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問:在你看來,做管理,是一種什麼體驗?
一個我常能聽到的回答是:累。
做管理,太累了。而且常常是責任心越強、能力越大的人,越累。
管人,我和他掏心掏肺,手把手地教,但每次還是推一下動一下,不但不創新,甚至不擔責。團隊越帶,越心累。
管事,我每天事無鉅細,親力親為,晚上到家開啟群一看,又是一堆人在問:“怎麼辦?” 能者多勞,一直勞。
怎麼辦?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管理事半功倍,不那麼累?
前段時間,我的劉潤讀書會,請到了關蘇哲老師。他的分享,讓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值得作為一個答案分享給你:學會提問。
關蘇哲老師是誰?他是新關點的CEO,是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而在我的直播間裡聊他的書《多問少說,才是好領導》時,他用的是平日裡的另一個身份:“商業決策教練”。
更接地氣地說,是一個在會議上主持問題的人。你會在不少私董會、高管圓桌會的會議室裡,看到他坐在一圈上市公司的CEO、總裁和高管團隊裡,引導他們提問,提問,再提問……
啊?會議裡最不缺的不就是問題了嗎?為什麼還需要增加這麼一個角色,增加這麼多的提問?
關蘇哲老師說,很多重大問題無法解決,源頭上都是因為:
沒有發現問題背後的那個,更接近本質的問題。
而提問,則是發現問題的金鑰匙。
所以,真正區分一個管理者厲不厲害的標準,不是“能不能直接給到下屬答案?”,而是“會不會提問?”
你能不能用提問賦能團隊?能不能用提問發現問題?能不能用提問更好地成人成事?……
一流的管理者善於回答,頂尖的領導者善於提問。
提問?這還不簡單?我天天都在開會時提問啊?到底什麼是提問能力?怎麼提高?……
那天晚上10點多時,主播麥麥很驚喜地說,都這個點了,我們的線上人數居然都還在持續增加。確實,2個多小時的直播,彈幕幾乎沒有停,很多人在做3件事:
聽關蘇哲老師分享那些曾真實發生在會議室裡的故事 。
向自己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重新提問。
然後,找自己的答案。
今天,我爭取一下,看能不能也用4個提問,把這些故事的精華,濃縮在一杯咖啡的時間裡,和你說完。



提問:當你的團隊成員問你“怎麼辦”時,你通常會怎麼回?
你會直接告訴他怎麼辦嗎?
關蘇哲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今天,一個老闆需要一個梯子,他和旁邊的一位員工說:
“隔壁有個梯子,你幫我拿過來一下。”
員工跑到隔壁一看,沒有梯子。
你猜,他回來會和老闆說什麼?
大部分的員工,可能都會說:“抱歉老闆,隔壁沒有梯子哦。”
哎,我連哪裡可能有梯子都替他想了,最後還是沒結果。下次,我是不是還要說得更詳細一點?告訴他樓上也可能有?告訴他找不到還可以去買?
要是我能有個更主動的員工就好了。都這樣催一下動一下,不為結果負責,還談什麼打勝仗?談什麼要創新?連跨部門推進個專案都費勁。
關蘇哲老師說,很多高管、老闆還會因此得出一個結論:這麼多年,我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不行,得培訓,得招人,得多招一些能擔責,能拿結果,有主人翁意識的人才。
可是,最大的問題,真的是人才嗎?在糾結要不要換掉誰之前,或許,還可以先試試做一個成本相對小得多的改變:提問。
還是那個老闆,還是那個員工,現在,把對話的第一句改成:
“我現在需要梯子,誰能幫我找到?”
之前那句,連梯子在哪裡都告訴他了。現在這句,什麼辦法都沒給,就純問了一個問題。能有什麼不一樣?
