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嘮叨的30天:我發現當媽的最高境界竟是……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楓子
來源:男孩派(ID: boy666dj)
大道理講一次兩次是道理,講十次八次就是噪音。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晏嬌朗讀音訊

我兒子昊昊今年8歲了,調皮、貪玩、磨蹭、不愛學習。
為了教育他,我很早就練就了全天候立體聲環繞嘮叨術:  
“該做作業了!”、“認真點,別粗心!”、“快去洗澡!”
但,任我苦口婆心聲聲切,他自神遊物外耳旁風。
有一次,我都催了他好幾遍寫作業,他仍沉迷玩樂高,無動於衷。
我氣急,直接開吼:“你聾了嗎?作業寫不完,晚上別想看電視!
結果他反而衝我大喊:“你煩不煩啊!整天叨個沒完!
我怒火中燒,起身就要去扔他的樂高,在家做客的鄰居卻一把拉住我說:“讓我試試。”
接著,她故意拔高了嗓門對我說:“剛出門時,我兒子非鬧著要跟我過來找昊昊玩,被我罵了!”
一句話,竟神奇地吸引了兒子的注意。
“我說,人家昊昊哪像你一樣,他都是要先完成作業,才有空玩,人家對自己有要求,是自覺自律的孩子……”
話還有說完,兒子竟放下樂高,乖乖跑去寫作業了。
還有這樣的操作?我驚訝得目瞪口呆。
向鄰居一番請教後,我恍然大悟,原來最有效的教育竟然全靠父母會“演”。
01
  • 說教100遍,不如聊個勁爆“瓜”。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體會:
你叫孩子學習,他充耳不聞;你跟孩子講道理,他置若罔聞;
可是你要是和老公閒聊幾句,他立馬就豎起了耳朵,第一時間竄過來問你:“誰呀?”、“什麼事啊?”、“怎麼了呀?”
這就是“選擇性失聰”。
孩子不愛聽教,你說得再多,也是徒勞。
所以,我們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將育兒融入日常的“八卦式”閒聊中,反而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網上就有這麼一個影片。
男孩動手打了鄰居家的孩子,而且還嘴硬,堅決不承認錯誤。
媽媽把這件事轉述給爸爸後,爸爸很平靜,洗完手就準備吃飯。
吃了一會兒,爸爸便開始煞有介事的跟媽媽聊起了八卦:
“你知道嗎?今天我們公司一個很優秀的年輕人因為和人打架被開除了,而且還可能被處罰,太慘了!
其實只是一件小事,好好溝通的話,根本沒什麼,如今這樣好可惜。”
媽媽連忙附合道:
“是啊,遇事採取武力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最後事情沒解決好,還惹一堆大麻煩。
好好說話,以理服人,才是一個有素質的人,也是解決問題、贏得尊重的根本之道。”
一旁的兒子聽得很認真,明顯在思考著什麼。
果然,沒多久,兒子就有了自己的反思:
“媽媽,你說得對,打架很不文明,而且還會惹下麻煩,吃完飯我就去向鄰居道歉。”
正如曾仕強教授說的:教小孩最好的辦法,就是夫妻聊天,而不是直接教他。
因為愛聽八卦,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當我們把溝通的物件轉向伴侶,把教育的內容轉化為“別人家”的八卦,孩子自然而然就受教了。
02
  • 硬碰硬對抗,不如“戰友”站位法。
我曾看過一項研究,說女人當媽後,脾氣會越來越暴躁。
其實,我們何嘗不想溫柔以待,但孩子這玩意,年紀不大,脾氣卻很大;懂得不多,卻一身反骨。
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說一句,他懟十句;你要吼他,他恨不得掀房頂。
後來我才知道,這其實是孩子在心理防禦機制下的自然反應。
硬碰硬,只會加劇孩子的對抗情緒,試著“加入”孩子的圈子,成為孩子的“戰友”,孩子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
就像我的鄰居,在發現兒子沉迷遊戲後,她上來就說:
“我上學那會,比你還愛玩遊戲。”
一句話瞬間就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兩人從母子變成了戰友。
然後,她就有模有樣的編起了故事,說自己如何沉迷遊戲,如何錯過重點高中,如何痛改前非。
最後,才語重心長地告訴兒子:
“玩遊戲啊,就像是與人對弈,看似是你在佈局控場,但若缺乏自制力和掌控力,就容易反過來被手機這無形的對手所牽制,最終成了它的“棋子”,白白荒廢了人生。
所以,你要記住,會玩遊戲沒什麼,別讓遊戲玩了你,才是真本事。”
之後,無需多言,兒子都是先完成作業再玩半小時手機,從不貪玩。
這種透過暴露自己,站位孩子的溝通方式,運用的就是心理學上的“自己人效應”。
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和他站在一起的“自己人”,所以就會收起身上的刺,願意聽從父母的話。
所以呀,父母們與其用權威去鎮壓孩子,把孩子越推越遠,不如學著轉換角色:
當孩子叛逆時,多說“我曾經也和你一樣……”
和孩子談話時,多用“我們”開頭,多聊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創造更多共同話題。
親子關係好了,一切就都順了。
03
  • 費力輔導,不如裝傻充愣。
俗話說得好,上輩子殺豬,這輩子陪孩子唸書。
說到陪讀,相信每個家長都有一部血淚史。
就拿我兒子來說吧,沒有三催四吼,他總有比學習更重要的事要忙。
好不容易坐到書桌前,他不是喊餓了,就是想上廁所了,安靜不到三秒鐘,又說自己屁股坐痛了。
最讓人頭疼的是,他一做作業,腦袋就卡殼,剛學的知識轉眼就忘,剛做的型別題換個場景就不懂。
因此,每天一學習就愁眉苦臉的,不僅是他,還有我。
但自從我學會裝傻充愣,化身“學生”,讓兒子反過來給我“輔導”功課後,這些情況就不存在了。
比如,為了讓兒子儘快掌握音標,我騙他說:
“媽媽老家都是講方言的,英語發音特別不標準,你在學校學了英語,晚上回來教教媽媽行不?”
