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界》獨立出品【境界談】
受訪嘉賓|莊祖鯤
採訪|楊楊
播音|張靈傑 後期|羊羊

投稿及奉獻支援,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基督徒在職場如何做到:既做僕人,又敢於對老闆說不?江湖險惡,如何應對?為什麼“牧師不是人乾的”?職場成功的莊祖鯤卻在“牧場”遭遇重大挫折,他說:“追逐成功會成為我們跟隨主的枷鎖……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挑戰我:你已經變賣一切跟隨我了嗎?”
莊祖鯤:莊牧師來自臺灣,獲美國西北大學化工博士、美國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文化學哲學博士;1995年開始全職侍奉,常年在北美、東南亞、中國等地講學,應邀主領佈道會、培靈會;出版專著《迥別的祝福》《大哉問─護教學概論》及《真道辯─論異端、別異教派及異教》等。


《境界》:1990年代,你蒙召離開職場時算是成功人士嗎?對你個人來說,為什麼離開職場,職場的成功不能滿足你嗎?
莊祖鯤(以下簡稱莊):事實上我是帶職侍奉20年後,才蒙召全職服侍的。我當年42歲,在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化工研究所裡,擔任最大的研究組主管,手下有超過160位研究人員,每年研究經費超過一千萬美元。工作很合乎我的專長和個性,可以說正處於職場的巔峰狀態。
即便我擁有國內外專利,有機會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又能規劃、帶動臺灣相關產業的發展方向,但是比起拯救失喪的靈魂,我仍然覺得人生的“投資回報率”太低了。人到中年,我開始考慮下半場的道路,因此我的職業天平,逐漸往全職侍奉的方向偏移。

《境界》:很多年輕的職場基督徒,對於如何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有很多掙扎。莊牧師有什麼建議?
莊:我之前在臺灣化工界的工作雖然屬於前沿和高階領域,但仍然免不了人事繁雜。我拿到化工博士學位後,到研究院剛入職,領導還沒指派我的崗位就出差三週,等他回來後好像把我忘了,有四個月之久沒有分派我任何工作。我一開始就經歷了四個月沒活兒乾的窘境,只有和神禱告,順服忍耐等候。我當時還給自己起了個“官名”,就像清朝的“總理衙門行走”,我把自己叫作“所長室行走”。
四個月整天無所事事,我想這樣不行,得儘自己的本分,所以我就去檔案室找來研究所四十年來所有的報告資料,一一通讀。等到我讀到1948年研究所成立的年份,我想,所長再不給我安排工作,難道接下來我要去讀遍圖書館裡的書嗎?終於那天,所長找我談話了!聽說我讀完了四十年的研究報告,他瞪大了眼睛,說正巧他想找一個透徹瞭解本所研究實力的人,去工業界推廣業務。於是所長特意成立了新研究組,任命我為組長。一下子,我成了所長之下的最高主管之一,四個月的努力沒有白費,神實在是聽禱告的神!
當時我的一個領導是個很有威嚴的人,團隊中很少有人敢提出反對意見。我對於他交派我的工作,全都認真完成,但如果碰到有悖於原則的事,也敢唱反調。久而久之,我幾乎成了單位裡唯一一個敢跟老闆說不的人。
離職後多年,有一次回去,碰到一位同事,感慨說如果你還在這裡就好了。我問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當時他們碰到了棘手的事情,之前迫於領導命令做了一些不合規的事情,同事明知不對卻不敢反對,最後釀成了不小的惡果。可見在職場中堅持真理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像面酵這種生物催化劑一樣,先從本身做起,以身作則,逐漸影響周圍小圈子的幾個人,然後擴大到更多的人群當中。這就是一種漣漪式的擴散效應。
與人相處,要作“僕人”。如果你已經是企業裡的團隊負責人,特別是現在很多年輕人自己創業,對於創業者來說,更該把自己當作“人才訓練師”。你在行使決策權、領導權的時候,更要關心人,讓大家有一種像家庭一樣溫馨的感覺,積極營造健康的企業文化,不要彼此勾心鬥角、扯後腿、爭功諉過,而是彼此鼓勵、互相扶持,注重團隊精神。在對事方面,則要保持誠信、公正,不要為了利益不擇手段。
《境界》:職場一個普遍問題就是不停加班,年輕人加班到崩潰甚至猝死的新聞,也時有發生。基督徒如何在“取得工作成就榮耀神”和“被工作捆綁成為工作狂”之間取得平衡呢?

