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好啊。
今天,是2024年6月30日,也是很多人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做選擇的日子:
高考志願填報,已經在很多省份陸續開始了。
是的,高考還沒結束,那道千軍萬馬的獨木橋,還差最後一步。
而就是這一步,會改變很多人的人生。甚至有人說:“志願填錯毀一生。”
我很幸運。作為一個1994年高考的人,我當年填的是“南京大學”,也如願以償地被錄取了。一晃居然已經30年,我還沒有後悔過。
你呢?
這兩天,很多人來問我:高考志願,到底應該怎麼填?
城市、學校、專業,到底怎麼選?
怎麼填才能一分都不浪費?
尤其,他們和我說,今年還有點不一樣。
今年,很多省開始新高考,填報志願的遊戲規則,更難了。
穩,衝,保。一個用錯了策略,孩子好不容易寒窗苦讀的分,會浪費,甚至可能高分滑檔。怎麼辦?
城市、學校、專業。一個錯判了形勢,孩子就算繼續寒窗苦讀4年,也可能會浪費時間,甚至畢業就失業。怎麼辦?
每一個填下去的志願,都對應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
然而,這個選擇裡的變數那麼多,怎麼選,才能1年,4年,10年,甚至100年都不後悔?
作為一個商業顧問,我能給出什麼回答?從2019年開始,每年我都會試著給出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回答,比如,聊聊博弈的本質,決策的方法,還有一些關於選出最優解的底層邏輯。
並且,這一次,我還去問了2撥人。
一撥,是以前的“過來人”。為此,我整理了我的經驗,也在我的微博和朋友圈裡,徵詢了很多填過志願的朋友的經驗。
一撥,是未來的“新角色”。比如,除了這兩年很火的高考志願填報師,還找到了一位做AI志願填報服務的朋友,靠譜AI的張老師,和她聊了聊。
問完後,我有一種感覺:
今天的很多遊戲規則,確實變了。再要填好那張志願表,除了過去的老辦法,還有很多新的辦法可以幫到你。
但是,遊戲的本質,並沒變。高考的本質,還是資源分配。填志願的本質,還是針對這些資源最後的博弈。
什麼辦法?怎麼博弈?怎麼填志願才能少掉坑,不毀一生?
今天,和你分享。
從哪裡說起呢?就先從,最經典的那2個方法吧。


提問:什麼樣的高考志願,才算好志願?
至少,近看別浪費分,遠看別毀一生吧。
比如,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遺憾:
有分,但沒錄取。好不容易考出來的分,因為沒匹配上志願的錄取線,被調劑,甚至直接滑檔。
最後,進入了一個不喜歡的專業,又進了一個不喜歡的行業。
有分,但浪費了。因為害怕滑檔,選擇過於保守,錯過了本可以去的夢想學校、夢想專業。
然後,一次錯過,錯過一生。
寒窗十年,做過的試卷可以堆到天花板,結果命運卻折在了一張志願表上。
這怎麼行?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避免這種遺憾?
我先去問了一撥“過來人”。
我在朋友圈,徵詢了一些曾填過高考志願的過來人的經驗,並挑出來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和你分享。




怎麼樣?以上,有和你類似的填法嗎?
看完這些填法時,我突然想到一類電視節目,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
一個主持人,一個挑戰者,面對面做選擇題。
選對有大獎,選錯全輸光。
選不出來怎麼辦?還可以有3次提示機會:
1,去掉一個錯誤選項 2,求助親友團 3,場外求助
這3項,剛好也是很經典的3個填報志願的方法。
我們一個一個說。
1,去掉一個錯誤選項。
你有沒有看到過類似這樣的討論:
“報新聞系的,統統建議砸暈”, “不是名校,就別報市場營銷了”, “電子商務是天坑,一定要避”……
這些是不是真的不能報,當然不一定。但每一次類似的熱搜背後,都一定是很多人的期待:別選錯。千萬別選錯。
可是,別人說的錯誤選項,真的是錯誤的嗎?
去掉1個或幾個選項,就能找到對的了嗎?
今年的新高考,要填的志願,可以多達112個。
而這樣的複雜決策,靠一個18歲的孩子自己,甚至加上他的一整個家庭,也很難確保不出錯。
太難了。還能怎麼辦?
別單打獨鬥,去問人。
2,求助親友團。
比如,你有沒聽過類似的對話:
“老王他老婆,好像就是在大學工作的。 不然明天咱們請老王幫忙牽線吃個飯吧? 問問孩子這個分數,上哪個大學好?”
