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後臺有人諮詢移民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攤開來談一談。
一個讀者吐槽說,國內壓力太大了,孩子更是卷的要命,羨慕國外的“高收入”和“自由生活”。
但當我問他:“你知道在國外,很多你想不到的事情都會花錢嗎?”
他愣住了。
其實吧,過去我一直有一個觀點,移民只適合富裕人群,中產以下都不適合移民。
為啥?
因為不易覺察的生活隱性成本,會在無聲中吞噬掉普通人的生存空間。
1 國內生活算賬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個現象:
很多人在國內各種抱怨,真正出國之後才知道留在中國更好。
甚至有的潤人孤注一擲走線去美國了,沒兩天也哭著喊著要回來。
那為什麼出國之後會有這麼大的感受差距呢?
這裡就涉及一個生活的隱性成本的問題。
很多人看國外的生活水平,只是簡單地進行一個匯率換算。
比如我在國內工資3000,如果去美國也是拿3000美刀的工資,就是2.1萬人民幣啊!是國內收入的7倍啊!
那我拿著這2萬多豈不是爽到飛起?
但問題在於,生活水平不是你收入多少決定的,而是你的收入減去生活成本決定的!
那麼,生活成本包括哪些呢?
根據聯合國《按目的劃分的個人消費分類》(COICOP),居民消費一般分為12類:
包括食品、菸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醫療健康、交通、通訊、教育、文娛、餐廳旅館和其他類消費。
我們先不說高大上的,就以衣食住行+大家最關注的醫療健康為例。
第一,吃飯問題。
很多人認為中國恩格爾係數偏高,所以得出結論中國吃飯成本高,這種認知完全是錯誤的。
傳統的恩格爾係數,通常是根據食物支出佔收入的比例來計量測算生活水平。
簡單來說,花在吃飯上的錢在收入中的佔比越大,意味著這個人越窮。
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比如2023年美國的恩格爾係數為8.1%,英國為11.3%,德國為13.9%,韓國為16.5%,而中國是29.8%。
所以有人說,你們中國人吃飯花那麼多錢,難道不是貧困嗎?
其實吧,完全不是這回事。
因為在中國,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更關鍵的是精神消費品!
中國人太愛在吃上花錢了!
心情好了,吃頓好的。心情不好,吃頓好的。
這個很便宜,得多買點吃。那個怎麼賣那麼貴,得買個嚐嚐。
所以,和西方國家那種“吃得飽”的吃飯標準不一樣。
中國人吃飯的標準是“吃得好”。

看看中國人都吃了什麼吧!
中國有14億人口,佔全球80億人口的17.5%。但是:
中國消費了全世界水果的45%!(想想過年期間中國把智利的車釐子都買空了)
中國消費了全球51%的蔬菜!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是美國、歐洲的三倍多。
中國消費了全球27%的肉類!
中國人均每天蛋白質供應量為124.92克,超過美國(122.88克)。
從上面這些資料來看,中國人吃得太好了!
中國人用三分之一的月收入,無論是從消耗量還是飲食質量,吃到了非常高的食物水平。
各方面指標都超過日本與韓國那種連牛肉都吃不起的國家。
沒辦法,誰讓中國人就是喜歡吃呢?
美食大國不是蓋的!
也就是說,假設哪怕真的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月入3000,按照恩格爾係數,人均在食物消耗每個月不到1000元,就可以吃的很好!
如果降低到“只是能吃飽”的標準的話,可能600塊錢也夠了。
第二,穿衣問題。
我們都有一個感覺,如果你去逛精品服裝店,那自然很貴。
但如果你不太在意品牌,你就會發現,在中國,衣服便宜得令人髮指!
每個城市都有服裝批發市場,很多朋友都喜歡去這裡淘便宜的衣服。
但其實如果你去一趟這些店家的貨源地——廣州就會發現,那裡的衣服才叫真便宜!
