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心智快速成長的好方法

圖片由 AI 生成
本文編號 241114
全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經常有讀者問我:我想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有什麼辦法,是可以立刻去做,又能快速看到成效的?
這個問題可能有很多答案,但如果要選出一個性價比最高的方式,我可能會選擇「主動性」。
這裡的主動性,指的不是向領導主動請纓這種主動,而是指:

用一種更加主動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把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我用一個簡單的場景來試著說明:
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比較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需要儘快解決,有的沒那麼緊迫。當這些問題紛至沓來時,你最常出現的反應是什麼?
是「怎麼又來了新問題,好麻煩,我先拖一拖,等拖不下去了再去做吧」;
還是「我要儘快把這個問題扼殺於搖籃之中,這樣我才能騰出時間做更重要的事情」?
遇到這種情況,一個被動的人,可能就會傾向於選擇前者,也就是採取迴避的應對策略。
這樣一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他會發現:絕大多數問題都不會自己消失,它們只會堆積起來,越積越多。等到拖無可拖的時候,就會一個接一個地引爆。它們會打亂他的生活節奏,讓他不得不疲於奔走地救火,把它們撲滅。
所以,一個被動的人,最常遇到的就是:一個問題還沒解決,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亟待處理,讓他手忙腳亂。他會覺得:為什麼我的運氣這麼差?為什麼壞事永遠在我最不願意發生的時候發生?
但是,造成這一切的,真的是運氣嗎?其實不是,而是他被動和消極的態度,把問題變成了潛藏起來的「雷」 —— 它們終會引爆。一旦引爆,就是連環的爆炸。
反過來,一個主動的人,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會怎麼做呢?
他的思維模式是這樣的:既然這個問題總要解決,那不如儘快動手,趁它還沒有發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而我在自己的主場上,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形勢是「敵弱我強」,對我非常有利。此時不動手,豈不是浪費了這麼好的機會?
這樣一來,哪怕不能立刻把問題解決掉,也能有效地遏制它的成長,讓它不至於演變成大問題。自然也就不會累積起來了。
甚至,他可能還會想得更遠一點:現在看起來風平浪靜,但平靜之下有沒有可能潛藏著什麼隱形的危險?我能否提前做點什麼,來降低遇到壞事的可能性、提高發生好事的機率?從而,可以更加從容地「提前佈局」。
所以,我們會看到:好運通常會眷顧主動的人。但這真的是憑運氣嗎?也不是。憑藉的其實是對命運的主動干預和介入。
這就是主動性的作用。當你主動擁抱生命的時候,生命也會給你反饋。
一旦我們把視野拉長,這兩種心態所帶來的影響,就會更加明顯。
前者(被動者)所經歷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呢?他會感到:他的人生一直在「遭遇事情」。這些事情有的是有利的,但更多的是存在不確定性,可能造成威脅,需要去解決和撲滅的。他一直在疲於奔命,在解決生活中發生的種種問題。
他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念頭:我的生活是被外界所決定、所控制的。為了讓我的生活保持正軌,我要儘量避開各種各樣的風險。
這就會導致,他對生活的掌控欲會很高,而安全感會很低。因為一旦稍微遭遇風險,就會帶來一系列的「麻煩」,不得不殫精竭慮去解決。
而即使成功解決了問題,結果也無非是讓生活回到常態而已,並沒有什麼值得開心的。
而後者(主動者)經歷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呢?跟前者不同,他會感到自己一直在「解決問題」,在完成一項又一項的挑戰,獲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
對他來說,生活的常態是什麼?不是一切順風順水、毫無波折,而是一旦發現風暴的徵兆,就立刻動手去應對,讓風暴平息。
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種獎勵。他並非從「沒有問題」中得到快樂,而是從「解決問題」中得到快樂。
如果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永遠風平浪靜,那前者當然也沒問題,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幾乎必然會遭遇到諸多出乎意料、不願遇到的困難。
對被動者來說,這就是一個惡性迴圈:
我希望生活變得平靜 → 遇到一個問題,我下意識去逃避和拖延 → 問題累積起來,我不得不去救火 →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感受不到樂趣,只有恐懼、煩惱和麻煩 → 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得到提升 → 我對一切問題都變得更加恐懼,害怕他們打破生活的平靜……
反之,主動者的生活,則是這麼一個良性迴圈:
遇到一個問題,我儘可能提前去解決 → 問題難以累積起來形成壓力 → 我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前佈局 → 我面對問題時會更從容 → 我的能力會從解決問題中得到提升 → 我從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就感 → 我覺得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更充實……
所以,前者更容易生活在壓力之下,把一切都往負面去解讀和想象;而後者更容易生活在充盈之中,對生命有更高的滿意度。
而這一切的起因是什麼呢?只在於你面對問題的最初時,是否主動地邁出了第一步。僅此而已。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培養我們的主動性,讓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更果斷、更主動地邁出第一步呢?
1.  進行正面的自我對話
許多人會習慣性地採用消極的自我對話。比如:
  • 自我否定:我不擅長這個領域,所以我最好迴避,別去碰它;
  • 自我質疑:這個問題好像很麻煩,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
  • 自我批評:我剛才的言行舉止真是太糟了,我怎麼會表現這麼差?
這些對話看起來並不嚴重,但大腦是有一個特性的:它會相信不斷重複的資訊。
因此,久而久之,大腦就會相信它們,從而調低對自己的評價,讓自己真的變成自己所反芻和唸叨的樣子。這就會極大地束縛我們的主動性,讓我們在面臨困難的時候,變得瞻前顧後、畏手畏腳,難以有效行動。
因此,要產生改變,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把消極對話變成積極的自我對話。比如:
我不擅長這個領域,所以我最好迴避,別去碰它→ 我又有機會可以增長經驗了。
這個問題好像很麻煩,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 我是不是變得更厲害了呢?不如拿這個問題來試一試吧。
我剛才的言行舉止真是太糟了,我怎麼會表現這麼差?→ 我已經比以前有進步了,也許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
這裡要特別注意:很多書籍可能會教你「自我暗示」,比如不斷告訴自己「我很棒」「我很強大」「我很厲害」—— 但是,這是錯的。
為什麼呢?研究發現:過於空泛、不夠具體的自我暗示,以及大腦本身不相信的自我暗示,不僅是無效的,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它反而會把問題凸顯出來,讓原本沒那麼嚴重的問題顯得更嚴重。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當你面臨一個難題時,不是空泛地告訴自己「我很棒,我一定能解決它」,而是篤定地告訴自己:
我解決過相似的問題,我有觸類旁通的經驗,有足夠的能力足以去應對它。

