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文前叨叨
哎喲我差點忘了說件大事兒!
眼看就要開春了,又到了出去耍的季節,之前很多姐妹都看上了我滑雪時的戶外裝備。
所以我特地給大家找了我常穿的戶外功能性服裝來,來自奧地利的專業戶外品牌——諾詩蘭!這次的直播時間剛剛好,既有冬季清倉,又有春夏新品,而且大人孩子的全都有!
🔔僅播一場,大家一定要預約上,來給春季出行增加點裝備哦!👇
⬆️點選預約直播⬆️
接下來,是我本人整整用了一年才給大家返團的護膚產品——雛菊的天空!它家主打以油養膚,去年我給大家推薦的時候,很多人還不懂這個理念和好處,還是從我這裡開始嘗試的,相信用過的姐妹都有自己的感受了!
我自用了一年後,可以十分肯定的說,以油養膚非常適合所有30+的姐妹!上次錯過的,這回真的要試試!
🔔也僅一場大家約起來哦!👇
⬆️點選預約直播⬆️
最後,咱們春節前開團了ESI家經典碳阻片、新款K油K糖丸、纖體飲、纖維素,都是“嗨吃不長肉”的“作弊神器”,太適合中年人保持身材了。
現在年後已經恢復發貨了~
每逢佳節胖三斤的姐妹們,趕緊看看,春夏露肉肉之前完全來得及喲!

.
01
有天凌晨,我剛頂著時差跟英國那邊的同事溝通完一件鬧心事,正心不在焉地刷手機,突然被一條隨手刷到的朋友圈戳到了。
我一個不是特熟的師姐,平時都不發朋友圈的,突然發了這樣一條:

“35歲被裁員,45歲做家政,55歲帶孫子,65歲拿退休金——這就是中國女人的一生嗎?”
之前聽共同朋友說起過一次,她本來在大廠工作,去年卻遭遇職業家庭雙重危機,加上北京的高額房貸,如今肯定是比較艱難。
說實話,聽說她的事的時候,我把一個原本推掉的工作又接回來了。
我現在工作是兼職,自媒體是副業,沒有一個收入是穩定的,誰敢說哪天不會也陷入困境?
中年危機,誰都賭不起。
尤其是女性,天然就承受更多平衡事業與家庭間的壓力。
我敢說,“不踏實、不鬆弛、怕變動”可能是很多中年人的關鍵詞。
就如師姐的朋友圈配圖一樣,很多人走在被世俗或現實鋪設的軌道上,一步也不敢妄動,直到過完這既定的一生。
但骨子裡叛逆如我,又怎肯承認這樣的軌道呢?
然而我又必須承認,隨著40歲的到來,我的年齡危機也越來越重。
我有種強烈的“時不我待”感,覺得如果想做什麼事,現在可能還來得及,要真等到5/60歲,一切就都晚了。
直到我看到了她們。
《人物》雜誌採訪了三個有點“特殊”的姐姐,在別人退休、帶孫、享受的年齡,她們卻選擇去留學!
她們的經歷讓我再一次想起那句話:
人生不是軌道,人生是曠野。
02
.
56歲在倫敦語言學校
比劃著買咖啡的小溪
.
凌晨三點的倫敦羅素廣場,56歲的小溪還在臺燈下抄寫英語單詞。
窗外的泰晤士河倒映著星點燈火,她突然想起三十年前在廈門工廠值夜班的自己——那時她手裡攥著的是財務報表,如今卻是皺巴巴的《雅思高頻詞彙》。
她從小就有個英語夢。
但年輕時條件太差,攢了四年工資,才夠去成人班進修過半年。
退休後的第一年,她特別焦慮。
離開了工作,真不知道該乾點啥了。
後來她決定要報個留學的語言班,完成自己年輕時候的夢。

小溪(左一)和同學們合影
就這樣她來到了倫敦,成為整個班裡年齡最大、基礎最差的學生。
她說自己是個一輩子按部就班的摩羯座。
該工作時候工作,該結婚時候結婚。
“如果人家告訴我這個開關不能摁,我絕對不會摁。”
然而小溪的內心卻一直希望自己能夠“瘋狂”一點,去英國留學的舉動,她自己都不敢相信,就像一個開關,打開了前半生從沒見過的可能。
“年輕時總覺得人生是條單行道,五十歲才發現,它原來是個環島。”
她在日記裡寫道:
“繞了半輩子,終於敢掉頭了。”
60歲在悉尼幼兒園
捏橡皮泥的周姐姐
60歲的周姐姐原本是作為“陪讀媽媽”去的澳洲。
十多年前,她為了陪在澳洲上學的女兒,主動當起了家庭主婦。
跟周圍很多華人新移民家庭一樣,晚輩負責讀書,長輩負責洗衣做飯做家務。
可後來她發覺跟孩子的思想認知差異越來越大,不甘心重複所有陪讀媽媽的老路,選擇了自己也去讀書。
她先是學了一段時間英語,又去了職業學校學幼教專業,甚至拿到了學位。