兒子一聽,立刻來了興致,每天放學後都迫不及待地開始教我單詞。
為了讓兒子練習口算,我就反過來讓兒子考我,並故意做錯一些題,讓他去批改糾正,這讓他特別有成就感。
遇到兒子因為概念不清導致錯誤時,我就假裝驚訝地說:“這道題好像做對了,老師怎麼給打了錯呢?”
接著,我就一邊裝糊塗,一邊引導她往正確的方向思考,兒子為了搞清楚是自己錯了還是老師錯了,總會認真地和我一起來分析,重新思考概念。
結果當然證明是他把題做錯了,但他至少糾正了我的“錯誤”,這讓他高興的同時又鞏固了知識。
而這就是巧用費曼學習法,以教帶學,用輸出倒逼輸入,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信心和熱情,驅動孩子去探究,理解所學知識,從而更好地掌握學習。
04
  • 讓表揚自帶“擴音器”,教育事半功倍。
鄰居還曾給我支一個妙招,那就是,當你不知道拿孩子怎麼辦的時候,就去誇他。
因為你嘮叨再多,孩子也只會遮蔽;你批評再狠,孩子也會用反抗讓你一敗塗地。
但你要誇他,尤其是向別人誇他,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和認可,他反而會因為不好意思,而好好表現,從而證明你誇的所言不虛。
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孔屏教授就曾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為了讓一年級的孩子養成寫好字的習慣,每次都會在客人面前表揚孩子的作業:
“你看看我孩子上學了會寫作業了,你看他寫的多好!”
其實,孩子的作業寫得很潦草,但是客人礙於面子,只能說“不錯”、“挺好的”。
這個孩子在自己的房間裡寫作業,聽著媽媽逢人就誇自己寫得好,便暗自下定決心,下一次一定比昨天寫得還要好。
就這樣,這個孩子的作業寫得越來越漂亮,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所以,並不是孩子做得好,你才誇他;而是你先誇他,他才會慢慢變好。
我兒子原先就特別不喜歡體育鍛煉,我讓他去打球,每次不到幾分鐘,他不是喊熱就是喊累。
於是,兒子再練球時,我特意拍了幾個影片,等孩子爸爸回到家後,我立刻有模有樣地說:
“你知道嗎?兒子今天投球進框了,你看影片,他這個動作打的多好啊……”
說著,我就把影片分享到了家族群裡,故意大聲說:
“要給爺爺奶奶,小姑大姨他們看看,孩子是不是進步了。”
我還把兒子打球的照片打印出來,貼在客廳最顯眼處。
後來,果然不需要我催促,兒子每天都主動拉著我出去陪他練球。
表揚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能夠開啟孩子內心的大門,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因此,日常生活中,父母們一定不要吝嗇誇獎,你欣賞的眼光,正面的語言,就是孩子變好的動力。
05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我相信,當我們學會摒棄說教,轉而使用“巧力”去套路孩子,這種無形勝有形的力量就會激發孩子成長的能量,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律、好學、自信。
點個在看,願每位父母都能在育兒的路上不斷升級,助力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如果您是孩子媽媽
洞見君為您推薦一個優質的媽媽成長平臺
媽媽抱團(微訊號:mmbaotuan)
好的媽媽,永遠不停下成長的腳步。
關於養育孩子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經營家庭的苦甜,我們都懂。
媽媽抱團,和千萬媽媽一起成長。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