目前,廣州現有紡織服裝批發市場約在190家左右。
隨便找一個,你都能買到幾塊錢的T恤,十幾塊錢的褲子,二十幾塊的鞋子。
裡裡外外配齊一套,也不到100塊錢!
所以僅僅一個廣州,就能供應全國的服裝批發市場。
如果再疊加拼多多的渠道,就向14億人提供廉價品質也不差的服裝。
第三,居住。
說起居住,可能有人就要吐槽了,中國房價多貴啊!
其實吧,房價和居住成本,是兩個概念。
在中國,雖然一些大城市房價很貴,但如果你不追求大城市,其他地方的房價其實是比較低的。
沒房子住流浪街頭的人,非常非常少。
據統計,中國2023年的住房自有率約為90%,而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的住房自有率約為40%(大部分人是租房)。
所以,說中國人人人有房住,一點也不誇張。
而且,中國的房子持有成本低。
房子買了之後,除了一點點物業費之外,其他幾乎是零成本!
更關鍵的在於,中國水電氣非常便宜。
按照國家電網公佈的電費標準,目前中國民用電費每度電在0.57元左右(雲貴和內蒙古要便宜一些)。
歐洲呢?
電費的價格都超過了2元每度,德國甚至達到了電高達2.43元。
難怪歐洲人都不開空調呢。
還有燃氣。
得益於源源不斷輸入中國的廉價俄羅斯天然氣,我國重點城市居民用氣平均價格約為2.55元/立方米,是歐洲2021年平均氣價的三分之一左右。
美國哪怕是頁岩氣生產國,天然氣價也是中國的兩倍之多。
至於用水,中國的水價是全球水價最低的國家之一。
美國水價是我國的五倍,歐洲的一些國家的水價是我國的十幾倍。
我國的水價低於家庭收入的1%,世界平均水平是家庭收入的3%左右並還在不斷上行中。
為啥中國缺水,水費還便宜?
這主要是中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利工程總體格局,給中國人帶來了相對均衡的水資源利用。
水費自然就比那些看天吃水的國家便宜很多。
第四,出行交通。
中國是個大國,出行成本一直是佔據國民生活支出的非常重要一方面。
對此,中國一邊大搞基建,透過路網規模效應攤薄邊際成本。
另一方面,出臺了大規模的補貼制度,讓所有人都可以廉價出行。
比如,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國家層面給了公交公司大量補貼,比如車輛購置補貼、燃料補貼、運營補貼等等。
所以大部分城市公交票價都在1元以內,出行價格非常低廉。
就算一些人吐槽高鐵貴,其實中國高鐵價格在全世界相比也是比較便宜的,每人每千米在0.46-0.75元之間。
在法國、德國等國家,票價基本穩定在每人每千米兩元左右。
這樣雖然會造成高鐵虧損,但有力保證了全國人民的廉價出行。
最後,再看看所有人都關心的醫療。
在中國,很多人都吐槽看病難,看病貴,但其實這是不準確的。
大部分人眼中的完美醫療是這樣的:
花幾塊錢,掛個最好的專家號,完全不用等待就見到醫生,對方耐心細緻的服務,不用檢查,開幾十塊錢的藥物,回家吃了就立馬痊癒。
如果按這個標準來看,那的確是看病難,看病貴。
但事實上呢?
事實上,中國醫療是全世界主要國家裡面最優質,最有效率,最廉價的。
中國老百姓享受的,其實是遠遠超越中國國力所允許的高水平醫療服務和保障。
我們看一組資料:
中國三甲醫院的門診次均費用只有253.2元,而二級醫院只有166.4元。
也就是說,在中國最好的醫院就診,掛號費檢查費藥費治療費手術費全部加起來,僅僅40美元,不足美國醫生非預約掛號費的1/10!
中國救護車叫一次多少錢?一兩百元人民幣。
美國救護車叫一次多少錢?3000美元!
中國CT做一次200-300元,美國CT做一次7000美元!