她說這麼大年紀讀書還不是最難的,去幼兒園實習才是最難的。
在悉尼幼兒園實習的時候,周姐姐曾被年輕同事私下叫做“中國古董”。
可如今她熟練地用橡皮泥幫孩子捏“抽象派蜘蛛”,和00後同事發明了暗號——遇到難搞的家長就眨三下眼,稱作“中年人的摩斯密碼”。
最讓她得意的,是女兒常摟著她脖子說:
“媽,你比那些只會催婚的阿姨酷多了!”
53歲在曼谷出租屋
修漏水房的落花煮雨
網名落花煮雨的53歲姐姐,經歷過很苦的童年和青年。
小時候家裡窮,甚至要住茅草屋。
一度差點要輟學,幸虧被老師勸住了。
直到考上一所重點高中,她以為轉機來了,卻開始年復一年地生病,連高考都錯過了。
復讀一年才考上大專的她,畢業以後只能找到一個私企做IT工作。
IT行業特別艱苦,但她從一個小職員做起,漸漸做到一個100多人團隊的管理者。
然而過度透支的身體卻在45歲那年被一場大病擊垮了。
做手術後修養了半年,落花煮雨決定辭職,去完成她出國讀書的心願。
考慮到經濟問題,她選擇了學費低廉的泰國。

然而高齡留學的難度比想象中還大,她轉了一次專業,才勉強趕上同學們的進度。
租住的房子經常漏水,她經常需要自己舉著膠槍修補裂縫,直到隔壁年輕鄰居帶她衝到五金店,比劃著買回一罐防水漆。
然而這些都沒有讓她想要放棄。
她甚至從泰國的學校畢業以後又去了西班牙。
依然語言不通,依然生活困難。
可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得到了全新的體驗,以前的焦慮全都變得不那麼要緊了。
03
踩出既定軌道的人生,當然需要勇氣。
追求更多可能的背後,也有著殘酷的真相。
“存款數字在跳,心跳也在跳”
小溪的記賬本里藏著一道現實的算術題:
倫敦一月花費=老家一套房的首付。
某夜她盯著天花板算賬:
28000÷45天=每天622元,比年輕時住高檔酒店還貴。
但當她站在梵高《向日葵》真跡前顫抖時,突然釋然:“這622塊買的是20歲那個在廠房背單詞的自己,值!”

“海歸光環?不存在的”
48歲的李姐(化名)在留言區寫下血淚經歷:帶著悉尼大學碩士文憑回國,HR掃了一眼年齡就婉拒。
“他們寧願要25歲的普通本科,也不想要懂三國語言的‘阿姨’。”
這條留言下,300+中年人排隊傾訴:
企業嫌我們老,孩子嫌我們土,連健身房都推薦“中老年瑜伽班”!
然而在偏見與困境中,早已不年輕的她們也在為自己鑿出一道光。
“用職場生存法則攻克課堂”
周姐姐在實習筆記裡畫滿思維導圖,把幼兒園工作拆解成KPI:
晨間接待=客戶接待
教案設計=專案策劃
當她用Excel給澳洲同事演示“時間顆粒化管理”時,年輕人們驚呼:“中國媽媽都是隱藏的MBA!”
“在代溝上搭座橋”
小溪的手機相簿藏著時代切片:
韓國同學教她拍TikTok變裝影片,00後室友帶她去聽地下搖滾。
某次聚餐時,法國女孩突然說:“你比我媽媽勇敢多了——她連獨自坐地鐵都不敢。”
《人物》雜誌的採訪結束的時候,落花煮雨正打包去秘魯旅行的行李。
“朋友都說我瘋了,五十多還想到處闖。”
她把皺巴巴的《孤獨星球》塞進揹包,封面上還粘著六年前在泰國的咖啡漬。
“年輕時總怕走錯路,現在明白了,所謂錯路,可能就是抄近道呢。”
04
這三個把中年活成“第二青春期”的姐姐,像一記耳光打醒了困在“社會時鐘”裡的很多中年人,當然也引來了超級多爭議。
她們的留學故事在後臺引發海嘯。
上千條留言中,近一半都在問“錢不夠怎麼辦?”另一半都在擔心“怎麼放得下孩子和父母?”
但更多人同時也在思考:
“難道我們只能跳廣場舞跳到老?”
毫無疑問,中年“脫軌”需要太多勇氣和行動力,也需要有實力支撐自己,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真正地相信:
人生本就不是軌道,人生本就是曠野!
這三位“高齡留學”的姐姐的故事或許特殊,但也沒有那麼特殊。
因為一份留學行業報告顯示,2024年,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留學生中,40歲以上的人群佔比5.17%,大齡留學生已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並且,留學只是中年人擺脫既定人生軌跡的其中一個形式。
有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像一群逆流而上的魚,哪怕最終遊不到大海,至少告訴世界——中年人的生命,依然帶著噼啪作響的火花。
那我們呢?
或許有一句話,適合送給我那位師姐,也適合送給所有正處在中年危機中的我們:
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只有過早的放棄。
與大家共勉。❤️
★
正在團
★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