至少,會發生2個變化。
1,你說的話少了,你更輕鬆了。
2,你給的答案沒了,但那位員工的思考多了。
“你去怎麼怎麼辦”,是命令。
收到命令去執行,命令的內容越事無鉅細,執行的人就越不需要思考。
那些真正有主動性的員工可能會感到壓抑,無法施展,不被信任,還可能慢慢地學會甩鍋和踢皮球,變成這件事的局外人。
而“我們有個問題,你覺得能怎麼辦”,是提問。
收到問題去解決,能讓人更感覺到他自己的存在和參與,更多的發揮和成長空間,進而對這件事更有責任感,變成這件事的主人翁。
提問驅動思考,答案終止想象。
關蘇哲老師說,很多管理者,個人業務能力很強,很有辦法,團隊也很依賴他,每次碰到問題都要問他怎麼辦。
最後,業績要是不漲多委屈不說,就算業績確實在漲,但你永遠是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到家還要一個個問題自己解決,第二天再週而復始,能不累嗎?
你真的願意過這樣一種生活嗎?這樣工作又真的能發揮出整個團隊的潛力嗎?
我也不想啊。但在你不在的時候,業績還是能不掉,團隊還是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全部來問你“怎麼辦”。
怎麼做?把你的管理模式,換成“提問題”,而不是“給答案”。
提問,而不是給答案。賦能,而不是下命令。驅動思考,而不是制約成長。
理解了這個,你就理解了為什麼被稱為“世界上第一CEO”的通用電氣原CEO,傑克·韋爾奇,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許多管理者認為,要想有效率,他們必須永遠是房間裡最聰明的人。 但真正的領導者都知道,更重要的,是提出正確的問題,而不是有正確的答案。
領導者,必須真正成為提出最多、最好的問題的人。
嗯,理解是理解,但聽起來還是有點抽象。會提問的領導者,具體是什麼樣子的?
他們一般會怎麼用提問,來幫忙更好地解決問題?和很多人在週會上提的,又有什麼區別?
好問題。


“這個訂單不賺錢,你接不接?”
提問:怎麼用提問,而不是答案,來幫助團隊?
關蘇哲老師,講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故事裡的公司,年淨利潤超過100個億。
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大公司裡,關蘇哲老師卻在第一次作為他們的高管教練,以會議主席的角色,和他們的高層開會時,就目睹了一場高規格的……“吵架”。
“吵架”的源頭很簡單,來自會議的第一個議題:
有一個訂單,不賺錢,要不要接?
那段時間,行業非常卷,競爭對手都在低價搶單。那個訂單,就算搶下了也只能帶來收入,但不會帶來利潤。
營銷老大說 :要接。因為接了能完成公司的年度目標。當然,也因為考核他的是業績。
財務老大說:不能接。因為沒有利潤。當然,也因為考核他的是利潤。
吵起來了。但這,才只是一個開始。
後來,營銷老大,又跟生產老大吵起來了。
“我辛辛苦苦在外面,好不容易拿個訂單進來,你居然說沒有辦法生產出來?”
生產老大呢,又跟採購老大吵起來了。
“你為什麼不把原材料放我倉庫?那我怎麼生產?”
旁邊情緒比較穩定的,是工藝部老大和技術部老大。
他們不那麼關心業績、利潤和產能,但他們帶出了新的問題:
這麼低的價格接了,產品質量能不能跟得上,會不會引起客訴?
產品和競爭對手是同質化的,打價格戰怎麼辦?
場面,越來越亂,問題,也越來越複雜……
請問:現在,如果你是坐在中間的那個CEO,你怎麼決定?
這個訂單,你接還是不接?
“接”或“不接”,都是答案。
但作為當時的會議主席,關蘇哲老師和那位CEO說:
現在開始,請你不給答案,只提問。
於是,CEO開始對各個老大,逐個提問:
1,什麼叫有利潤、沒利潤?你們的分子、分母是怎麼算的?營銷和財務,各自對利潤的定義是不是一致的? 2,你們有沒有做過客戶分類?這個客戶屬於哪一類? 3,如果這個是長期合作的大客戶,這一次沒利潤,但長期有,接不接? 4,如果不接,會不會影響長期合作? 5,如果接,並且我同意打價格戰,你們需要多少時間,多少錢,才能打完,打贏? 6,另外,我們怎麼樣去從源頭上做好產品的創新,才能避免同質化,避開這種惡意低價競爭?
