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厚彬|教師職業與家庭教育兼談夏洛特·梅森

– 方厚彬 –
教師職業與家庭
育兼談夏洛特·梅森
我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很久之後才意識到,我的專業所學對我的家庭教育幫助其實很少。這是一個很可悲的事情,因為我們這些所謂的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其實對於自己下一代的家庭教育居然能做的那麼有限。實際上,我對自己兩個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從頭開始學習的,而這個學習的過程遠比讀一個博士重要得多。
幾年前我和國內的一個教育專家交流,他說國內有兩種情況下家庭教育不是很好,其一是企業家,其二是教師。那個時候我的孩子已經快十歲了,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我並不驚訝教師這個職業在列。這與“醫不自醫”類比並不相同,作為教師如果不能在家庭教育上做好,很難說那是一個合格的教師,這與我們培養了多少高分的學生一點關係也沒有,職業與身份不能混淆。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全人,所以即使是教育專業出身,我們在學校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對於家庭教育來說還是遠遠不夠,因為家庭教育的目標並不是考試多少分。
其實,我讀書期間並不瞭解的一個教育家,對我的早期家庭教育的幫助卻是最大:
夏洛特·梅森是誰?
梅森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思想家之一。她長期致力於普通兒童教育的改良,尤其關注家庭教育、基礎教育與教師培養。梅森堅信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品格與習慣的培養。她提出著名的“三位一體教育觀”:教育是一種生活、一種紀律、一種環境(Education is an atmosphere, a discipline, a life),對於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家長很有借鑑價值
梅森通過出版書籍和培訓專案推廣適合普通家庭執行的教育理念,強調“孩子是天生有思維的人”,反對灌輸式教學,主張透過閱讀“活書”、觀察自然、講述訓練等方法激發孩子的思維與人格成長。後人有很多解讀梅森教育理念的書,都給出父母的家長很多可以嘗試的案例,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案例,十分實用。我最開始的時候其實不知道應該怎麼培養孩子,或者培養他們什麼內容,是這些書籍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另外,梅森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是專案式學習(PBL)、深度學習、個性化教育等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頭之一。
家庭教育:目標與路徑的困惑
如果要問我們作為家長來談談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我想這個期望會很清晰,很多可能都會選擇成績好、會表達、有自律、有責任感、大方開朗等等,即使再不合格的家長也能給出美好的詞彙。但問題在於當你問問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實現這些目標的時候,大家往往會語塞,當然還會有一些十分短視的行為,比如用懲罰去“改掉壞習慣”,用課程表去“填滿時間”,用無數的培訓來“培養專注力”等等。如果你看梅森的話,她並不追求“快速見效”,而是追求“深度紮根”,因為“教育不是臨時灌溉,而是每天一滴水的浸潤”。因為這種“慢教育”,才是孩子一生最穩固的根基。
慢教育不僅僅表現在家庭教育上,還表現在我們做其他事情上。HTH創始人Larry Rosentock先生在被問到關於創辦學校有什麼困難的時候,說過三條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 “慢即是快”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 “慢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漫長的童年對於保持好奇心與創造力十分重要,而短視的家庭教育等同於拔苗助長,過早地進入人生下一階段,容易形成固化思維。這一點即使在動物界也有案例,比如公認的最聰明的渡鴉。渡鴉種類繁多,有一些種類十分聰明,它們可以主動招呼野狼幫助處理動物死屍,替其撕開腐肉,以利於自己食用。它們還可以儲藏食物以備不時之需,利用各種手段迷惑天敵等等,這些都是大部分鳥類所不具有的能力。渡鴉這些聰明行為,與它們漫長的童年時長是有關係的。比如它們的幼鳥會隨父母生活半年以上才會離開(7個月以上),這樣長的“育雛期”明顯高於大部分鳥類,更長的童年造就聰明的大腦。一般來說,動物越聰明其對於嬰幼兒的照顧時間也就越長。而我們在談到家庭教育的時候,往往希望孩子在什麼樣小的年齡達到什麼樣高的水平,就是說我們在儘量的減少孩子的童年時間。催促孩子過早地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不是在培養孩子,而是說我們的目標很清晰,但是我們的實現路徑確實恰恰相反而不自知。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
