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麻醉注意事項

哮喘患者在接受麻醉時,由於氣道高反應性和潛在的呼吸道阻塞風險,需要特別注意圍術期管理,以預防支氣管痙攣、低氧血癥等併發症。以下是關鍵注意事項:
一、術前評估與準備:

1. 詳細病史採集:



哮喘發作頻率、嚴重程度、誘因(如過敏原、運動、藥物等)。



近期是否有急性發作

(擇期手術應推遲至哮喘穩定≥4周)。

當前用藥情況:吸入性β2激動劑(如沙丁胺醇)、糖皮質激素、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



合併症(如過敏、COPD、心血管疾病)。
2. 肺功能評估:



術前肺功能檢查(FEV1、PEF等),評估氣道阻塞程度。



若FEV1 <80%預計值或近期症狀加重,需最佳化治療後再手術。

3. 術前用藥最佳化:



繼續使用常規哮喘藥物(包括吸入激素),術晨可加用β2激動劑。



嚴重哮喘患者可術前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如甲潑尼龍40-60mg,術前1-2天)。
4. 避免誘發因素:



術前戒菸≥8周,避免呼吸道感染。



明確藥物過敏史(如NSAIDs、抗生素、肌松藥)。
二、麻醉方法選擇:

1. 優先區域麻醉:



椎管內麻醉或神經阻滯可減少氣道操作,降低支氣管痙攣風險。



需注意高位椎管內麻醉可能影響呼吸肌功能。
2. 全身麻醉注意事項:



誘導:避免氣道刺激,可選擇靜脈誘導(如丙泊酚),

慎用直接喉鏡



氣道管理:



喉罩(LMA)比氣管插管刺激小,但需確保通氣充分。



插管前充分麻醉(靜脈利多卡因1-2mg/kg或加深吸入麻醉)。



肌松藥:

避免組胺釋放藥物(如阿曲庫銨)

,可選順式阿曲庫銨、羅庫溴銨。



維持麻醉:七氟烷、地氟烷具有支氣管擴張作用,優於丙泊酚。
三、術中管理要點:

1. 監測



持續監測SpO₂、ETCO₂、氣道壓力波形(支氣管痙攣時ETCO₂驟升後下降,伴“鯊魚鰭”波形)。



動脈血氣分析(嚴重哮喘患者)。
2. 通氣策略



低潮氣量(6-8mL/kg)

、允許性高碳酸血癥(PaCO₂<60mmHg)。



延長呼氣時間(I:E≥1:3)

,減少氣體陷閉。



適當PEEP(5-8cmH₂O)

改善氧合,但需個體化調整。
3. 支氣管痙攣處理



排除機械性梗阻(導管移位、分泌物)。



加深麻醉(七氟烷、丙泊酚)、β2激動劑霧化(沙丁胺醇)。



靜脈給予腎上腺素(10-50μg)或氨茶鹼(負荷量5mg/kg)。

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100mg IV)。
四、術後管理:

1. 拔管策略



深麻醉下拔管可能減少嗆咳,但需權衡誤吸風險。



確保肌松完全拮抗,患者清醒、自主呼吸恢復良好。
2. 鎮痛



多模式鎮痛(區域阻滯、對乙醯氨基酚、慎用NSAIDs)。



阿片類藥物小劑量滴定,避免呼吸抑制。
3. 監測與處理



術後24小時內密切觀察呼吸功能,尤其是PACU階段。



繼續吸入β2激動劑,必要時霧化治療。
五、特殊人群:

1. 兒童哮喘



喉罩更適用,避免插管反應。



警惕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誘發哮喘。
2.妊娠合併哮喘



維持SpO₂>95%,避免胎兒缺氧。



優先區域麻醉,避免全身用藥致胎兒抑制。
六、緊急情況處理:

急性支氣管痙攣:



  1. 100%純氧通氣。



  2. 沙丁胺醇2.5-5mg霧化吸入。



  3. 腎上腺素0.1-0.5μg/kg IV。



  4. 氫化可的松100-200mg IV。



  5. 難治性病例考慮鎂劑(2g IV)或氯胺酮(0.5-1mg/kg)。

哮喘患者麻醉管理的核心是:
充分術前準備、減少氣道刺激、最佳化通氣和及時處理併發症。多學科協作(呼吸科、麻醉科、外科)可顯著降低圍術期風險。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