又比如:
嗯,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挺好,但現在AI那麼火,要不要選這個“智慧科學與技術”啊? 可這個到底是學什麼的?出來好就業嗎?能幹什麼?適不適合我家孩子? “不行,得打個電話問問。”
托熟人吃飯,找親戚打聽,請朋友建議……
發現了嗎?
可以問的人,問人的方式,當然有很多,但這些方法的本質,其實都一樣:
透過提問,幫自己縮小自己的“資訊差”和“認知差”。
什麼是“資訊差”?
你知道,我不知道的。
比如,那個大學往年的分數線是多少?今年有沒有哪些大學擴招?擴招多少比例?……
知道這些,才能知道“咱們孩子這個分數,最多能夠上哪個大學。”
什麼是“認知差”?
都知道。但是你更懂,我不懂的。
比如,那個專業讀出來到底能做什麼工作?那些工作到底是不是未來的趨勢?入職後會對應什麼樣的一天?又會對應什麼樣的一生?
懂得這些,才能懂得“選這個專業,適不適合我家孩子?”
資訊差,認知差。
高考報志願,其實和商業世界的很多決策一樣,本質上,都是一種博弈。
在同樣的遊戲規則下,同樣分數的人,誰能把“資訊差”和“認知差”縮得更小,誰就有機會做出更好的決策。
理解了這個,你就理解了,為什麼填報高考志願,會有那麼多人會後悔。
不知道“資訊”和“資訊”有差時,就會把別人的回答當成全部,更少繼續蒐集,更少交叉驗證。
最後資訊錯了漏了,基於資訊做的那個決定,也難免會很可惜。只是那時,為時已晚。
不知道“認知”和“認知”有差時,就會在找人時,更少做篩選,更少做判斷。
最後問到的人,都是和自己認知差不多的人,最後一頓飯聊了3個小時,只覺得自己看好的那個選擇,果然很有前途。
然而,“親友團”和“親友團”,是不一樣的。
你問村頭的大學生:建築是個什麼專業?未來發展怎麼樣?
他可能會告訴你:好像學完能去設計院,坐辦公室。
安安穩穩、體體面面、工資也挺高的。
你問隔壁的大學教授:建築是個什麼專業?未來發展怎麼樣?
他可能會告訴你:國內TOP級的設計院,一般要加班到凌晨幾點。
不喜歡?那你也可以不坐辦公室,去工地。那操心造價、招標時又是什麼體驗,什麼性格的人更適合……
不同的親友團,能給到的資訊和認知,從數量到質量上都可能天差地別。
那怎麼辦?圈子有侷限,但人生不能有侷限啊。
十年寒窗,太不容易了,好不容易拼到這裡,一分都不能浪費。
還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幫我更好地縮小“資訊差”和“認知差”?
還有。今天,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第3個辦法:場外求助。


今天的2個新辦法
什麼是場外求助?
看新聞。
“張雪峰直播賣卡,3小時收割2億” “AI扮演新角色,成近8成高考生報志願神器。”
這兩年,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嘗試縮小“資訊差”和“認知差”的2種新辦法。
一種,問更專業的人。
比如,你可能早就聽說過的“張雪峰”。
今天,一搜“高考志願填報規劃師”或“高報師”,你能看到一個很瘋狂的趨勢:
有資料顯示,去年報志願期間,“張雪峰”在抖音上的搜尋指數,是2022年同期的11倍,2021年同期的34倍,更是2019年同期的200-300倍。
今年高考之後,更是有新聞說,張雪峰的諮詢套餐,在直播間裡3小時賣出去了2個億,並且還有很多人抱怨搶不到。
2個億,3小時。
這個畫面有多瘋狂,就意味著填志願的人,對填平資訊差和認知差的需求有多瘋狂。
一種,問AI。
去年,從ChatGPT爆火後,AI變成了越來越多行業的神器。
今年,終於,AI和大資料技術,也被比較廣泛地用在了高考填報上。
2024年,教育部面向高考生,免費開放了“陽光志願”資訊服務系統。
市面上,也有了很多基於AI和大資料技術的志願填報助手。
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搜搜看。但是,這類AI產品目前還良莠不齊,用的時候,可以多試幾個,交叉驗證結果。
人工高報師。AI助手
很多從前托熟人、請吃飯、拼圈子,才能填平一點的資訊差和認知差,今年靠這種付費服務的“場外求助”,也可以填平。
這2個“場外幫手”,能怎麼幫到我?
用的時候,有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首先,使用的形式上,人工和AI都差不多,都是提問,回答,出建議。
人工,可能會問你一連串問題:
“孩子考了多少分?哪裡的?目前自己有沒有什麼特別想報的學校或專業?”……
“雖然這個大學今年擴招了30%,但算下來你孩子這個位次還是有風險,建議要穩一點的話,還可以看看這幾個大學”……
甚至,還會給你個性化的,和未來命運相關的建議:
“什麼家庭?”“男孩女孩?”“性格怎麼樣?”…..