問題問完,CEO坐了下來。
整個過程,只有提問。
管理者,要負責的註定是比下屬更大的攤子。
他要做的,不能只是從某個部門的維度去考慮問題,然後贊成誰,反對誰,一錘定音。
而是要站到更高的角度,看到全域性,甚至看到全域性的今年、明年和後年,用全域性觀思維來做決策。
所以,千萬不要急著給答案,先提問。並且,是多維度地提問。
那,多維度地提問完,就能幫團隊找到答案了嗎?
還不夠。
關蘇哲老師說,CEO問完後,他又對在場的高管提了一個問題。
他說,接下來,我去外面抽支菸,也請大家花半個小時,去商量一件事:
如果站在公司的角度,而不是部門的角度,接或不接各自,最重要的三個理由是什麼?
後來呢?他們接了嗎?
好奇心呢,會害死貓。關蘇哲老師說,更重要的是,半個小時後他回到會議室,一個比“接不接”這個答案本身更棘手的問題,已經解決了:
所有參會的人,都已經站在公司的角度,達成了共識。
真實的商業,真正的做生意,沒有簡單。
很多時候,管理者都要在複雜的千絲萬縷,千頭萬緒裡做決策。
怎麼做決策?像學生時代做題一樣,抽絲剝繭地找出那個唯一的正確答案嗎?
不是的。世界越複雜,能走的路就越不會只有一條。
彼得·德魯克曾說:尋找唯一的正確答案,從來不是決策的核心。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在做決策時,也沒必要把目標定成:找出或給出一個唯一的正確答案。
決策的魅力,不在於一咬牙,一跺腳,最後一言堂,而在於為了同一個目標,讓大家一起從儘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一起尋找儘可能多的可能性,最後一起達成一個共識。
怎麼把決策從“一個人的”,真正變成“一群人”的?
提問。
用提問看到全域性,用提問達成共識。
關蘇哲老師說:提問能力,是賦能型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核心領導力。
無論是要管人,建一個能讓人成長為人才,讓人才發揮出水平的團隊,還是要成事,做一個牽扯很多方,很多方還都利益有衝突的決策,會提問的人,都能幫團隊開啟更多可能。
說得真好。
那怎麼樣,才算會提問?
做管理需要的“會提問”,關鍵在於什麼?
是要反應敏捷,直擊痛點嗎?是要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嗎?
都不是。


“團隊缺乏鬥志,該怎麼辦?”
提問:什麼叫會提問?
關蘇哲老師舉了個例子。
請問,今天如果一個人來問你:
我團隊這麼多人跟了我這麼多年,還是缺乏鬥志,我該怎麼辦?
你會怎麼回答他?
嗯,先不急著給答案,先提問:
你當初怎麼把他們招進來的? 為什麼會沒有鬥志?
可是,這麼問,和很多會議裡的 “怎麼會這樣?” “這是誰負責的?” “我不是早就說過?”……有什麼區別?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關蘇哲老師說,比起先問原因,能帶來更大幫助的問法,還有很多。
比如,你可以問: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員工有鬥志?
如果他說:因為我要有業績,而我認為業績差,就是因為員工沒有鬥志造成。
你還可以再追問:
為什麼你一開始會認為業績差的原因,是員工沒有鬥志呢? 影響業績的,可以有很多原因,一定是團隊嗎?一定是鬥志嗎? 萬一,你的賽道是日薄西山的,你的產品是同質化的,你還要先解決團隊鬥志的問題嗎?
如果真的是因為員工沒鬥志,你還可以問:
你說的團隊,是什麼定義?是指新員工還是老員工?是指基層,中層還是高層?是指哪個部門? 你說的鬥志,又是什麼定義?是團隊凝聚力?是加班意願?是不願意出差?
啊?這麼問,是不是有點槓精啊?人家就問我一個問題,我不但不給答案,還反問他這麼多問題?
關蘇哲老師的回答是:
如果,我連這些都還沒有和你聊清楚,我又有什麼資格能回答你,幫你解決你的問題呢?
