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導讀:
當市場從“摘桃子邏輯”轉向“種樹邏輯”,能夠把“全員投後”從應急之舉打造成核心競爭力的GP,或許距離冰雪融化時刻也不遠了。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我們前臺同事現在都在幫被投企業找訂單、做PR,甚至協調廠房落地。”某機構IR向我們透露。
該團隊僅十餘人,目前基本全員轉向投後,值得關注的是這並非孤例。有業內人士向我們透露:“如今,小機構基本都是全員投後。”
今年,“全員投後”似乎成了中小GP的集體寫照。
全員投後:從自救到新常態
2025年開年,沒想到“全員投後”成為中小GP最醒目的標籤。
過去兩年,一級市場經歷了深刻調整。2024年,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情緒低迷,募、投、退資料全面下跌,市場進入存量博弈時代。
募資斷崖:FOFWEEKLY《LP全景報告2024》顯示,2024年機構LP繳出資規模1.48萬億元,同比下跌17.57%;新備案基金4238只,同比下跌43.8%;存量管理人12080家,存量下跌6.3%。
退出方面:據清科資料顯,2024年共發生3,696筆退出案例,同比下降6.3%,其中被投企業IPO案例數為1,333筆,佔比36.1%。
管理人出清:2024年,私募股權行業仍在出清,但新增機構與登出機構數量都有所降低,存量管理人數量降幅收窄;預計短期內,新增管理人數量將持續低位增長,而登出管理人將主要是0-5億規模機構,行業加速向頭部集中,中小GP幾乎被擠出牌桌。
“沒錢、沒資源、沒品牌”的中小GP,被迫從“狩獵者”蛻變為“農夫”。當募資冰封、退出無門,曾被邊緣化的投後部門陡然成為機構“心臟”——從例行公事的報表收集,到下場幫企業融資、對接產業資源、甚至處理危機公關,GP們正以“戰時狀態”重構組織能力。
一位IR坦言:“以前投後只是‘錦上添花’,現在卻是‘生死線’——專案活不下去,何談DPI。
行業出清加速了這場變革。據FOFWEEKLY觀察:從監管出清的機構型別來看,大部分管理規模小於5億,而在存量管理人中,依然有70%的GP,管理規模在5億以下。
某從業十年的投資人感慨:“以前是‘募投管退’,我們現在只剩‘管’和‘退’,在管的基金也即將見底,‘投’基本無從談起,‘募’、‘退’就更遙遙無期了,也就只能all in投後。
投後革命:從“後勤部隊”到“全能戰士”
一級市場的生存壓力催生了“投後特種兵”——PR兼IR幹起投後、投資人化身FA、合夥人下場談訂單,複合型人才成為中小機構剛需。
從“單兵作戰”到“全員皆兵”。部分機構取消獨立投後團隊,要求投資經理“終身負責”——從盡調到退出全程跟進。
對GP而言,本著能救活一個專案就救活一個專案的邏輯,全身心投入,為企業賦能。
輸血續命:幫被投企業融資成頭等任務。有投資人自嘲:“以前FA求我們推專案,現在我們要跪求FA找錢,甚至得尊稱他們‘大哥’。”
產業嫁接:透過地方政府、產業龍頭資源為被投企業對接訂單。
合規護航:協助企業處理各種協議,甚至包括股權糾紛等“歷史遺留問題”。
然而,這場革命卻也時常充滿無力感。“我們熬夜改BP、對接投資人,創始人卻連微信都不回。”某投後負責人坦言。
很多時候,機構也感到無能為力。最令人頭疼的是,投資人費盡心思為專案找資金,專案方卻提出一堆條件,如“不接受招引落地的錢”、“這一波估值要大幅上漲”等。
優質專案無需GP加持,而需幫扶的企業往往深陷戰略失誤、團隊內耗、估值虛高的泥潭。
有機構無奈感慨:“救火隊長最難的不是滅火,而是說服企業承認火勢已失控。”
投後工作任重道遠
不可否認,投後管理是股權投資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投後管理本是資源密集型工程,涵蓋風險監控和提供增值服務等。
去年以來,退出難問題愈發突出,機構也愈發重視投後工作,紛紛公開講述投後策略。然而,真正能做好投後管理的 GP 卻寥寥無幾,而中小GP又普遍陷入“窮忙悖論”。
一方面產業對接需長期積累,臨時抱佛腳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如今不少機構出手都相對謹慎,這意味著幫企業融資的流程也會更加漫長。
專業話語權之爭:科學家型創始人常認為“財務投資人不懂技術”,而GP投後團隊多為年輕分析師,建議常被企業家視作“紙上談兵”。
一位投資人坦言:“現在能給企業或創始人提供實質性賦能的機構確實很少。一方面,企業創始人有自尊心,而投後團隊普遍多為年輕人,給出的建議對方未必能接受;另一方面,一些發展良好的專案,創始人想法豐富且專業,在CEO眼裡,財務投資人不懂行,很難提供建設性意見。”
資源分配馬太效應:獲多輪融資的企業往往擁有多家GP,小機構在這場資源爭奪戰中,明顯處於下風。
某機構投後透露:“被投專案一旦出現問題,企業往往優先尋求頭部機構協助解決。畢竟頭部機構資源豐富,優勢突出,相比之下,小機構在資源調動和整合能力上確實存在短板。”
一邊是投資機構主觀能力受限,處於“有心無力”的境地;另一邊是客觀現實複雜,同時又夾雜著與企業溝通協作不暢等困境,讓機構也陷入兩難境地。
當前,投後工作依然面臨多重困境,即便投資人滿懷熱忱,卻因多方因素制約,往往 “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充分施展拳腳。這令不少從業者們深感無奈。
事實上,身處當下市場環境中,每個角色都承受著難以言說的壓力與挑戰:投前工作困難重重,專案挖掘與篩選耗時耗力;風控環節如履薄冰;投後管理紛繁複雜,企業賦能與成長扶持任務艱鉅;創業團隊在市場競爭與技術迭代中艱難前行;而 LP 作為資金的提供方,內心更是五味雜陳,畢竟他們投入的是真金白銀,對投資回報的期望與市場不確定性交織,時刻牽動著他們的心絃。
結語
行業暗流中已現微光。開年以來,伴隨著DEEPSEEK、宇樹科技等超級專案的誕生,令一級市場燃起了久違的“躁動”,部分機構逆勢擴招投後團隊。
生存還是消亡?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能夠將“全員投後”從權宜之計升級為系統能力的中小GP,至少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正在順勢而為,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當下發展的道路。畢竟,真正的好專案永遠需要既能共患難、又能共富貴的夥伴。
當市場從“摘桃子邏輯”轉向“種樹邏輯”,能夠把“全員投後”從應急之舉打造成核心競爭力的 GP,持續為專案賦能,或許真能等到冰雪消融的時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