這一切的背後,是國家層面刻意壓低了醫療服務價格。
一方面是公立醫院醫生長時間高強度超負荷的勞動,另一方面是國家透過醫藥集採,刻意壓低了藥物價格。
這種模式下,醫療行業其實壓力很大,盈利也受限。
但疊加不斷普及的基本醫保,卻保證了讓所有老百姓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藥。
衣食住行+醫療綜合來看,中國的生活成本是非常低的。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大神,家裡就兩套老破小,自己住一套,一套收租金,每個月1000多元,都可以躺平不工作。
吃的超市裡玉米1.7一斤,米麵也就是1.5元左右一斤,一天10元左右就可以買忌憚和豆製品補充營養。
再買點蔬菜與油脂,就可以保證營養均衡。
其他方面,空調不開,電話流量選個20元套餐,水去公共廁所接,電費省著用一個月也就是幾十元。
通行靠公交,一趟2元,來回4元,衣服上拼多多,夏季20,冬季衣服40-50。
這就是知乎大神靠著每個月1000多房租躺平的生活模式,生活成本低得難以想象,也就中國能實現了。
2 美式對賬
在中國生活成本如此之低,但如果你去了美國,完全就不一樣了。
咱們還記得今年年初,大批美國網友因為TikTok禁令即將生效而湧入小紅書,和中國網友們展開的“對賬”活動。
對賬活動中,有一個話題是“一塊美元在中國能吃什麼?”
然後中國網友紛紛曬出了自己的1美元早餐。
有人是倆包子加一個豆漿,有的是一碗胡辣湯和兩根油條,還有的是一碗重慶小面。
結果美國人崩潰了,1美元居然能吃這麼好?
美國呢?一個單層漢堡都要5美元!
別扯那些“1美元炸雞”的謊言了!
1美元炸雞不是沒有,但屬於是吸引人的“限時限量折扣商品”(和中國超市的“1塊錢6個雞蛋”差不多)。
只有每天早上9點的時候上架,而且只有三四盒,根本不具備代表性。
事實上,美國食物相對還是比較貴的,要不然中國人司空見慣的“全款買菜”,就不會在美國變成奢侈行為了。
至於衣服,實事求是地講,美國人穿衣在世界相比算便宜的(有無數第三世界國家在給美國人做衣服)。
在美國品牌折扣連鎖店famous footwea,一件普通T恤差不多20美元。
職場人士更多去Ann Taylor和Jcrew這兩個本土品牌店買,襯衫牛仔褲30美元左右,休閒外套60美元左右,鞋子80-100美元左右。
雖然便宜,但相比中國那些幾塊錢十幾塊錢的衣服,那也是貴多了。
其實,食物和衣服並不是主要的,美國人的生活成本大頭是房子。
很多公知曾經吹噓過,你們中國的房子70年產權,而美國的房子是永久產權!
當他們沒說的是,美國的房子雖是永久產權,但持有成本高昂。
美國房屋持有成本,主要體現在房產地稅、HOA社群費、房屋保險等方面。
先看房產稅。
和中國的房產稅不同,美國的房子所有權包括下面的土地。
所以美國的房產稅包括房產和地產兩部分,美國人一般叫property tax。
美國地方財政的大頭收入,全靠這個property tax。
在美國的縣級政府,財政收入85%來自房地產相關稅收;州級財政大約45%到50%來自房地產相關稅收。
所以,別再扯中國被房地產業綁架財政了,美國的地方財政才是被房產稅綁架了!
既然房產稅是主要稅源,那美國人可就苦了!
買個房子,不僅要承受高昂的房貸利率(2024年是6.84),就算你還完了房貸,房產稅還要繼續交!
相當於永久房貸!
美國平均房產稅率1.1%,各州有所不同,比如新澤西州高達2.49%。
2.49%是啥概念呢?
一棟50萬美元的房子,每年你光房產稅都要12450美元!一個月要1000美元以上了!
可美國普通人一個月才掙幾千美元啊!
更坑爹的是,這個價格還是變動的!
