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吃苦的中年人,在家族群裡排著隊挨訓

年紀一大,最怕接家裡人的電話。
以前是煩七大姑八大姨催婚介紹物件。
現在動不動搞空襲:你爸/媽前一陣身體不好,沒啥大事,怕你擔心就沒告訴你,今天剛做了手術,你要不要跟TA說幾句?
那個火啊,騰一下就上來了,然後是綿綿密密的心疼,他們怎麼就那麼能忍呢?!
今天看到一位秦女士的故事,哥火速分享到相親相愛一家人,艾特所有人進群聽訓。
這是45歲的秦女士第一次感受到雙高折磨的情形,7年後回想起來依舊心有餘悸。
她原本是去外地參加妹妹婚禮,沒想到到了地方開始頭暈嘔吐,從後腦勺持續痛到太陽穴,心跳也快得受不了。
直奔急診後,一測血壓196,非常危險,很容易引發腦出血。
秦女士想起來,其實幾年前她就在街邊藥店測出過高血壓,但當時沒啥症狀就沒當回事,這回冷不丁遭了個大罪,只好悶頭吃藥。
好不容易被降壓藥拉回一條命,秦女士覺著血壓降下來就沒事了,又把藥給停了。
患者停藥的因素可能很多,結局卻只有跌落深淵和重新吃藥兩種。
好在秦女士是後者,沒有等到又一次危急時刻,在另一個小手術前做了個血壓測試,及時發現又升到了186,加上常年的高血脂,同時對心臟和血管都有極大的危險。
別說做這個小手術,再不治療人都要沒。
秦女士決定為了女兒管住嘴、邁開腿、穩定用藥。
女兒則心疼秦女士太能忍,從一開始的不治療,到後面的亂停藥。
哥琢磨,這裡犯了兩個大錯。
一是諱疾忌醫,醫生們都快把嘴皮子磨爛了,患者還要吃多少苦頭才懂,早發現早治療早吃藥,才能避免更嚴重的疾病發生。
所謂超絕忍耐力,就是在不斷給自己挖坑。
二是誇大藥物副作用。
事實上,能夠上市的藥品已經把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壓縮到了極致,小機率的副作用跟停止吃藥導致的後果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兩個誤解合在一起讓人心酸——老一輩人的成長中,有人教過他們吃苦的重要,卻少有人聊一句“尊重常識和科學,才能讓自己少吃苦”。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這句話放在這裡尤為合適。
就像父母們認準了“是藥三分毒”,毫不關心藥的由來、作用,以及生產標準。
人的一生總會跟藥打交道。
不提生為子女、為人父母應當承擔的,一個成年人本身也該瞭解:自己吃的藥從哪裡來。
瞭解一款藥要如何做到安全、有效,不僅要了解新藥的誕生,還要清楚製藥的過程。
才不算枉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講真,哥之前也一知半解,看了《匠心》第二集探訪製藥工廠的內容,心裡多少有譜了。
為了保障藥品的有效性,工廠流水線不僅會嚴格按照批准的工藝處方去配比、稱量;
還會把控每個批次的產品質量,力求穩定一致。
細到什麼程度?
像大連暉致,在藥成為藥片之前,會設定專門的混合崗位,將不同時間段配出的原輔料混合均勻,再把制粒後的產品混合分散。
別小看藥品穩定的重要性,患者用藥不是以日為單位,需要的是年復一年,不能說幾年前的藥和現在吃的差別太大,那不科學。
為此,藥片的外部要保證完整性,控制好硬度,避免脆裂後影響藥效。
要是你打開發現藥片有碎片、磕碰,那說明5毫克的有效成分可能只剩4毫克了。
同時,藥片的內部還要檢測溶出度。
像船槳劃開水面,將藥片溶解的液體攪散。
這一步是看,樣品中的有效成分能否在規定時間內釋放出來,在人體中起到治療作用。
有效性還需要安全性來兜底。
記得315被曝光的千禾0嗎?以它為代表的一批宣稱0新增的醬油,被檢出對人體有害的鎘和砷,品牌回應是原料自帶雜質。
藥裡的雜質也一樣,天然存在,無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透過儘量精細的檢測來降低存在感。
還是以暉致為例,其實驗室配備的液質聯用和氣質聯用儀器行業領先,可以測定小數點後9位的雜質水平,以便尋求更優解。
製藥人員可以說是操碎了心,但面對現狀,再嚴苛也不為過。
要知道,我國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超過450萬,是目前中國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佔總死亡率大約40%,甚至高於癌症。
隨著老齡化程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勢愈發嚴峻,你想想國家都在喊你減肥了。
《匠心》裡,主持人楊瀾曾提出一個概念:
如果說心血管疾病的重壓擺在天平的這頭,制衡的力量則來自於多方的共同努力。
如片名所指。
哥願將臨床醫生日復一日的從醫實踐比做“妙手”,那藥廠生產的嚴苛高標準則是“匠心”。
只有三十年如一日、對藥物卓越品質的不斷追求,將工作價值與社會意義繫結的職業態度。
才能從“中國人的第一殺手”刀下,救回千千萬萬個家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