“這個家庭條件的話,我和你說,我還是建議你別走那個專業了,太燒錢,讀完能進的那些行業,沒有背景的人也很難有發展”……
AI,可能會請你填一連串選項:
批次,科目,分數,省市……
然後,給你輸出一整套建議。
比如,符合條件的相關學校和專業,哪些可衝擊,哪些較穩妥,哪些可保底。
甚至,還會把錄取成功的可能性,事無鉅細地算成一個個具體的機率。
比如,“北京大學,可衝擊,成功機率26%” “浙江大學,可衝擊,成功機率35%”
又比如,“復旦大學,較穩妥,成功機率68%”,“天津大學,可保底,成功機率98%”……
資訊差,認知差,就這麼在一次次問答中被縮小了。
挺好。但是,2個玩法都挺新的,我選人工好,還是選AI好?
這些問題,網上已經有很多建議,但在問完做AI志願填報的張老師後,我發現有些區別,很有意思。
3個區別,供你參考。
1, 資訊,不一樣
如果,你想去的大學,是浙大。
請問,什麼資訊才能幫你判斷,你的分數有沒有機會被錄取?
最基本的3個:位次,你在省裡排第幾?名額,他一般在你省裡會招幾個?變化,這次他有沒有擴招,擴招百分之幾?
然後,計算。
一個人工高報師的演算法,可能會按一個基於事實和經驗的公式,把上面3個數據代入進去,結合自己的大概判斷,算出來。
一個AI助手的演算法,可能會按一種“大力出奇跡”的風格,把所有和浙大同一檔次的大學的相關資料,全都代入進去,甚至把所有排在浙大之前的大學的相關資料,也代入進去,算出來。
人的演算法,AI的演算法,你喜歡哪個?
2,認知,不一樣
如果,你想選的專業,是金融。
請問,什麼樣的理由,才能決定你選金融是對還是錯?
最基本的2個:你是什麼人,適不適合?你考了多少分,能不能上?
一個人工高報師的建議裡,有人生。
會包括對分數的考慮,但他也會更多地考慮你的個人情況,給你一個人生建議。
比如,“男孩還是女孩?”“內向還是外向?”“會不會喝酒?”“家裡什麼背景”……
一個AI助手的建議裡,有資料。
會結合一些性格測評的資料,但它也會更多地抓取一些即時的大資料,然後彙總、整理、給你一套分析報告。
比如,“金融專業的就業前景”,“金融行業的平均薪資”,“所有金融專業的排名,往年錄取分數線,成功校友”……
人生建議,資料分析,你想要哪個?
3,收費,不一樣
人工,一個套餐,可能是200元,也可能是20000元。
然後用幾分鐘,幾個小時,或幾次面談裡,專門服務你。
比如,張雪峰團隊的“夢想卡”,一張11999元,“圓夢卡”,一張17999元。
AI,一個會員,可能是200元,也可能是2000元,但很少會去到20000元。
充完有效期可能是到本次填報結束,也可能終身可用,24小時服務。
比如,抖音平臺和百度APP的AI模擬報志願VIP服務,都是98元。
當然,你也可以2個都找。甚至,2個都找不止一家。
畢竟,這個決策的質量,可以影響到往後一生的質量。
人工,AI。
今天,填報高考志願,已經有更多填平“資訊差”和“認知差”的辦法了。
真好。或許,很多從前的遺憾,今天也有機會能少一點。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
建議有了,你到底能不能聽?


辦法都知道了,答案呢?選哪個?
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高考志願,到底應該怎麼填?
首先,為了解決問題,你可以按剛才聊的方法,去幫自己縮小“資訊差”和“認知差”,收集到很多建議。
比如:去掉一個錯誤選項。站在命運的大門前,單打獨鬥,交給運氣。
或者,求助親友團。飯沒少請,禮沒少送,但最後只是人云亦云。
又比如:找人工,找AI。
就算圈子有限,也能透過付費,直接得到一套更專業的建議,一張已經填好的志願表。
但是,就算,資訊差和認知差縮小了、甚至填平了,就能選出最優解了嗎?
不是的。還有一步:
當一堆建議和分析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怎麼選?
怎麼選,才能選出最優解?