簡單來說,收費基數,會隨著房屋價格變化而變化。
如果你周邊房價漲了,對不起,你的房產稅也要漲。
曾經加州一個華人業主就曾吐槽過:
她2015年購入的房產評估價從82萬飆升至2023年的140萬,房產稅隨之從每年9840美元漲至1.68萬美元!
其次是HOA費。
這是指屋主協會(HOA)向業主收取的費用,你可以簡單理解為物業費。
一般來說,根據社群的不同,HOA費可能在 100 到 700 美元,高階社群可達1000-2000美元。
不管你在不在這住,HOA費都必須交,這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相比之下,中國的物業費顯得物超所值。
一筆物業費涵蓋小區綠化、公共區域維護、垃圾清運、安保等等,省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第三就是房屋保險。
咱們都記得去年年底的加州大火,很多房子被燒成灰燼,但因為很多人沒有買房屋保險,所以得不到任何賠償。
為啥他們不買保險呢?
因為房屋保險太貴了!

像加州這樣高風險地區,保險費率達房產價值3%!
50萬的房子,每年光保險都要15000美元!一個月又是1000多!
此外,房屋維護成本也很高。
屋頂每12年更換,成本3.5萬美元,草坪養護每月200美元,驅蟲服務季度性支出400美元。
若不按要求做,可能面臨罰款甚至訴訟。
你就算平時家裡想裝個燈換個龍頭通個管道,由於工會制度和供應鏈壟斷,工時費都嚇死你。
管道疏通服務費通常300美元起!
所以,綜合算起來,哪怕你已經還完貸款了,每年自己的房子持有成本,也會超過房價的5%!
你要是不交這些錢會如何?
沒關係,你會很快見識到什麼叫資本主義鐵拳。
2022年,一位生活在美國的華裔生物女博士李燕,被美國的九名警察連開18槍擊斃。
為啥呢?
因為李燕在美國買了一套50萬美元的小公寓,每年物業費就超過1萬美刀,3年沒交就拖欠了3.2萬美刀。
物業公司也不客氣,直接將她的公寓給拍賣了,然後警察上門清場。
這個華裔女博士持刀對抗,直接被警察擊斃。
所以,交不起物業費房子會被拍賣,交不起房產稅同樣房子會被拍賣。
那麼你被趕出去之後,就成了美國特色的“無家可歸者”(homeless)。
這種“無家可歸者”在美國非常慘,要找工作,簡歷上需要家庭地址,但你沒房哪來的家庭住址?
沒有家庭地址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沒錢買房子,沒錢買房子就只能繼續當“無家可歸者”。
你看,這不是死迴圈了麼?
就算你不買房子,只租房子,一方面要承擔房租(美國多戶住宅的典型租金為1906美元,單間公寓差不多在800-1500美元之間),另一方面也是要交物管費的。
除了住之外,就是行。
美國公共交通非常垃圾,那麼也就意味著要工作就必須買車。
所以目前美國有2.923億輛註冊車輛(美國人口3億多),基本上相當於每個美國人一輛車。
但對於美國人而言,養車壓力越來越大了!
首先是車貸。
2024年,美國新車平均利率為6.88%,二手車為9.33%!
和國內那種免息貸款相比,簡直貴到了天上。
其次是汽油。
平均而言,美國人每天的駕駛里程為66公里,所以汽油開支就是個人支出的大頭。
俄烏戰爭後,油價飆升,美國人苦不堪言。
至於保險就更不用說了。
資料顯示,從2021年到2022年的短短一年時間裡,美國汽車保險成本上漲了約14%,到去年年底又上漲了20%。
在短短三年內,這一數字加起來增長了34%!
