應該需要一個助手。
神破局答案啊~
你有沒有發現,所有的親子矛盾,都是因為對峙走到了死衚衕?
孩子們為什麼哭鬧?
從底層原因上來看,通常就那一個——“我就要這樣、我只要這樣”。
如果你不讓他做,他就會發脾氣、鬧彆扭給你看。
如果父母也是隻有一條路,那你們兩個就對抗上了。
要!不給!
就要!就不給!
但如果,你至少有一個別的解決方案呢?
一個孩子非得要壞掉玩具恢復如初,除了逼他接受現實,有沒有辦法讓他不繼續哭?
能不能幹點別的有意思的轉移下注意力?
能不能用膠帶粘一下,讓他短暫的心理滿足?
一個孩子不想當老鷹,除了硬讓他當老鷹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方法讓遊戲繼續下去?
能不能所有小夥伴都能小雞,找個大人來當老鷹?
能不能遊戲裡能不能再新增一個角色,老鷹可以不可以有一個助手?
別管你提出的“備用方案”是不是問題的最優解,只要你提出來,孩子就會被你帶動著去思考:
誒,那我要考慮一下媽媽說的這個方法;這個新的建議聽上去不錯,我看是不是喜歡…
一旦有了這個過程,你們之間就不再是“非此即彼”對抗關係,緊張的局面會因為焦點的轉移被打破。
有了第三條路可走,也就沒那麼容易引發衝突了。
仔細想想,父母之所以是父母,不就是經驗、方法比孩子多嘛。
孩子有問題、有需求,以他們的能力,沒有足夠的方法和策略,只能想到A這一個不一定成熟的方法。
但是,咱畢竟比他們多吃了二十多年的飯,腦子裡有BCDE….好多個思路。
提出來給他們參考,一個個嘗試便是了。
只要父母“永遠有辦法”,孩子就永遠有路可以走!
那他為什麼還要跟你針鋒相對呢?
02
第二:養育更有鈍感力
一過年,帶著孩子的社交,簡直是大型修羅場,到處都是孩子被訓的場景:

飯桌上夾菜,沒夾住掉到衣服上,被媽媽狠批一頓“哎呀,剛穿的新衣服,能不能熬過初二?什麼都做不好”;


過年收的壓歲錢,不小心遺失,被叨叨一整個春節“我早說我給你拿著、我給你拿著,就是不聽,丟了吧!活該!”;
見到親戚朋友,沒開口叫人,當著所有人的面就說“小家子氣!哪像城裡回來的,真沒出息…
很多都是一丁點的錯誤,就被父母就拿出來大做文章。
但最糟糕的家庭關係,就是在小事兒上消耗孩子。
於自己,我們眼裡只能看到孩子的問題、不足,時時刻刻糾錯,動不動就發火,整個人緊繃、焦慮、不快樂。
於孩子,他們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做事畏首畏尾,總擔心自己出錯,更會因為害怕承擔做錯的結果,乾脆逃避、不去嘗試。
於家庭關係,處處透著一股緊張、窒息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又怎會健康的成長?
走親訪友去別人家做客便發現,有些家庭關係非常鬆弛:
主人家孩子打碎碗,全家人齊聲笑著說“碎碎平安”。
有人抱孩子離開原地不要扎到,有人拿來掃把清掃,有人拿來拖把再拖一遍。
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客人主人繼續其樂融融。
但有些家庭關係就異常緊張:
主人家孩子橘子皮沒扔進垃圾桶,父親一頓說教:平時怎麼說的,垃圾入桶,沒扔進去不知道再撿一次嗎?
西瓜沒吃完,又被母親訓斥:吃兩口剩下的給誰呢?過來吃乾淨了!
作為客人連帶著大氣也不敢出,事事得想著做到周全,還得注意自己的孩子別做冒犯之舉,全程如坐針氈。
當然了,不是說,父母不該管孩子、不能發脾氣。
誰還沒個上頭的時候?尤其放假期間,和孩子朝夕相處,正是矛盾的集中爆發期。
但至少,我們應該有所覺察——
  • 孩子到底是什麼行為刺激到了我?
  • 這事兒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嗎?
  • 這個後果,我難以接受、無法補救嗎?
  • 真的就值得如此大動肝火?
其實仔細盤算下來就知道,並非如此。
大多數時候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既沒有你臆想中的嚴重後果,修正起來也不需要耗費多大的成本。
掉了菜到衣服上,擦一擦洗一洗也就乾淨了。
橘子皮沒扔進去,提醒一聲“哎?沒瞄準扔外頭了哈”。
壓歲錢丟了,丟了就丟了唄,孩子一定比你還後悔,他從此以後還長了教訓呢!
見親戚沒叫人,就是沒禮貌、沒出息?他可能只是還不熟。說句實在的,我們小時候也這樣,現在社交起來,照樣獨當一面!
如果我們別把這些小事兒當回事,保持一些“鈍感”,孩子在鬆弛的環境中反倒會敢說、敢做,積極向上。
因為他知道,出了問題,父母不會對自己發洩情緒,只會帶著他一起解決問題。
這樣的孩子,精神富足,幸福感也會很強。
想到《新中式父母》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有兩類父母。
一類是“吃老本型”父母,他們使用過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來培養孩子,孩子表現不好,他們通常只會認為傳統教育沒有問題,是孩子有問題;
另一類是“自省型”父母,他們會去探索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現不好,他們會反思,然後尋找更好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我們是哪類父母?能做到哪般?
新的一年,咱的修行也爭取精進一層~
-END-
來源:CC爸媽(ID:cc-bama),“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著有《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