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結束了嗎?

今天如果你問一個新教信徒,正統基督信仰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什麼?他也許會說是掛名的基督徒、性革命,或老式的自由主義。但是如果是在一百年前,你問一個新教信徒同樣的問題,他幾乎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是羅馬天主教。直到最近幾十年——大概只有幾代——在這個國家(美國),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形象才變成倘若不是敵人,也必然是給不同隊打球的對手。
今日,絕大部分的敵意已經消除。在很大程度上,新教和天主教之間關係緩和是一件好事。新教和天主教都發現自己在文化戰爭上是戰友:反對墮胎、維護傳統婚姻、對抗道德相對主義和世俗人為主義。而且在一個貶低教義的年代,比起我們自己宗派裡的自由派人士,福音派基督徒和一位精通曆史正統的、敬虔的羅馬天主教徒在神學上反而有更多的共通之處。我個人曾得益於天主教的作家如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理查德·約翰·內斯(Richard John Neuhaus),和羅伯特·喬治(Robert George)。我很尊重天主教會在某些道德議題上採取一種有原則的、不譁眾取寵的立場。
然而,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神學鴻溝仍然是巨大的,在一些地方也很深。倘若我們關心對改教家們來說最寶貴的那些教義,我們就萬萬不可以假定“宗教改革已經結束了”,有如所有的神學山崗都已經被削平,所有的神學山谷都已經填滿,變成了平原。
以下是一些仍然使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分裂的教義要點。無疑地,許多羅馬天主教徒並不真的相信(甚或知道)羅馬教會的神學說了什麼。我不是說我確切知道羅馬天主教徒在所有這些範圍真正的想法或做法。但試著去明白羅馬的官方教會檔案,我們可以對天主教徒應該相信的教義有一個較好的把握。他們應該相信的教義包括一些“唯獨聖經”的基督新教徒所無法肯定的要點。

教會

自從梵蒂岡第二次大會以來,羅馬天主教會就經常軟化他們對基督新教徒的立場,稱他們是“分離的弟”。然而,要成為完整教會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浸泡在羅馬天主教的聖禮系統、聖品秩序裡,並且要服在教皇的權柄之下。《天主教教理》說:“凡……在教會有形的組織內……而與藉教宗和主教們治理教會的基督相結合的人,便是完全加入了教會的團體。”(837)此外,當教皇從他的寶座上(ex cathedra)說話時——也就是說,當他做出官方的教義宣告時——被認為是無誤的。羅馬教會有七樣聖事,而不是如新教的兩樣聖禮:聖餐和洗禮。(天主教還有悔罪、聖秩聖事、婚禮、堅振禮,以及臨終聖事。)

聖經

天主教的聖經正典比較厚。除了新教聖經的六十六卷書之外,天主教聖經還包括了次經,如《託位元書》(Tobit)、《猶迪傳》(Judith)、《馬加比一、二書》,《西拉書》(Sirach),《巴錄書》(Baruch)。比起新教徒,天主教的教導也更高舉傳統的地位。就算許多福音派信徒忽略傳統和古人的智慧,但是天主教神學不只是尊敬傳統,更把傳統神聖化。《天主教教理》說:“聖經和傳統,兩者都該以同等的熱忱和敬意去接受和尊重。”(82)同樣,教會訓導權(Magisterium)具有做出最後解釋的權威。“正確地解釋書寫的或傳授的天主聖言的職務,只委託給教會內活生生的訓導當局,即是與伯多祿(注:彼得)的繼承者——羅馬教宗共融的主教們。”(85)

聖餐

天主教信仰的核心是彌撒(他們的敬拜服事)。彌撒的核心是聖禮的慶典。天主教徒相信,餅和酒會變質成耶穌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這些元素是教會提供的獻祭,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工作的祭禮。這不只是紀念基督的獻祭,而是同樣的贖罪工作:“基督的祭獻和感恩祭的祭獻(注:即聖餐禮)是同一個祭獻……這祭獻是真正的贖價”(1367)。

