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麻醉科 歐陽鋅澄
審校:鍾和英
一、高齡多病疊加的麻醉困局
在廣州市花都區,91歲的陳奶奶因“右側股骨頸骨折”急需手術,但她的身體猶如一本寫滿病痛的年鑑:十餘年高血壓、冠心病病史,24小時心電圖提示頻發房性早搏與短陣房速;主動脈瓣重度返流導致心臟負荷沉重;L1、L2椎體壓縮性骨折與L4-L5滑脫讓翻身都成難題;更棘手的是三次腦梗病史遺留的語言障礙和右側肢體乏力。面對這樣一位“超高齡、超高風險”患者,麻醉科鍾和英主任帶領康小松等團隊成員迎難而上,在血流動力學穩定、腦保護、疼痛控制與快速康復間尋找精準平衡點。

二、精準麻醉的多維守護:從橈動脈監測到多模式鎮痛
在麻醉科鍾和英主任的統籌下,團隊制定了“動態監測血壓+放置喉罩全麻+區域阻滯”的個體化方案:
即時血壓導航:橈動脈穿刺置管實現連續動脈壓監測,術中根據波形和引數變化動態調整血管活性藥物和輸液量,將血壓波動控制在基礎值±10%以內,避免迴圈的劇烈波動造成心腦血管意外。
喉罩全麻最佳化迴圈:選擇丙泊酚聯合瑞芬太尼靶控輸注,減輕對迴圈的抑制。術中麻醉深度值維持在40-60。術畢10分鐘內拔除喉罩,避免氣管插管引發的心血管應激反應。
神經阻滯護航:超聲引導下高位髂筋膜間隙阻滯精準覆蓋髖關節手術區域,0.3%羅哌卡因30ml注射後,術中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術後24小時靜息痛VAS評分≤2分。

三、加速康復的黃金24小時
術後康復團隊迅速啟動ERAS流程:
迴圈穩定:延續橈動脈監測至術後恢復室觀察,透過微量泵持續輸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心臟後負荷,成功避免低血壓誘發的心肌缺血。恰當的補液維持前負荷。患者甦醒期間迴圈穩定。
早期活動:術後4小時在靜脈鎮痛泵支援下完成床上坐立,術後24小時藉助助行器站立。較傳統模式提前12小時。
多學科協同:心內科聶鵬飛團隊調控心律失常,下肢骨科羅東斌團隊解決主要病症難題,中醫徐麗華團隊透過耳穴壓豆緩解焦慮,形成“鎮痛-護心-復健-減壓”閉環。

四、醫學溫度與科技力量的交響
“麻醉不是簡單的‘讓患者睡著’,而是為手術搭建生命的安全走廊。”鍾和英主任在術後覆盤時強調,“面對超高齡患者,我們透過精準監測技術‘透視’迴圈真相,用區域阻滯技術‘繪製’鎮痛地圖,最終讓脆弱的心臟平穩穿越手術風暴。”
術後第二天,陳奶奶已能在攙扶下緩步行走。家屬感慨:“原本擔心老人扛不過麻醉,沒想到鍾主任團隊的技術這麼精準,醒來就能和我們握手,第二天還主動要喝粥!”。這一案例標誌著麻醉科在鍾和英主任的引領下,於老年骨科複雜麻醉領域實現三大突破:心臟高風險患者術中迴圈管理標準化、腦卒中後患者神經功能保護路徑化、老人髖部骨折術後康復加速化。
結語:跨越年齡禁區的生命禮讚
從術中的毫米汞柱級血壓調控到術後的分鐘級康復介入,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麻醉科以“最小化藥物干預、最大化生理保護”為核心理念,在鍾和英主任的帶領下,將加速康復的邊界推向90+高齡禁區。當西醫精準技術與中醫整體觀在此交融,不僅改寫了“高齡即高危”的傳統認知,更讓無數像陳奶奶這樣的患者重拾行走的尊嚴——這或許正是現代麻醉醫學“中西合璧”最溫暖的註腳。
麻醉無小事,安全即責任!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