莊:我們當然都希望在工作上有成就,但首先我們要破除的“迷思”,就是以為工作成果與時間成正比,以至於我們陷入不停加班的漩渦。超時工作不一定會帶來更多、更好的成果,因為成果=時間x效率。因此,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做事方法,才是取得工作成就的法寶。
今天我們成敗的關鍵不是更賣力地工作(working harder),而是要更有智慧地工作(working smarter)!但是智慧從何而來?要記得《雅各書》1章5節說:“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
《境界》:職場中有沒有行之有效的傳福音方式?
莊:在職場傳福音既有其利,因為和不信主的同事接觸機會多,亦有其弊,因為搞不好會造成困擾,主要要注意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天時”就是要選對時機,一般不要在上班時間談論工作之外的事情,以至於被主管和同事們批評就不好了。比較好的時間,可以在午餐的時候,那是個人自由時間,或在上下班的途中。
“地利”是指場合,要避免在辦公場所談論,車上或餐廳當然可以;也可以在家中辦小型的活動,例如電影欣賞會或讀書會。家庭的氛圍,能為福音活動提供很好的支援。
“人和”就是指平常就要建立好的人際關係。如果我們在辦公室中言行給人印象不佳,再好的福音策略也無法收到果效。基督徒要成為同事間“會聆聽的耳朵”,因此當別人有任何疑惑苦惱時,他們會自動上門來“問你心中盼望的緣由”,我們就可以用溫柔敬畏的心來回答。主動出擊式的傳福音,有人會有戒心,好像把你當作賣狗皮膏藥的人一樣。當他們主動求助時,通常比較謙卑受教,因此會事半功倍。可是他們為何不找別人,卻來找你?關鍵在於你平常的一言一行,能否吸引他們主動靠近你。

《境界》:你在全職侍奉過程中,是否延續了在職場的那種成功?是否遇到過比較大的挑戰?是什麼經歷使你說出“牧師不是人乾的”這句話?
莊:1995年,我獲得三一神學院的博士學位之後,進入波士頓一家華人教會任職七年。七年之後,教會的總人數增長了一倍還多,幾乎可以列入全美千人規模的十大華人教會之一,如果按照世界的標準,可以說是相當成功了。

但牧者也很容易陷入“成功”的誤區裡。在《馬太福音》7章22-23節裡,耶穌已經警告門徒們,特別是對於今天的牧者,一定會有人以侍奉的成果向神誇耀,但最終卻被拒之於天國之外。每年辦多少場活動,有多少人信主,或者有多少大會請我去做講員,這些所謂的指標我並不看重。可是即使面對眾多認識主的信徒,牧者也常會有“裡外不是人”的感受。我就思考,在牧養過程中如何堅持聖經的原則?或者說,是忠於神,還是忠於人?這是很大的挑戰,需要抗拒很大的壓力。
曾經有會眾專門打電話給我,懇求我換一下那段時間的講道題目。她說“《耶利米書》都講了十幾次了,真的不想再聽你罵人了,大家生活工作很累,已經很傷心很破碎了,需要正能量啊!”聽到這樣的反饋,我也很無奈,但這是先知書啊!難道我們拒聽先知苦口婆心的勸戒嗎?牧者當然不都對,所以我們要保持敏銳的心,既要照顧群羊的感受,更要靠著上帝保持謙卑,要有一顆堅韌的心。
當時我所服侍的教會,經歷了一場比較大的風波。最終我選擇辭職,這次經歷可算是服侍主二十多年來的重大挫折。風波過後,有段時間我陷入疑惑與苦惱當中,這條全職侍奉的路是主的呼召,如今竟何以至此?接下來該怎麼辦?
那段時間心情有點迷茫。有一天,一位許久不聯絡的姊妹突然打來電話,說要來見我,我感到很詫異,畢竟有三十多年未曾聯絡過。細問之下得知,她說上帝給了她兩句話,要她轉述給我,一句是“我喜悅”(I’m pleased),另一句是“去!”(Go)這給了我極大的安慰與鼓舞,幫助我走出幽暗,開始了今天仍在持續的事工。這位姊妹匆匆而來,說完這兩句話後,又匆匆而去,到現在又是近二十年沒見了。神真是奇妙!
我說“牧師不是人乾的”,是想要提醒大家,不要對全職侍奉抱著浪漫的幻想,以為有一天你也會像葛培理(Billy Graham)一樣風光無限,到處被各國政要禮遇接見。另一方面,也想強調,若不是有聖靈的保守並賜下能力,沒有人能做得來。換句話說,牧師不是人想做就能靠自己做成的。
《境界》:經歷這些,你有沒有過後悔的時刻?這對你的服侍帶來什麼影響?

