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中醫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 宋志永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胸科微創手術逐漸成為主流,而與之配套的麻醉技術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雙腔氣管插管技術雖然有效,但存在操作複雜、術後併發症較多等問題。如今,一種名為“可視喉罩聯合支氣管封堵器”的新技術在國內嶄露頭角,正推動胸科麻醉向更精準、更安全、更舒適的方向發展。
傳統技術的挑戰:為何需要革新?
在過去的胸科手術中,麻醉醫生常使用雙腔氣管插管技術分隔患者左右肺,確保手術側肺部停止活動。然而,這種技術需要“盲插”,操作難度高,可能導致聲門損傷、術後咽痛等問題。對於合併高血壓、肺功能差的患者,風險更高。此外,術後拔管時間長,也延緩了康復程序。
新技術揭秘:可視喉罩+支氣管封堵器
可視喉罩是傳統喉罩的升級版,其前端整合微型攝像頭,可即時顯示氣道結構,就像為麻醉醫生裝上了“透視眼”。置入過程全程視覺化,避免了盲目操作帶來的損傷,尤其適合氣道結構異常的患者。
支氣管封堵器則是一根細長的導管,可在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精準封堵目標支氣管,實現單肺通氣。兩者結合,既能精準控制通氣,又無需氣管插管,大幅減少對患者的刺激。

圖一 管徑粗細比較
真實案例:從“高風險”到“快速康復”
一位63歲的男性患者,有長期吸菸史和高血壓,肺功能較差,“肺部結節,佔位可能”需接受胸腔鏡切除手術。傳統插管風險高,麻醉團隊決定採用新技術:
術中:放置可視喉罩,自主呼吸下切除肺部結節,病理證實惡性後透過可視喉罩置入封堵器,纖維支氣管鏡精準定位後,左肺停止通氣,右肺透過機械通氣維持氧合。
結果:患者術中生命體徵平穩,術後迅速清醒,無咽喉疼痛或聲音嘶啞,次日即可下床活動,對麻醉過程表示高度滿意。

圖二 可視喉罩下監控
新技術的四大優勢
1 精準安全:攝像頭即時引導,避免“盲插”損傷,尤其適合困難氣道患者。
2 舒適無痛:改良喉罩氣囊設計,術後併發症顯著減少,患者體驗更好。
3 動態監測:結合人工智慧分析喉罩位置,預警移位風險;高流量氧療技術同步管理二氧化碳瀦留。
4 快速康復:無需氣管插管,術後“無管化”,患者可更快恢復飲食和活動,推動日間手術發展。

圖三 纖支鏡定位
挑戰與未來:技術雖好,仍需精益求精
新技術對麻醉醫生的操作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例如纖維支氣管鏡的精準操控需要長期訓練。此外,如何在不同患者中制定個性化通氣策略,仍需更多臨床資料支援。目前,上海、廣州等地的多家醫院正開展多中心研究,對比該技術與傳統方法的長期效果,未來有望形成標準化操作指南。
結語:麻醉技術的“溫柔革命”
可視喉罩聯合支氣管封堵器的應用,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麻醉理念的轉變——從“保障手術”到“關愛患者”。它讓高風險患者有了更安全的選擇,也讓“無管化、少疼痛、快康復”成為可能。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普及,更多患者將受益於這場“溫柔的革命”,擁抱更舒適的手術體驗。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