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輕女性僅僅做了一個宮腔鏡手術,手術時間不長,卻無法及時甦醒、術後進入重症監護室,這是怎麼回事?
麻醉專業的朋友都知道,做宮腔鏡手術看似很小,其實隱藏著巨大的風險,這個風險就是水中毒。
下面,我們來完整看一下這個事件的經過:
患者是一個年輕女性,30多歲,身高體重正常,無呼吸迴圈以及神經系統疾病,擬在靜脈麻醉下完成子宮肌瘤切除以及息肉切除。
入室後,常規監測心電、血壓、血氧、呼末。一切準備就緒後,給入麻藥、插入喉罩。過程中,各項生命指標均在正常範圍內。
手術進行至30分鐘時,氣道壓上升、血壓上升,麻醉醫生懷疑喉罩位置偏移,調整無果。此時,發現血氧下降至95%,呼末無明顯變化,血壓出現明顯下降、心率也隨之下降。緊急注射阿托品提心率。
心率回升後,發現喉罩內有粉紅色泡沫痰。第一時間,麻醉醫生想到了是否出現了急性肺水腫。聽診肺部,雙肺底遍佈溼囉音。
給於利尿、升壓以及吸痰處理後,血氧改善不明顯、此時呼末有輕度下降。考慮氣道壓高、漏氣明顯等因素,緊急氣管插管改善呼吸。
插管完成後,立即查血氣,發現血鈉明顯降低。立即與護士核對膨宮液總量,已達到5000毫升,考慮膨宮液大量吸收導致。
繼續給於利尿、補鈉、維持呼吸迴圈等處理,婦科停止手術,無法立即拔管、送至重症監護室監測治療。
抽絲剝繭找尋原因發現,婦科醫生、麻醉醫生以及護士均處於各自忙碌狀態,而誰也未注意到膨宮液的問題。

從麻醉醫生角度,手術開始的半個小時最最忙的,要忙於管理患者生命體徵、配置各種藥物以及記錄各種單子。最主要的是,未想到僅僅半小時就進去了大量的膨宮液。
繼續追查,發現手術室灌流裝置具有腹腔鏡和宮腔鏡兩種工作模式,腹腔鏡模式下的灌注壓力為宮腔鏡模式的兩倍,當安裝不同型別的膨宮泵耗材時,灌流模式會自動匹配不同的耗材型別。正是因為術中膨宮泵耗材的誤選,使灌流裝置感應設定為腹腔鏡模式,灌注速度和壓力增加,直接導致了膨宮液入量增加,使其大量進入體迴圈,此為引起患者低鈉血癥的根本原因。
這件事提醒我們,手術團隊之間要加強協作和監督。作為麻醉醫生,一定要關注手術情況以及護理情況。比如,要在術前看看手術計劃。如果手術時間可能很長,就要考慮是否有發生水中毒的可能。如果是這種上模式的機器,要提醒護士檢視模式。
針對這種手術,您還有哪些經驗分享的?請在下方留言交流~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