莊:時隔多年再回頭看,我並不後悔當初的決定,而且深深為蒙召全職侍奉而感恩。我真是覺得我走上了一條好得無比的路,有如“押對寶”了!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必須學習單單討神的喜悅,不求從人來的榮耀和讚賞,不管在職場或“牧場”。否則不但容易跌倒,也容易陷入自憐、自艾的情緒中。
經歷這許多磨練以後,讀經時才更有共鳴。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15-18節的見證與表白,值得我們學習。他之所以能在為主殉道前,沒有因遭同工忌妒、毀謗而心懷苦毒,反而能保持喜樂的心,就是因為他立定心志,或生或死,總叫基督在他身上照常顯大!
辭任以後,我的生活更忙碌且更豐富了,讀書、寫書、外出講道、教學,開展國度性事工。沒有固定的薪水支援,只能靠著信心,單純靠主來生活,我的境界比以前開闊了許多。
《境界》:新聞裡經常會看到職場精英的性醜聞、商業欺詐與權力勾兌等等,在信仰領域裡近年也有一些領袖的醜聞被曝光。這對基督徒有什麼提醒?
莊:“追逐成功”或者會成為我們跟隨主的枷鎖。我們的文化古來就有“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傳統,因此會不自覺地產生“造神運動”。在教會中也有將所謂的成功者或屬靈典範描繪成完美無缺的樣板人物的問題。一方面,對於信徒而言,這成為渺不可及的目標。在自嘆不如之際,我們反而會失去追求的動力。另一方面,當這些人的黑暗面被暴露,就會有人極力掩蓋,否認事實的真相,最終無數盲目崇拜的粉絲會被絆倒。

對於還在基層力爭上游的人來說,可能心心念唸的就是求生存或更上一層樓,還沒膽量也沒機會過分放縱。但那些身在高位的人,往往在睥睨天下之際,很容易飽暖思淫慾,然後在縱情、貪婪與爭權奪利中身敗名裂。這就是所謂的“江湖險惡”呀!對基督徒來說,要長存謙卑的心,並學習在內心與外在過一個“簡樸生活”,這是非常重要的屬靈操練。
《境界》:基督徒的道德追求,怎樣才能不淪為外表的道德形象,成為我們跟隨主的包袱?身處高位的基督徒如何持身守潔?
莊:要防範你說的這種情況發生,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都會有軟弱與不足之處。所以在作見證時,不要只報喜不報憂,過份誇大“成功”的部分。今天基督徒的見證往往都有這種通病。其次,媒體從報導者的角度來說,不要避諱不談真相,過度地為這些樣板人物“擦脂抹粉”。
別忘記,聖經為大衛這位典範人物留下兩本傳記《撒母耳記》與《歷代志》。前一本我們看見大衛光輝亮麗的一面,以及他的失敗軟弱——淫亂、借刀殺人、家庭悲劇、老年逃避兒子追殺時的落魄不堪等等;後一本則看見他正面的生平,尤其是他為聖殿所作的預備工作。這兩個傳記加起來才是真實的大衛,也才是我們嚮往的典範!
《境界》:擁有一定的資源和權力,對基督徒進入世界、轉化文化是否有幫助?《境界》的記者曾經實地探訪荷蘭,當年凱波爾(Rienk Bouke Kuiper,曾擔任荷蘭首相,同時是著名的神學家、教育家)影響力那麼大,為什麼現在許多人一想到荷蘭,卻是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和街上的大麻店?

