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消費高,中國人消費低?

14億人的中國想人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唯一的辦法就是中國頭部企業在各個行業,全面取代目前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位置。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1
今天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就是產能過剩,內需不足。各路經濟學家都在大聲疾呼,刺激經濟,刺激消費。政府也在想辦法刺激消費,北京市政府出了一個買家電打八折的政策,20%政府補貼,最高單品補2000元。但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應該買啥。
相比之下,美國的個人消費一直很猛。政府、經濟學家都想讓中國人像美國人一樣把腰包裡的錢掏出來花掉。但網友們紛紛說,不是我們不想把腰包裡的錢掏出來,是我們的腰包裡,本來就沒錢呀。
中國的儲蓄率確實比美國高,中國人邊際消費傾向比美國人低。但歸根到底,消費低還是因為收入低。如果中國人的收入原地翻三倍,消費翻兩倍是起碼的,肯定會多花錢。
那麼,為啥美國人收入高呢?是因為美國人比中國人聰明?教育水平高?美國人更勤奮?
都不是。美國人智商水平和中國人應該類似。現在中國的平均教育水平也趕上來了。美國人更是不如中國人勤奮。
無論中國人,美國人,大多數人,都在企業工作。美國人工資高,是因為企業開出的工資高。有些中國人,就覺得工資低是資本家的鍋,資本家剝削打工人,所以打工人工資低。
然而,如果中國的資本家剝削打工人剝削得更狠,應該中國企業的利潤率水平更高?比較一下上市公司,顯然不是這樣,美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高於中國。
資本家追求利潤,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資本家開工資,第一看自己能不能承受高工資,第二看能不能以更低工資找到同樣的人。如果企業能承受,也找不到同樣的人,就願意開高工資。
美國企業願意給打工人開高工資,首先,就是美國企業的利潤水平,能承受高工資,而且在高工資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更高的淨利潤率。為什麼美國企業能工資高利潤高,歸根到底,是美國企業毛利潤高,同樣的貨物或服務,能賣出更高的價格,有更高的毛利率,這才是美國人工資高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國消費旺盛的根本原因。
2
一件東西,怎樣才能賣出更高的價格?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完全同質化競爭的市場,所有企業的利潤都是零,無法賣出更高的價格。想賣高價,就必須有獨門絕活兒(學名叫壟斷)。
某個東西只有我有,其他人都沒有,這才能賣出高價,才有利潤。這種獨門絕活兒,要麼是技術,要麼是品牌,要麼是牌照,反正必須是我有人無才行。
英偉達的晶片,毛利率75%,一塊錢銷售額,7毛五是毛利。為什麼能這麼高,因為英偉達的晶片,是他的獨門絕活兒,其他人都做不出同等效能,同等質量的晶片。
愛馬仕的包,毛利率70%,買一個包,70%是毛利,為什麼這麼高?因為愛馬仕的品牌是獨門絕活兒,多年積累。其他的包,不是愛馬仕,這個品牌,是他獨有的。
有了高毛利率,就可以有更多的費用支出,花更多的錢給員工發工資,同時還能保持更高的利潤水平。
毛利率是衡量一個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毛利高,才能養更多的人,更貴的人。當然,不同企業的會計方法不一樣,直接拿報表裡面的對比是不準確的。比如,比亞迪的毛利率看上去很高,但比亞迪的高毛利率主要是靠垂直一體化,大量零部件都是自產的。比亞迪年產汽車的總量和上汽差不多,是豐田的三分之一強,但員工人數是上汽的三四倍,是豐田的兩倍。如果同口徑計算,比亞迪的毛利率是遠遠不如豐田的。
中國企業的產能很大,成本也能控制得很好,但中國企業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上,能賣出高毛利,有定價權的,還非常少。
3
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有一家高毛利的特大型企業意味著什麼?意味著GDP,意味著數萬名高薪的僱員的消費,意味著利潤和稅收的彙集。
以騰訊和深圳的關係為例:深圳一年的GDP是3.5萬億,騰訊2023年收入6090億元,在深圳納統的比例應該不小。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毛利率接近50%,按GDP的增加值口徑計算,可能比例更大。騰訊一家企業,給深圳貢獻的GDP,可能接近10%。騰訊總共十萬多員工,在深圳的員工總數,估計也有五萬以上,這是五萬名平均年薪百萬級別的員工。