哪怕出錯了也沒關係,它也能豐富我的生命,成為我新的經驗。

這可以幫你擺脫後顧之憂,讓你輕裝上陣。
2.  構建積極的聯絡
人的許多行為模式,其實都是被反饋所塑造的。
當你遇到一個問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及時去處理,而是不斷把它推遲、延後,等到臨近截止時間時才去做,你會有什麼樣的體驗呢?
你會感到痛苦。因為「臨近截止時間,使你不得不打亂節奏去解決它」這件事,會給你帶來壓力,這種壓力會讓你進入應激狀態。
而我們又知道,大腦是最善於構建聯絡的。那麼,你的大腦就會把「痛苦」跟「解決問題」聯絡起來,產生一個結論:
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痛苦的,要儘量避免這種痛苦。
久而久之,這種聯絡被不斷強化、鞏固,就會使我們變得越來越被動,不願意主動去付出行動。因為我們從內心深處,渴望著避開這種痛苦。
但這種痛苦是怎麼來的呢?它是客觀存在的嗎?不是的。它只是大腦自己構建出來的最極端的聯絡而已,本質上來說,它是大腦的想象。是我們的行動,一次又一次地印證著這種想象。
因此,想擺脫這種情況,一個有效的做法就是:多去構建積極的聯絡,讓大腦從「解決問題是痛苦的」的模式A,轉變成「解決問題會帶來成就感」的模式B。
具體可以參考這幾種方式:
1)當自己採取行動使問題消除或緩解時,試著去體會和沉浸當下產生的喜悅,去放大這種感覺,記住這種感覺,多回顧這種感覺,讓它成為一種動力;
2)多記錄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和做對了的事情,讓自己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包括什麼,能夠做到什麼,強化你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3)也可以試著把你不喜歡做的事情,跟能夠令你快樂的事物繫結起來,讓後者幫助你去影響前者。比如:
許多人喜歡熬夜,不願意上床睡覺。那麼,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試試給第二天留下一個期待的事情,讓自己把「結束這一天」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樣,就不會捨不得睡覺了。
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處理一些簡單而繁瑣的事務,那麼,不妨試試一邊聽播客一邊做(注意別讓自己出錯)。這樣,下次再面對這些事務時,你的第一反應就不是「好煩」,而是「可以把上次的播客聽完」了……
把大腦引導到積極的方向,一切都會事半功倍。
3.  採取主動的敘事
我們在生活中,其實都在「講故事」。
舉個例子:你試圖去完成一項任務,最終失敗了。對此你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這個任務我從來沒有做過,缺乏經驗,因此失敗了;
而另一種解釋則可能是:這個任務實在是太難了,換了誰來都不可能成功,本來就不應該讓我去做。
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故事」。前者是一種主動的敘事方式,後者是一種被動的敘事方式。
再舉一個例子:你遭遇了一次挫折,也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第一種解讀是:我收穫到了一次寶貴的經驗,知道了這裡有個坑,下次就可以避開它;
而第二種解讀則可能是什麼呢?這次失敗讓我非常丟面子,影響到了別人對我的評價,也讓我懷疑自己的能力……
這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故事。前者,把行動的主導權緊緊地握在自己手上,把一切的經歷看作自己的養分;而後者呢,則把評判的標準拱手交給了別人,任由別人評判和規範自己,在別人的目光下活著。
正是我們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左右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塑造我們的自尊狀況。
因此,一個立竿見影的做法就是:當一個事情發生之後,有意識地留意一下自己對它的解釋。問一問自己:
我對它的解釋,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在我構建的故事裡面,掌握主導權的是我,還是外部世界?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一個傾向,總是下意識、不自覺地往被動的方向去解釋它,那麼不妨試一試:換一個角度,從主動的視角去解釋,重新講述一個新的故事。