莊:我在《迥別的祝福》一書中,談到了英國18世紀的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和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我認為他們兩人加起來對英國社會的影響,遠大於凱波爾之於荷蘭。因為當時既有威伯福斯和120多位福音派議員在國會發聲,又有波瀾壯闊的草根性福音復興運動,這種社會上下層的雙重影響力才能持久且深入。凱波爾雖然位高權重,但當時卻沒有類似衛斯理所帶領的草根性福音運動在下面支撐,所以很容易人亡政息。當然,時代的復興好像浪潮,並不會持久不變。

《境界》:這麼多年來,你是如何靈脩的?有沒有特別的經歷可以分享?
莊:“工夫在平常”,就像奧運會,四年才舉辦一次,運動員卻是要天天重複、再重複,辛苦訓練,以求掙得舉世揚名的機會。我們基督徒更是如此。在這方面,我得說誠實話,師母就批評說我每天的靈脩“不夠深”,確實我還需要努力。
每天讀經禱告親近神非常重要,就是向神開啟自己的心,而不是為了求什麼。就像沙漠不可能忽然長出花草,心田要時常補充水分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我自己因為平常讀書、寫作的時間比較多,很喜歡在這期間“思辨”,與主對話。經常是讀到一句話,特別受觸動,正巧跟最近感到困惑的事情有關係,我就會禱告求問神,也因此得到許多從神而來的指引和收穫。固定的靈脩是與神建立關係的基礎,更深層次的思辨是成長,兩者相輔相成。
《境界》:在對付罪和甘心獻上方面,對很多基督徒來說很有挑戰。你在這方面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莊:對付罪與全人奉獻是兩件事,但卻是一體兩面,也都是一生之久需要不斷學習的。在《利未記》中我們發現,獻祭的次序是先獻贖罪祭,然後才獻全牲的燔祭,最後才是平安祭。所以對現代的基督徒而言,對付罪在先,然後才能甘心獻上自己作為活祭。
對付罪的困難,在於我們有許多隱而未現的罪;沒有暴露以前,可能連我們自己都沒有覺察。所以神有時會藉著莫名其妙的患難,將我們的心情攪亂了,就好像茶渣從杯底被攪起來,然後神才能作煉淨的工作。但神因著祂的恩慈,沒有將我們七情六慾中所有的罪一次性煉淨,否則我們會痛不欲生的。

獻上活祭也是如此。正如耶穌曾挑戰那位少年的官,要他變賣所有的,再來跟隨耶穌。少年官因為財產很多,捨不得放棄,最後憂憂愁愁地走了。什麼是我們每個人的“財寶”?是財產、兒女、事業嗎?
我自己的經驗是,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挑戰我:你已經變賣一切了嗎?當我回答“是的”之後,神就會指出在我心中某個角落裡私藏的東西,然後問我:“那個呢?”我會非常掙扎地說:“那是非賣品!”所以得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與對付,我才能真正願意割捨,並獻上那個“非賣品”。在我的婚姻、兒女、事業甚至侍奉上,我都曾經歷過這些生命成長的過程。
《境界》:我們知道基督徒的靈命要成長,需要委身在教會里,不能做觀光客。但是如果教會搞得和以前的國企差不多,信徒完全不能流動,沒得選擇,恐怕也有負作用。疫情期間網路聚會很多,天南海北哪裡的人都可以參加,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變化,怎樣做好平衡?
莊:美國宗教社會學家斯塔克(Rodney Stark)在他寫的《基督教的興起》一書中,對比歐洲教會的沒落與當時美國教會的蓬勃發展時,就認為歐洲國家教會像國有企業,牧師像養尊處優的國企高管;而美國教會像私營企業,每位牧師都得在競爭下求發展,所以整體反而蒸蒸日上。當然,疫情帶來的網路聚會,有正反兩面效果。據估計,美國有成千上萬聚會人數不到五十人的小型教會,將在疫情過後消失無蹤,中國教會也可能會面臨重新洗牌。對一些尸位素餐、固步自封的牧者來說,疫情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但是對於神的教會,卻可能是易筋洗髓的煉淨過程,未必是壞事。
至於信徒能否換教會,我的看法是,信徒不一定要對自己所屬的地方性教會“至死忠心”,但也不宜隨意更換。換教會好像皮膚移植手術,有時為了整個身體的需要,得將大腿皮膚移植至手臂上。因此,想換教會時要自問:對於原來所屬的教會會造成多大的虧損?對準備要去的新教會,又能帶去多大的貢獻?總之,對於整體神的教會來說,換教會是利大於弊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可以換。
聽了今天的內容,如果你想相信耶穌,請留下微訊號,我們會聯絡你。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