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代詞

美國極左政治在2024中大敗之後,對於英語語言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很好奇,關於人稱代詞的混亂,會不會告一段亂?我曾經感慨,左派為什麼敗北?是因為馬斯克他們在暢談星辰大海的時候,左派一天到晚在討論人稱代詞。
先來考一下,如下幾句話有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該怎麼去改?


  1. Each participant turned in their questionnaire.
  2. Jamie shared their experience as a genderqueer person.
  3.  A child should learn to play by themselves as well as with friends.
  4. Rowan helped themselves to the free coffee. 
在我學英語的那個時代,這些句子都是錯的。Each participant是單數,相應的代詞是he or she. Jamie的代詞所有格是his or her. A child雖然男女未知,代詞怎麼會是複數的their?Rowan分明是一個人,賓格怎是themselves.
以上例句均來自《美國心理學會寫作指南》(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7th Edition)。這本書是美國社會科學的寶書,集社會科學風格的指南、憲法和實施細則於一體,定期更新,誰都不敢不從。不從就退稿,得B或者C或者F, 等等。
按照《美國心理學會寫作指南》的說法,所有這些用法都是對的。
我再重貼一下:
  1. Each participant turned in their questionnaire.
  2. Jamie shared their experience as a genderqueer person.
  3.  A child should learn to play by themselves as well as with friends.
  4. Rowan helped themselves to the free coffee. 
你還敢號稱你懂英語嗎?
在與跨性別有關的身份政治下,將一個性別屬性不明朗的人,歸作he, she, his, her,是一種冒犯行為。中性的說法是第三人稱複數的they, them, their, 和theirs。
這事別看事小,會引起一系列問題的:我很好奇,這下中國英語老師怎麼辦。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還是按照英美國家這些新興的方式去教?高考考英語的時候,是美國時下這種英語對,還是中國過去教的英語對?
用they來指代第三人稱單數,這還算是個好的結果了。過去曾有人建議,新發明一些詞語出來,指代第三人稱單數,包括ze, xe, hir, per, ve, ey,甚至還有hen.
代詞影響就是方方面面的。美國公立學校人們的電子郵件簽名,一般都要標出個人的代詞是he/his/him, she/her/her, 還是they/them/their。而課程管理軟體的個人介紹頁面上,已增加了人稱代詞一欄,讓人標出自己比較喜愛的人稱代詞是什麼。如果一個人介紹自己的代詞是they, 你以he或者she來稱呼,那就是侵犯了其民權,搞不好要吃官司的。
一些說法你可能認為中規中矩,比如不知男女的情況下,稱其he or she。那也不行,he or she 說明是你認為性別只有男和女兩種。反對人士會說,性別並無天然的男女對立,而是一種社會建構。這麼一說,你最好的選擇是把嘴閉上,鴉雀無聲,否則又是闖禍。同樣,異性也不能說opposite sex,以示兩性對立,你只能說of another sex. 過去說人類,多用男性的詞彙,比如mankind, man-made,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這統統都要破四舊,掃進歷史垃圾堆的。女權主義高峰期,連歷史history都被人非議過,說幹嘛不是herstory? 誰規定歷史只有his的視角,嗯?在描述性別時,也不能只說male, female了,這也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論,須格殺之。
我不能肯定這性別詞彙之爭到底有多大意義。有時候覺得凡事都把這些爭論放進來,也會干擾人的注意,並無益於少數群體權利的保護。美國心理學會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建議作者們創意地改寫自己的文字,不讓性別的討論時不時跳出來,喧賓奪主。為了不引起性別想象,可以儘量規避代詞的使用,如:When an individual attends psychotherapy, that person can improve emotional regulation.這裡的that person, 就比he or she或者they 更好一些。
另外一個代詞上的混用,和性別歧視有關。我再給大家舉幾個《美國心理學會寫作指南》上的例子,中文部分是一個按照《指南》辦事的編輯大人的畫外音。
When an individual attends psychotherapy, she can improve emotional regulation.
【這裡的she 用得就不對,憑什麼認為女的才接受心理治療?】
A therapist who is too much like his client can lose his objectivity.
【剛說接受治療的是女病人,怎麼,心理治療師就一定是男的?豈有此理!】
A researcher must apply for his grant by September 1.
【憑什麼認為研究者就是男的? 反了你!】
所有這些錯誤,都是因為作者透過人稱代詞,暴露了自己的性別歧視。如今大家甚至不可以說male nurse (男護士),哪怕是社會現實是女性當護士的更多一點。誰規定男的不能當護士的,嗯?!
還有一個現象,是去性別化。我最近在看一本書,發現作者哪怕第一次提到某理論家時,都只說其姓不說其名。一張口就是Rogers, Bloom, Maslow, Bandura。我納悶,按照常識,第一次提到一個人,得說說這個人的名字是啥呀,比如Carl Rogers, Benjamin Maslow, Abraham Maslow, Albert Bandura。這樣便於學術小白們去查這些大牛都是誰。唉,偏不,他們就不提名字。這是何故?我問學術界朋友們。他們說這是因為名字容易讓人看到性別,不提名字只提姓是為了中立。
這到底管用不管用呢?《哈利·波特》的作者J.K. 羅琳,原名為Joanne Rowling,據說就是怕別人看出她是女的,用了J.K. 這麼個男女不辯的縮寫來。她甚至還使用男性筆名Robert Galbraith。歷史無法假設,讓我們知道她開始若用的是原名、女名,後來還會不會大火?或許真有困難。女性在求職和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還是真切存在的,不容否認。
至於男“他”女“她”都不能用,是不是矯枉過正?無論怎樣,這些身份政治,搞得美國的高等教育系統處處佈雷,一不小心就踩上去炸翻了。倉頡造字,鬼神夜哭,何也?文字造福於我們的溝通,最終又往往成為我們的陷阱。
去年開始,我在翻一本書,很多地方,中文沒有嚴格的代詞,但是換成英文必須有,為了符合政治正確,被迫把第三人稱單數的he/she,改為they, theirs.
事還沒做完,哐當一下,川普上臺,代詞又要被打回原形了。我突然想起我寫論文那會兒,正趕上APA改版,把句子末尾空兩格改為空一個。我於是替換為一格。其中搞亂了很多地方。
突然負責的老師又說,為了避免混亂,還是保持兩格。我於是又給替換為兩格,又搞亂了一些地方,再調整。
最後學校又改變了主意,決定選擇一格… 我改得整個人都開始反智了。
為了避免再次折騰,一定要在川普任內把事給做完。

但願已經完全瘋掉的身份政治,和極端化的跨性別文化,可以消停消停。

再換代詞,咱受不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