透過這種方式,不斷地讓自己轉換視角,慢慢地讓自己建立起這麼一種信念:
我的生活並不是由外界決定的,而是掌控在我自己手裡的。我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去達到我想要的結果,改變我想改變的事情。
4.  找到行動的樂趣
許多人都有這麼一個誤區:過於看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甚至,許多人會依據結果,來全盤肯定或否定過程:如果結果是好的,那麼過程就一定是對的;反之,如果結果是壞的,那麼過程就一定錯了。
這就會導致,只要經歷一兩次失敗,我們就會被它困住,進而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很容易做錯事,從而變得更加畏手畏腳,不敢放手去行動。
但實際上,我們在過程中付出的行動是我們100%可控的,但結果是必定可控的嗎?不是的。它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許多我們無法干預和決定的因素。它是機率的,而不是必然的。
因此,一個很重要的做法,就是想辦法讓自己從過程中獲得樂趣,把行動本身變成一種獎勵。
舉個例子,像我寫公眾號推送,它的閱讀量就是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可能有好有壞,但即使閱讀量很差,就意味著我這篇文章不應該寫嗎?
不是的。在這個過程中,我依然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反饋,比如:
  • 整理了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學到的知識內化為屬於自己的內容;
  • 把自己的想法梳理清楚,用邏輯將散落的想法和思考串成整體;
  • 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對某個話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 為讀者提供了價值,哪怕它只能幫助到寥寥幾個人,也是值得的……
簡而言之,一旦你只把目光放在結果上,你就很容易忽視過程中你所付出的行動。但很多時候,這些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不妨把目光轉移到過程中,把過程拆分成多個階段,讓自己關注每個階段自己的收穫,體驗自己在行動中所感受到的「手感」、成就感和愉悅感。把這些行動的反饋,作為推動自己去行動的動力。
這會讓你更容易將行動作為預設選項。
5.  提高精力上限
最後,也是近段時間講了很多次的一點,透過持續的鍛鍊,來提升精力上限,讓自己始終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中。
你的身體狀態是什麼,很多時候其實就潛移默化地決定了「你的上限是什麼」。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不一定準確,只是方便理解)
如果你的力量/爆發力不夠強,那麼你遇到問題時可能會傾向於更怯懦的方式,比如迴避、繞開、讓步,而不是去對抗;
如果你的耐力不夠強,那麼你遇到麻煩的事情時可能會希望越快解決越好(儘管可能對你不利),缺乏耐心去爭取和反覆溝通;
如果你的飲食和作息不夠好,那麼你的大腦可能會更排斥意外衝擊,因此你會更傾向於做安全的事、採取穩健的選擇;
如果你平時受慢性炎症困擾,那麼你的大腦可能會更容易感到疲勞,因此你會更容易缺乏行動力,缺乏激情,缺乏進取心;
……
因此,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精力狀態,它往往就決定了你面對問題時下意識的反應和態度。
用主動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也會以誠待你。
——  閒聊時刻  ——

今天的文章,我自己也很有感觸。這可能是心智成長方法裡面,最簡單,而又能最快見效的方法了。

但道理看起來都很簡單,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
希望每位朋友都能行動起來,下一次在遇到可能的問題時,主動地邁出一步,將問題消弭於無形之中。

你會發現,讓生活變得井井有條,其實就只需要「多走」這麼一步。

歡迎你分享,留言,在看
以及,歡迎將我星標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