2個條件,供你參考。
梁寧老師有句話,說得特別好:
做決策,需要兩件事情。
第一,是資訊環境。
怎麼掌握更好的資訊環境?縮小資訊差。
要做出正確決策的依據,先給自己一個充分、客觀的資訊環境。
第二,是決策模型。
怎麼找到更好的決策模型?縮小認知差。
要做出一個更高質量的決策,先給自己一個更高質量的決策模型。
憑直覺、拍腦袋,是最簡單的一種。
請教別人,藉助在相關問題上認知更高的人的眼界、經驗和思維,也是一種。
但是,但是,注意,一個真正能幫助到你的“資訊環境”和“決策模型”裡,一定不會只有“別人”,還有“你”。
什麼意思?
幾年前,有人問我:高考報志願,城市、學校和專業,到底哪一個更重要?
我的建議是:城市>學校>專業。
背後的邏輯是:先在資源更多的地方留下來,再確保就業時不被更多公司的學校清單篩掉,最後敲定大方向再選專業。
但是,如果今天你就是一個從小就喜歡研究地質、考古或藝術,想過離大自然更近的生活的人呢?
這個建議,或者今天很多你收集到的類似的建議,還是不是真的適合你?
也有人問我,能不能更具體一點,選什麼專業好?
我的建議是:數學。
這個我在1994年填下的志願,到今天,我也不後悔。甚至,越想越喜歡,前兩天還專門發了一個朋友圈。

背後的邏輯是:專業是分“層面”的。
太應用層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都很具體,但是這也意味著很容易過時。
而更底層的專業,往往意味著更多“向下相容”的空間,比如從數學轉金融。也會更“抗衰老”,很多底層的思維能力,都可以成為一輩子的基礎。
但是,如果今天你就是一個對數學沒什麼興趣,或者從小就喜歡動手,喜歡鑽研某個具體技能的人呢?
這個建議,或者今天很多你收集到的類似的建議,還是不是真的適合你?
資訊環境,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
你的愛好是什麼?對什麼有興趣?做什麼有熱情?
這些,都是你的私有資訊,只有你自己最知道。
決策模型,也是分別人的,和自己的。
你的價值觀是什麼?喜歡冒險還是穩定?想過什麼生活,不想過什麼生活?
這些,都是你的私有模型,只有你自己最懂得。
要做出一個真正不會讓自己後悔的決策,關鍵的因素除了和外部的資訊差和認知差,還有你自己。
“我的”的決定,只是我的。30年後的今天,我還沒有後悔。因為幸運,也因為,那是“我的”決定。
“你的”決定呢?
除了想辦法縮小“資訊差”和“認知差”,你有沒有也想辦法,明確自己的私有資訊,透過自己的決策模型,得出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畢竟,那個答案決定的,是“你的”一生。


今天,又有很多人站在了自己命運的十字路口。
怎麼填好那張表,把握好自己的命運?
《教父》裡有句話,或許可以供你參考: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填報高考志願,需要看清什麼本質?
高考的本質,是資源分配。
填報志願的本質,是基於填報規則的博弈。
看清這些,你就能看清提升自己博弈勝算的方法:
幫自己縮小資訊差。無論是問人,還是問AI,本質,都是給自己一個更充分、更客觀的資訊環境。
幫自己縮小認知差。無論是聽建議,還是看分析,本質,給自己一個更高維,更成熟的決策模型。
今天,能幫你縮小這些差的辦法,已經越來越多。
比如,除了親友團,還有百度、知乎、抖音、小紅書……
能問的地方越來越多。
資訊,正在變得越來越對稱。
比如,艾媒諮詢的資料顯示,高考志願填報的市場,也從2016年的1.3億元,2022年的8.8億元,2023年的9.5億元,發展到了今天的“3小時入賬2億元”…….
能找的幫手越來越多。
認知,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易得。
然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那位做AI志願填報的朋友,張老師,和我說的一個變化。
她和我說:“昨天晚上直播後,有一個沒想到的人聯絡到了我們。”
那是青海的一個基金會的理事。他說,他希望能和他們合作,用AI幫助藏區的孩子。
那裡的孩子,很多不是“畢業即失業”,而是“畢業就放羊”,不是“一分都不能浪費”,而是連“什麼是批次”,“分數線怎麼查”,都沒有概念。
他們,是最需要縮小“資訊差”和“認知差”的人。
而今天,我們已經開始有更多辦法。
真好。
老辦法,新辦法,能幫助一個人真正改變命運的,才是好辦法。
現在,麥克風交給你:
你是用什麼辦法,決定你的高考志願的?
或者,今年報名高考的1342萬考生裡,有你的孩子,你的親朋好友,或其他你在乎的人嗎?
如果有,你又會給他什麼建議?
祝你,站在每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前,都能看到本質,找到辦法,幫自己縮小資訊差和認知差,活出一個100年不後悔的人生。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尤安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95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