不同年限、位置和部門的員工,不同的鬥志問題,激勵方法都是不一樣的。
甚至,他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本質上也不是團隊鬥志,而是提升業績,那萬一真正影響你業績的是你的產品,而不是團隊呢?
今天很多人遇到問題,都會去買課,去請教,去搜索,甚至去問AI,然後看到一堆教你如何提升團隊鬥志的方法。
要有科學目標,要招對人,要做好培訓,要做好KPI,最好做好股權,要加強流程,要做好文化願景……
可是,如果連問題本身都沒找對,沒定義清楚,就看到這些答案,甚至一頭扎進去花錢花時間去“解決”,那到底是在幫自己還是害自己呢?
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
而提問,就是發現問題的金鑰匙。
會提問的關鍵,不在於你能不能在對方問出“怎麼提升團隊鬥志”時,反應敏捷、面面俱到地盤問出“團隊怎麼會沒鬥志?”,而在於你能不能穿透“團隊鬥志”,發現藏在深層的“提升業績”,甚至發現更深層的“產品同質化”的問題。
關蘇哲老師說,人和人的溝通,天生會隔著很多層。
很多時候,別人問出來的,是一個層面的問題,想解決的,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而實際最值得優先解決的,還可能是藏在這些層面之後,藏在他的認知盲區裡的問題。
嘴上說的言語和行為,是最外圍的行為層。
比如,“團隊缺乏鬥志”。
實際的目的和意圖,是裡面的意圖層。
比如,“想提高業績”。
意圖背後的情緒和情感,是更深的感受層。
比如,“團隊這麼多人跟了我這麼多年,還是……”。
而比感受更深的底層信念和想法,是內心深處的核心層。
比如,“認為業績差,就是因為員工沒有鬥志造成”。
行為層。意圖層。感受層。核心層。
聽到一個層面的問題,馬上針對那個層面去提問,只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沒有成效,還浪費時間。
而真正會提問的人,能透過提問,一層一層地深入問題的本質,發現最接近本質的那個真問題。
然後,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真厲害。這種能穿透到深層的提問能力,怎麼練?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幫我快速提高提問能力?
有辦法。


“重金換個團隊,能解決嗎?”
提問:能層層穿透,發現問題的提問能力,怎麼提高?
關蘇哲老師,舉了一個可以拿來直接當教科書的例子。
幾年前,在一個總裁班上,關蘇哲老師對在座的老闆們說,可以透過提問,用10分鐘來幫忙解決一個生意上的難題,想試試的舉手。
一位做連鎖餐飲的老闆,舉手了。
接下來的10分鐘,提問開始。
第1問:你現在有沒有哪家餐飲店生意,不是很好?
答:有。
第2問:生意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因為這個店沒有賣獅子頭,而是在賣一個我不太懂的輕奢類的餐飲產品。
第3問:是不是不賣獅子頭,生意一定不好?賣了獅子頭,生意就一定達到理想目標?
答:不一定。
第4問:那這個輕奢品類新店,月均達到什麼樣的營業額,能讓你滿意呢?
答:至少,先不虧吧。
第5問:你認為這家輕奢店生意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主要是因為我只懂獅子頭,不懂輕奢的新餐飲產品。
第6問:那接下來要提升這個輕奢店的業績,你現在的方法是什麼?
答:到北上廣,花幾百萬重金挖一個懂輕奢的團隊來經營那家店,把業績做上去。
第7問:一個店的業績,有4個關鍵指標:流量,轉化率,客單價,重複購買率。幾乎所有生意的業績,都是這4個指標乘出來的,請問你覺得裡面哪個是你生意不好的最主要原因?
答:流量。
第8問:流量分為新客戶流量和老客戶流量,請問主要是哪個流量不夠?
答:新客戶流量不夠。
第9問:為什麼新客戶流量不夠?
答:因為那家店的選址有問題,它在一個新開發的商業區裡,附近還沒有很多的居民。
第10問:如果花幾百萬重金請專業的輕奢團隊來,能解決選址的問題嗎?