其實,尊重與信任也是一切人際關係的前提,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礎。很可惜我們在家庭教育中說的最多的怕是 “我這是為你好”這樣的藉口,這句話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的缺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習慣於安排一切、干預一切、否定一切,孩子在“被管控”的成長中慢慢變得遲鈍、防禦、失語,甚至對自己也不信任。我們為什麼會羨慕有些孩子長大以後的大方與開朗,我們常常會說那個孩子“眼裡有神”,但是我們想過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難道不是別人家的父母培養的結果嗎?梅森的教育理念強調“孩子是天生有理性、有道德感、有自我意識的完整個體。”如果家長不把孩子當“有思想的人”來對待,就無法真正開始教育。
我們怎麼理解尊重與信任?真正的尊重,是允許孩子表達不同意見,也能允許他經歷失敗而不被羞辱,這一點很重要。“知恥而後勇”或可以有短期之效,但長遠看的話則會以身心健康為代價。同樣,真正的信任是在規則之內給予他嘗試與選擇的空間,而不是事事代勞、事事替代。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孩子內在的責任與判斷力,而不是替他活出我們預設的人生。如果設身處地來看,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才會尊重自己,也只有當他知道被信任,他才能養成承擔責任的習慣。
本質上來說,我們作為家長的最大責任並不是把他們“教會”,而是幫助他們一步步“成為”。憑心而論,我們作為家長其實沒有能力教會我們的孩子達到我們想象中的人生巔峰,因為我們自己大機率也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人生,所以“教會”不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方式或目標。梅森說“孩子不是需要被塑形的泥土”,這對很多父母來說,是挑戰也是啟示,因為我們太容易站在“父母”的高度發號施令,而希望把孩子塑造成我們想要的形狀,其實我們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
那,家長能做什麼?
目前也有很多書籍,圍繞梅森的教育理念,詳細列出多種生活、道德、心理、思維等方面的習慣。比如《Laying Down the Rails: A Charlotte Mason Habits Handbook》這本書,根據梅森強調家庭教育的本質,不在於“教知識”,而在於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鋪軌”——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和人格基礎,列出了50多種習慣培養的策略。
很多家長會很直接的討論,家庭教育怎麼做?我這裡可以做一些概括。
  • 家庭教育的起點是舉手投足間得體和禮貌,比如清潔、整齊、守時、禮貌、剋制。我們來看看我們身邊那些你比較推崇的人,是不是滿足這些特徵?這些小習慣不顯山露水,卻是一個人是否能被社會接納的第一標準。我想我們再好的學校也很難教會孩子們這些習慣,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無法用任何學校可以替代的。
  • 家庭教育的重點是思維習慣,即Mental Habits,比如專注、觀察、記憶、思考、表達等。我們有多少家長會焦慮於孩子注意力差、拖拉、想法不深入等等,以至於我以前也常常覺得自己也有這樣的毛病。後來在老家做教師時,也經常聽到家長表達對這些問題的擔憂,我甚至有時候會覺得人類大部分都有這樣的先天缺陷,然而事實是:思維也是需要訓練的。是的,如果不討論的話,我們會覺得有個大腦就可以思考,但是真正的思考確實需要長期訓練,才會擁有思維肌肉。如果沿著這個方向討論的話,我們還可以談到創新的本質也是思維模式這個結論上來。不過家庭教育的話,至少我們可以教育孩子,專注一件事可以不被打擾 15 分鐘,聽完一個故事,嘗試自己講出來,一件事做完再開始下一件等等訓練,這些習慣是我們每一個人終身自學、自控、自信的基礎。
  • 家庭教育還有可以教的是教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培養“優秀的學生”。家長的目標很顯然不應該是教會孩子怎樣答對題目,因為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學會如何控制情緒,如何面對挫折,錯誤時如何承擔,孤獨時如何堅持等等能力更加重要。
教育是一場修行?
 “教育是一場修行”我並不完全理解,如果非要用這句話,我希望表達的是,整個人生都是一場修行。作為家長,家庭教育也只是我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自己人生也需要成長和進步。梅森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她提供了多少“技巧”,而是她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方式提醒我們家庭教育是最深遠的教育。相對於我們有多少恩師而言,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父母和他們對我們的影響。
一次飯桌上我的孩子問我,如果他沒有那麼聰明和上進,我還會不會那麼愛他的時候,我放下餐具,十分認真的跟他解釋了一件事,那就是父母之於子女的愛無關乎聰明與否,成功與否,或者將來的貧富與否。
那一刻,最開心的是我自己,一方面是我很高興他能這樣問我,另一方面是我在解釋的時候,看到他的雙眼泛起亮光。是的,如果我們能夠謹記這一點,那說明我們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

往期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