洗禮

天主教教導,“成義是透過聖洗、信德的聖事,賜給我們的”(1992)。洗禮的水洗淨原罪,使我們與基督聯合。洗禮不只是恩典的記號和印記,實際上是傳遞救贖的恩典。

馬利亞

馬利亞不只是基督的母親,而是教會的母親。她還是無罪受孕(immaculate conception),而她在地上生命結束後,“身靈一同榮召昇天,被上主擢升為宇宙之後”(966)。她為教會代求,“繼續為我們獲取永生的恩惠”(969),“在恩寵的秩序內,聖母是我們的母親”(968)。馬利亞不只是耶穌充滿信心的母親,“她昇天以後,祂在救恩中的角色從未中止過,她以一再的轉求……因此在教會內,人呼求榮福童貞為辯護者、輔助者、救急者、中保”(969)。

煉獄

在上帝恩典中過世的人,卻仍然沒有完全潔淨的;雖然有永生的保證,仍然必須先經過煉獄的淨化。因為相信這種居間狀態的存在,羅馬天主教就發展出為死人禱告的做法。“為使他們得到煉淨,進入天主的榮福直觀中。教會也鼓勵人為亡者行施捨、得大赦和做補贖”(1032)。關於那些沒有聽聞福音的人的救恩,《天主教教理》說:“一個人若非因己罪,而不認識基督的福音及其教會,卻能真心誠意地尋求天主,在天主恩寵的感召下,按照良心的指示,努力承行天主旨意,也能獲得永遠的救恩。”(847)

功德

“天主教教導你能賺取自己的救恩”,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公平的說法。也許有些天主教徒如此相信,但是羅馬官方的教導比較微妙,但同樣令人困惑。《天主教教理》的總結是:“在恩寵的領域裡,主動屬於天主,沒有人能夠在皈依的開始,獲得寬赦及成義的最初的恩寵。在聖神和愛德的推動之下,我們才能為我們自己併為他人賺得為成聖、為增加恩寵和愛德,一如為得到永生有用的恩寵。”(2010)

稱義

天主教的教導排斥基督新教對歸算之義的理解。問題在於:使我們得到赦免,與上帝和好的義,是一個在我們裡面執行的義,還是歸算給我們的義?天主教認為是前者,新教說是後者。這種注入之義與歸算之義的差別是:注入之義就像你手中握有實實在在的一百美元現金,而歸算之義就好像有一筆轉到你賬戶裡的一百美元。根據天主教的教導,稱義(天主教譯為“成義”)不只是上帝根據基督的工作宣告我們有義的地位,它也包括內在之人的更新並與上帝和好。當然,這些也是好事,但是天主教把這些算作稱義的一部分,也透過它們而稱義,而不是唯獨透過信心。十六世紀天主教為反對宗教改革所召開的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如此宣告:“若有人說:人稱義唯獨是因為基督的義歸算在他身上,或唯獨是因為罪得赦免而無須聖靈在他們心中傾注、並內在於他們的恩典和慈愛;或甚至說,我們得以稱義的恩典,不過是蒙上帝的恩——願他受咒詛。”
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是否應該彼此寬容,互相尊敬?當然。我們是否會在一些重要的道德和社會議題上並肩努力?經常會。我們是否會在天主教會的崇拜中找到重生的基督徒?毫無疑問。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是否還有一些重大的教義使他們分裂?絕對是!我們不會假裝說沒有而偏袒任何一方。
主啊,求你用真理使我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

凱文·德揚(Kevin DeYoung)是萊斯特大學博士,北卡羅來納州馬修斯基督聖約教會的主任牧師,改革宗神學院夏洛特校區的系統神學助理教授。本文由駱鴻銘翻譯,改革宗出版社校對,轉發略有編輯。本文原刊於福音聯盟中文網站,原標題:Is the Reformation Over?
本書以生動的筆觸敘述了路德、茨溫利、加爾文的信仰歷程以及英國宗教改革和清教徒運動的歷史,為讀者瞭解宗教改革史提供了一部精彩的導論。隨著宗教改革日(10月31日)臨近,橡樹將舉辦一場宗教改革主題閱讀活動,詳情請點選:《不滅的火焰》21天閱讀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