提問,到此結束。
10個問題之後,花幾百萬重金招到輕奢產品新團隊,已經不再是解決優先順序最高的問題。選址才是。
漂亮。
團隊的鬥志,也不一定是管理問題,也可能是產品問題。
門店的業績,不一定是運營問題, 也可能是選址問題。
這,就是提問的穿透力。
我要怎麼做,才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必須做到對行業瞭解最深,有最多的專業知識儲備,才能問出這樣的效果?
可是,什麼樣的CEO,才能比營銷老大更懂營銷,比財務老大更懂財務,同時還比產品老大更懂產品?那些人怎麼問出來的?
關蘇哲老師說,提問,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一種高階的元認知思維。
這種思維,不能幫人直接得出答案,卻能一步一步地啟發人,一層一層引導人找到最接近本質的問題。
提問能力的關鍵,不是知識,而是認知。
能用提問能力為團隊賦能的人,並不一定是房間裡最聰明,最懂行的人,但一定是一個能用自己的認知能力,啟發別人開啟認知盲區,發現更深層問題的人。
真好。可是,認知能力要提高,得慢慢積累。但我眼下就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有沒有什麼,是能幫我今天就提高提問能力的?
關蘇哲老師分享了一套能幫你啟發自己,也能幫你啟發別人自己找答案的問題,總共6個。
1、你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你說的“團隊”,具體指的是哪些人?你說的“士氣”,具體指的是哪些事?
定義越清楚,解決越聚焦。
2、你為什麼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你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提高團隊鬥志本身,還是為了提高業績?
3、解決這個問題,你的目標是什麼?
怎麼才算解決了這個問題?
新店業績有問題,營業額賣到多少算解決了這個問題?是先不虧?還是月入100萬?
4、達成這個目標,最核心的要素是什麼?
影響業績目標最大的,是流量、轉化率、客單價、還是重複購買率?
影響的因素越多,越複雜,越要抓重點,把80%的力氣,花在20%最重要的事上。
5、針對這幾個核心要素,有哪些解決方法?
要提升業績,提高客流量,可以換店址,也可以換營銷策略,產品定位…
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成本。哪個價效比最高?
6、根據你選的解決方法,接下來你具體要做什麼?
應該找誰?花多少錢?什麼時候?在哪裡?做到什麼程度?
落不了地的解決方法,只是浪費時間。


提問驅動思考,答案終止想象。
要讓管理的效率事半功倍,讓團隊的能力充分發揮,你可以先不急著給答案,先提問。
最好,還是多維度地提問。為發現最接近本質的問題而問。
要做到這些,你需要儘可能地穿透藏在人與人溝通背後的4層認知:
行為層。意圖層。感受層。核心層。
不確定怎麼能穿透的話,也可以從一套能幫助啟發對方找到答案的6個元問題開始:
1、你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你為什麼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3、解決這個問題,你的目標是什麼?
4、達成這個目標,最核心的要素是什麼?
5、針對這幾個核心要素,有哪些解決方法?
6、根據你選的解決方法,接下來你具體要做什麼?
說得真好。
那天,除了提問本身,關蘇哲老師還問了一個問題:
你知道,一個高管,或者一個老闆,最重要的3個能力是什麼嗎?
專業技能、人際交往技能,和概念思維技能。
專業技能,很好理解,在簡歷上寫得最多,也被看得最多。
人際交往技能,也很好理解。
但是,越是往上走,最重要的技能越不是這兩樣,而是概念思維技能。
什麼是概念思維技能?
你能不能穿透複雜的現象,看到問題本質?你能不能站在更高的維度,串起整個全域性?你能不能帶領團隊從戰略落到執行?
而提問能力,恰恰就是一個能幫你更好做到這一切的槓桿。
驅動思考,賦能團隊,發現問題,串起全域性,明確定義,達成共識……會提問的人,都能事半功倍。
1個好提問,勝過100個好答案。
尤其,是在這個AI已經能分分鐘給出100個答案的時代。
你說呢?
*文章為關蘇哲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關蘇哲 主筆 / 尤安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92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