靠著深圳本地的網際網路市場,是無法養活騰訊這樣的公司。騰訊面向的是全中國的網際網路使用者,獲得的收入從全國獲得的。但騰訊這家公司帶來的經濟收益,卻絕大部分落在了深圳。騰訊發的工資,一半以上在深圳,騰訊繳納的稅收,大部分在深圳,騰訊對GDP的貢獻,也絕大部分在深圳。
騰訊這樣的企業,源源不斷的從全國各地,賺取財富,汲取資源,除了股東回報,大部分都給深圳經濟做了貢獻。
位元組之於北京、阿里之於杭州、拼多多之於上海,也都是類似的關係。所以,地方保護本地大企業,也是情理之中。畢竟,這樣的大企業,把全國的資源吸納到總部所在地,給總部所在地做貢獻。網際網路平臺,在全中國範圍的貢獻是正向還是負向,可能有爭議,但對其總部所在地的3毋庸置疑是巨大的正向貢獻。
一個城市的經濟的支柱,就是城市中一家家企業所支撐的。如果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沒有全國性的企業,僅靠本地經濟,是支撐不起北上廣深的GDP的。
遺憾的是,中國這些有一定壟斷性質,高毛利的大企業,基本主要都還是賺中國人的錢。他們把中國其他地方的資源和利潤,輸送到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大企業總部所在的城市,給這些城市提供高薪就業機會,稅收和GDP。美國的大企業,賺的是全世界的錢,把全世界的資源、利潤,輸送到美國,給美國人發高工資,給美國投資者高回報,給美國政府創造稅收和GDP。
發達國家的地位,就是這樣一個個全球企業支援的。這些全球企業,佔據全球某個行業的頂端生態位,從全世界獲得收益(吸血),然後大部分的收益都落在總部所在國家,所在城市,以及企業的股東手裡。
美國現在消費最高,是因為美國在很多行業,比如網際網路產業、半導體設計,都佔據全球頂端生態位,還有一些行業,比如手機汽車業,也佔了很大一部分,美國在全球,類似北上廣深之於中國,從全球合法的獲取超額利潤,供養自己的國民。同時,全球維度上,沒有一個全球政府搞轉移支付。今天的世界,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遠大於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
歐洲日本,本來很多行業也佔據了自己的頂端生態位,比如法國的奢侈品、德國的豪華車、日本當年的消費電子。但歐洲日本的領先並不穩固,很多行業已經開始動搖了,經濟自然也就不怎麼樣。
4
中國現在出口很多,出口額世界第一,佔據很大的市場份額。但其中,有多少是有一定壟斷性、有定價權,高毛利的產品呢。過去完全沒有,現在有了,但很少。大部分出口產品還是靠物美價廉。
想壟斷、想有定價權,要靠技術,要靠品牌。品牌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需要文化、需要軟實力、需要內部的自信,和外部的崇拜。這都是中國現在欠缺的。全球品牌這方面,中國和今天的美國比,差得遠,和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也還有距離。日本還多少有幾個全球性的奢侈品牌或者消費品品牌,中國類似級別的全球品牌非常少。
技術比品牌其實還容易一些。在很多領域,中國的技術已經追上了發達國家。但要能搞壟斷,有定價權,不僅僅是技術追上,還得技術領先。這一點大多數行業還做不到。
如果品牌和技術無法領先,還有一個辦法實現壟斷。就是卷,往死裡卷,把競爭對手卷死。這也是多數中國企業目前走的路,最大化規模優勢,極限降低成本。最終卷得全球只剩2-3家,後面可以搞搞價格同盟,寡頭壟斷,吃吃穩定利潤。但這個卷得過程,必然是血雨腥風,屍橫遍野的。發達國家都已經卷過一輪了。全球民用航空就剩兩家,汽車業也就剩不到十家。中國企業,想擠到能吃寡頭壟斷利潤的“剩者”中,談何容易。其他國家,也會有各種手段防止這種極限的“卷”。
網路上很多“所謂的XX學家”,只喊口號,卻不去想如何實現。提高消費,提高收入,口號人人會喊,但是怎麼提高?有人說中國企業不應該卷,要溫良恭儉讓。然而,牌桌上就那麼幾個位置,商場如戰場,不卷,你怎麼擠得進去?
想提高消費,轉變成消費驅動的經濟,首先人民兜裡得有錢。兜裡有錢,需要企業承擔得起高工資,同時不給高工資,就招不到人。這就需要中國企業能把產品賣上高價,在全球市場上做出高毛利的,能在全球獲取利潤的產品。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技術壟斷是一條路,品牌壟斷是一條路,把對手都卷死,也是一條路。
在卷的階段,企業、員工、競爭對手,大家都很痛苦,在生死邊緣掙扎。當然,下游買家會比較爽,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這就是中國的現狀,商品和服務真的是太便宜了。
中國在捲髮達國家,印度,越南這些國家在卷中國。如果中國卷得更快,先把發達國家卷下去,佔據目前發達國家在全球市場中的頂端生態位,就算成功上位了。小國佔據一個行業就可以很爽了。但中國14億人,得卷很多行業才行。如果中國沒能卷掉髮達國家,反而被印度越南捲了,那就麻煩大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