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導讀:
2025年伊始,併購市場動作頻頻。
作者丨FOFWEEKLY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身邊有沒有擅長併購的GP?我們今年的重點在併購領域。”某國資產業集團的投資負責人向我們諮詢道。
而這並非個例。據我們瞭解,今年有不少產業集團都表現出強烈的併購訴求,要麼是尋找與主業協同性強的產業,要麼透過母基金出資GP,間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
2025年伊始,各地併購基金動作頻頻。
併購市場動作頻頻
2024年,一級市場在困境中艱難前行,募資難題依舊,而退出困境更成為當下的核心痛點。市場低迷、IPO稽核趨嚴、收購市場冷清,使得退出路徑變得愈發狹窄,GP和LP的焦慮情緒不斷升溫。
然而,就在市場“寒意”瀰漫之時,“併購熱潮”的興起卻為行業帶來了一絲暖意。
1月21日,全國首個以併購基金為主導的組織——深證併購基金聯盟宣佈成立,規模40億元的併購基金也同時落地。
據介紹,深證併購基金聯盟已邀請涵蓋證券公司、券商私募子、引導基金、銀行、險資、上市公司、區域性股權交易場所、評估諮詢機構等多型別主體加入,共建併購重組行業生態體系,打造併購重組市場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1月22日,“併購集聚區建設啟動大會暨2025併購重組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論壇”在上海靜安區舉行。靜安區委副書記、區長翟磊在致辭中指出,當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邁向全面提升能級的新階段,靜安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市委關於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市區協同打造綜合性併購服務平臺,全力建設專業服務能力強、要素集聚程度高的併購集聚區,努力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貢獻靜安力量。靜安將著力支援高質量併購交易,構建高品質行業生態,提供高標準政策服務,全方位支援市場主體開展併購交易活動。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企業成長需求,進一步豐富政策工具箱、服務大禮包,讓各類市場主體在靜安放心投資、安心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之前,北京、上海、安徽、陝西、四川等地陸續宣佈擬發起設立併購基金,規模從幾十億到幾百億不等,聚焦行業包括醫藥、新一代資訊科技等領域,其中生物醫藥領域居多。
過去兩年,一級市場經歷了深刻調整。募資難、退出難、估值縮水等挑戰讓眾多VC/PE機構陷入困境,退出路徑的收窄也迫使GP和企業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
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功能,併購是企業最佳化資源配置、快速壯大規模的有效途徑。隨著監管層的政策調整和鼓勵,併購市場正逐漸成為機構尋找流動性的關鍵突破口。
一位去年與我們交流頻繁的機構負責人透露:“市場參與者對IPO作為唯一退出渠道的依賴逐步減弱。從LP到GP再到專案方,對併購的接受度和意向明顯提升,甚至有不少LP主動與GP溝通併購退出策略。”
上市公司加速佈局併購基金
自2024年年初以來,“擺脫對IPO退出的依賴,開啟‘應退盡退’模式”已成為眾多機構關注的核心議題。進入2025年,隨著政策支援力度的加大和市場參與度的提升,多位投資人預測“併購重組”將成為一級市場的新機遇。
過去一年,監管部門多次表態支援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各地併購基金的設立速度也愈發頻繁,上市公司參與併購的熱情進一步升溫。
據我們觀察,近期上市公司與PE/VC聯手設立併購基金的案例不斷湧現,部分創投機構甚至宣佈透過專項併購基金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以響應“併購六條”新政。僅在2025年開年,就有多家上市公司釋出設立併購基金的公告。
1月28日,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釋出關於參與設立上海生物醫藥併購基金暨關聯/連交易的公告:擬作為有限合夥人之一參與設立上海生物醫藥併購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擬出資金額為人民幣10億元。
此外,該併購基金背後出資人還包括多家險資出資方,以及東富龍科技集團等產業資本。
1月15日,萬澤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釋出關於擬與專業投資機構共同投資設立產業併購基金的公告:公司擬出資5億元,與青島弘華共同投資設立產業併購基金,基金規模10億元。
據悉,該基金的投資範圍主要包括未上市企業股權、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或交易的股票,不排除透過參股其他主體間接對企業進行投資。基金的投資策略以成長期投資、上市公司併購或重整投資為主,主要投資於兩機產業鏈方向, 著重投向具有整合併購潛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專案。
1月14日,深圳市愛施德股份有限公司釋出關於與專業投資機構共同投資設立合夥企業的公告:愛施德科創與愛享投資合計認繳4.9億元,其中愛施德科創認繳 4.89 億元,愛享投資認繳 100 萬元,共同投資設立深圳愛施德智城產業投資併購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暫定名,最終以工商實際核准名稱為準)。
根據公告:基金總規模5億元,將主要投資於智慧終端、人工智慧和低空經濟等科技領域的未上市企業股權(包括以股權投資為目的、借款期限不超過 12 個月的可轉債,且可轉債投資總額不超過基金實繳金額的 20%;以及新三板掛牌企業等),旨在能夠產生良好的現金回報,並實現全體合夥人利益最大化。
有業內人士指出:“如今上市公司參與設立併購基金的邏輯與十年前已大不相同,過去側重於市值管理,而如今更注重產業邏輯。”
日前,西部某國資產業集團的子公司向我們諮詢合適的併購標的。據其反饋,去年該集團已成功併購4至5家產業鏈優質企業,今年將繼續在併購領域深耕佈局。
可以預見,2025年,“併購”的熱度仍將持續。
結語
在過去,股權投資中的併購重組常被視為“次優選擇”,因為它通常意味著退出價格低於IPO,且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然而在當前市場低迷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GP開始重新評估併購重組的價值,並將其視為首選的退出方案。
在市場降溫的背景下,併購被寄予厚望,但市場資金端的謹慎態度並未鬆動,且併購成功率仍高度依賴於標的資產的質量和估值合理性。這意味著,併購仍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挑戰。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併購也將為一級市場帶來新的機遇。雖然併購重組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帶來理想的回報,但作為一種靈活且相對穩妥的退出方式,它為GP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出口”。
近日,投資界引述一位併購領域權威人士的觀點稱:“目前,70%的企業都在想著賣公司,有20%的企業已經開始行動了”。
“上帝關上了IPO的門,卻打開了併購的窗。”未來,隨著耐心資本的持續湧入、機構投資策略的轉型以及市場環境的進一步規範化,併購市場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