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導讀:由於募資和退出環境的嚴峻,許多機構選擇停手,企業也需認清現實。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昨天晚上11:30,某機構投後人員仍在與被投企業進行電話會議,協助梳理業務脈絡。他們表示:“能與企業順暢溝通已屬不易,有些企業甚至對我們不理不睬,我們滿心希望能為企業賦能,卻無從施展。”另一家機構投後人員也無奈吐槽。
投資人們彷彿化身為全能選手。在GP大量出清、募資與退出挑戰重重的背景下,投後管理難度急劇攀升。
一位投後負責人不禁感嘆:“沒想到今年最具挑戰的工作竟是幫被投企業融資。”以往參加行業母基金峰會,都在忙著與LP交流,建立聯絡,而現在卻頻繁地向同行打聽“關注哪些賽道、投資哪些階段、是否仍在出手……”,只為給被投企業尋找新一輪融資機會。
市場環境劇變之下,投資人角色發生顛覆性轉變,從昔日高高在上的資本方變得愈發謙卑。一位投資人朋友自嘲道:“若再遇到幾個難以溝通的創始人、問題纏身的專案,情況將更加棘手。”
這一年,GP 面臨最大的壓力竟是為被投企業融資。
“卑微”的投資人
這兩年,行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一級市場從業者們心力交瘁。市場環境的嚴酷讓投資人們日子愈發難熬。
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曾在活動中幽默調侃:“做投資人的感覺和脫口秀演員挺像,現在看起來都挺‘搞笑’。”
過去的一年,市場上誕生了無數離譜熱門話題,牽動著從業者們的情緒,大家從最初的平和逐漸變得焦慮、麻木,甚至無力吐槽。
嚴峻的市場環境迫使投資人們不得不放下身段,變得越來越謙卑。
自去年年初起,不少 IR 向我們透露自己的“卑微日常”。如今,投資人在 LP 和被投企業面前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位投資人描述:“往年 FA 推薦專案時,我們通常愛答不理;今年卻得尊稱 FA 為‘大哥’,簡直卑微至極。”
恨不得四處向GP打聽:“你們關注什麼賽道、什麼階段,還出手嗎”?
有人總結了一級市場的苦逼日常,包括“跪舔 LP 募資”、“拿辛苦錢跟投”、“幫 portfolio 融資”等。
最令人頭疼的是,投資人費盡心思為專案找資金,專案方卻提出一堆條件,如“不接受招引落地的錢”、“這一波估值要大幅上漲”等。
尤其是一些初創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容易出現戰略定位偏差,一些合規風險也暴露無遺,在當下環境中,想要進行下一輪融資,更是困難重重。
在投資人看來,市場環境已不再是僅憑講故事就能獲得融資的時代,估值瘋漲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由於募資和退出環境的嚴峻,許多機構選擇停手,企業也需認清現實。一位投後人員吐槽:“一直在受窩囊氣,一邊是老闆的挑戰性安排,一邊是被投企業的無理要求與反饋。”
有投資人表示:“真正有實力的企業不缺錢、不缺資源,都在全力發展,無暇顧及 GP,也無太多需求。只有那些發展受阻的企業,遇到問題後才四處求助,卻又認不清現實,既想融資又端著架子,甚至提出諸多條件。”
如今,一級市場環境嚴峻,許多 GP 面臨巨大壓力,有些機構基金難以為繼,老闆甚至考慮轉行做 FA。過去幫企業融資屬於賦能,如今卻 FA 化,企業自身不努力,投後表示也無能為力。
投後工作任重道遠
投後管理是股權投資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涵蓋風險監控和提供增值服務等。去年以來,退出難問題愈發突出,機構也愈發重視投後工作,紛紛公開講述投後策略。然而,真正能做好投後管理的 GP 卻寥寥無幾。
一位投資人坦言:“現在能給企業或創始人提供實質性賦能的機構很少。一方面,企業創始人有自尊心,而投後團隊普遍多為年輕人,給出的建議對方未必能接受;另一方面,一些發展良好的專案,創始人想法豐富且專業,在CEO眼裡,財務投資人不懂行,很難提供建設性意見。”
他還指出:“獲多輪融資的企業背後常有眾多GP,企業家遇問題時,通常會尋求投資人團隊中最強大、最專業、最懂行的機構幫助。一些小機構的投後工作形同虛設,要麼企業不理睬,要麼自己無力為企業提供幫助。”
過去,機構還能為被投企業做PR,但如今,在市場環境影響下,從 GP 到財經、創投媒體平臺均面臨營收壓力,在無品牌預算的情況下,很多機構主動放棄PR。
以往,機構PR與創投記者保持良好關係,有合適選題時,記者會向PR伸出援手,或多或少提及機構或被投企業。但如今,這條路越來越難走,明顯行不通。
在這樣的環境下,PR自身的本職工作都難以開展,更別提為被投企業做品牌推廣了。
一邊是投資機構主觀能力受限,處於“有心無力”的境地;另一邊是客觀現實複雜,同時又夾雜著與企業溝通協作不暢等困境,讓投資人陷入兩難境地。
事實上,身處當下市場環境中,每個角色都承受著難以言說的壓力與挑戰:投前工作困難重重,專案挖掘與篩選耗時耗力;風控環節如履薄冰;投後管理紛繁複雜,企業賦能與成長扶持任務艱鉅;創業團隊在市場競爭與技術迭代中艱難前行;而 LP 作為資金的提供方,內心更是五味雜陳,畢竟他們投入的是真金白銀,對投資回報的期望與市場不確定性交織,時刻牽動著他們的心絃。
如今悲觀已經是常態化,而想要走出困境的首要問題是找到新的方向和突破,無論GP還是企業。
結語
2025年仍然充滿挑戰,面對嚴峻的形勢,GP和企業都要擁抱變化,同時也要守住初心,相信未來會逐步好轉。
正如吳世春此前在短影片中所言:“凡事要換個角度思考,雖然明年比今年差,但至少明年比後年要好”。
一級市場不會消失,那麼機會就一定存在。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