衣食住行之外還有醫療,醫療更是美國人頭上的一座大山。
美國是全球唯一沒有為公民提供全民醫保的發達國家。
醫療系統以商業保險為主體,導致醫療費用高昂,一個CT幾千美元,一次救護車幾千美元,太正常了。
沒有醫療保險的人,一場病就會因病致貧。
有醫療保險的人,也要背上沉重負擔。
2024年美國家庭的平均醫保費用為25572美元,單身成年人的平均醫保費用為8951美元(一個月700多美元)。
更坑爹的是,醫保貴也就算了,關鍵是還經常會遭遇各種套路。
比如,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要求患者在住院之前必須預先取得保險公司的授權,說明住院的必要性。
如果沒有事先授權或授權未透過,保險公司可能拒賠。
比如,保險公司裡有一堆員工,專門負責找出病人購買醫保前的漏洞。
只要發現有誤報、隱藏病例等行為,醫保公司就會拒絕理賠,而且拒賠原因非常離譜。
曾經有人隱瞞了番茄醬過敏,後來出了車禍,保險公司就拒賠了。
番茄醬過敏和車禍有毛線關係啊!
現在知道為啥前一陣槍殺美國聯合健康保險公司(UHC)CEO的嫌犯路易吉·曼焦內,會贏得全美的同情和支援了吧?
實在是美國醫保公司太拉仇恨了!
另外就是水電氣通訊。
和中國都是國企不同,美國都是商業公司,收費比國內高得多。
水、電、燃氣、垃圾回收、手機費、上網費等等亂七八糟加起來,普通家庭基本要在500美元左右。
看了以上這些美國生活成本,我們可以簡單算筆賬。
透過小紅書對賬,我們發現美國工薪階層的月收入也就3000美元左右。
那麼這3000美元,交完工資稅、醫保、治安稅,剩下大概2000美元。
然後交租房+物管費(房屋持有成本太貴了,咱們別買房了,按便宜的單間租金算,差不多1000美元),大致還能剩下1000多一點;
然後就是吃飯(500美元),水電氣通訊(省著點用300美元)、汽車(汽油+保險500美元)等等。
不拉饑荒就不錯了,哪還能存下錢?
這就是為啥美國人中位數年收入是5萬美元,但是依然有超過1/4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美聯儲資料)!
之前很多專家說美國儲蓄率非常低是美國人生活習慣,嘲諷中國人愛存錢。
但事實是美國隱性生活成本很高,大部分美國人哪來的錢來儲蓄啊!
3 內卷的真相
說實話,在國內,大家都覺得政府提供豐富的公共服務是天經地義的:
包括髮達廉價的交通、高性價醫保,廉價的物業費、廉價水電氣等等。
這種公共服務你平時根本看不見,大家都沒啥感覺。
只要你去了國外你就會發現,你在國內覺得天經地義的公共產品都需要個體來買單!
所以,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
如果自己不是富人就不要考慮移民了,中產以下真移民出去了大部分人都會後悔的。
美國遍地流浪漢背後的底層邏輯都是無法支付隱性生活成本而破產的人群。
這些人群在城市大小便,嗑藥0元購又導致美國治安的惡化。
國內為什麼躺平很流行?
原因無它,因為只有中國人有躺平的條件啊!
哪怕在經濟下行就業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以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國內隱性生活成本,躺平太容易了!
國外普通人在巨大的隱性生活成本壓力下,哪有躺平的權力?
我們可以想想,一個普通無權無勢的中國人真移民出去了,在存在語言障礙的情況下,你覺得你真的有多大的運氣,拿到遠超美國工薪階層的工資的?
美國工薪階層一不留神就會成為“無家可歸者”,那一個移民呢?
如果你去了,只是從事普通工作,月薪3000美元。
光承擔這些公共服務的花費,都已經喘不過氣了,哪能過上自己想要的那種愜意的自由生活?
等你後悔的時候,可能已經沒有退路了,這也是很多移民的人最大的無奈。
事實上,很多想移民的人都說國內內卷,實際上國內的內卷卷的是什麼?
是優質的教育資源,是優質的工作崗位,以及更為體面的生活。

可是大家想一想,這些東西到哪裡都是稀缺資源啊!
你真以為你到了國外,就能輕鬆拿到國外的這種稀缺資源嗎?
其實說白了,如果不是爭這些稀缺的資源,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在中國生存還是很容易的。
至少比國外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