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企改革不是過去時,制度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
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大程序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領域,本書作者邵寧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領導者、政策制定者之一,他以紀實性的敘述方式,全面、客觀、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國企改革的波瀾壯闊四十餘年曆程。
一部國企改革關鍵時期客觀的歷史記錄
文/高梁
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一)
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的10年中,國企改革的推進處於關鍵時期。自身體制機制的缺陷,沉重的歷史負擔,以及轉向市場經濟後來自其他所有制企業的競爭壓力,導致國有企業普遍處於經營困境。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結構調整經歷了痛苦的過程,也帶來了社會震盪。這期間,黨和政府為了兼顧改革、發展和穩定,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被賦予“三結合、三統一”職責。黨的十八大以來,堅定了“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明確了國有資產管理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國資委在規範國有資產管理和理順國有大中型企業治理機制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邵寧同志始終處於指導國企改革工作的第一線,他先後在國家計委、經貿委和國資委工作,經歷了國企改革上述兩個階段的全過程。他所著《艱難的變革——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思考》一書,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對國企改革各階段面對的主要問題、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重大改革政策出臺的基本考慮、面對具體困難和矛盾的應對措施,以及改革中基層幹部和群眾的感受,作了全面的回顧和總結。
國有企業改革牽動著我國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廣大職工切身利益等即有格局。尤其是世紀之交的國有企業改革脫困攻堅戰,牽動著全國人民的神經,真可謂波濤洶湧。作者對改革程序的回顧,沒有迴避工作中的不足,而是給予坦誠的說明;對社會上或其他部門對改革決策的批評意見,做了實事求是的解釋。總之,一切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而不是靠理論推演或從上級檔案中找依據,書中對改革歷史的敘述誠摯、中肯、可信。
邵寧身處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部門並負領導責任,對改革各階段的任務、對所遇到問題的認識和解決,都涉及改革在正確方向上的推動,各方面的政策研究和制定都建立在調查研究和改革實踐的基礎上。作者基於實際工作的深入思考和認識,使本書具有很多其他同類主題著作中很少提及或沒有見到的獨到之處。另外,作者在書中講述了若干親身帶隊調研或參與處理問題的典型案例,生動具體,可以幫助讀者更加客觀全面地瞭解和研究這一時期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這本書是一部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著作。
(二)
作者對所經歷的國企改革程序中兩個重要階段,做了回顧和說明。
(1)關於國企脫困和改革攻堅階段。作者指出:
1997—2002年,改革脫困、地方中小國企退出和國有大中型困難企業政策性破產,是國企改革中推進最艱難、社會風險最大的一塊。這段時期也是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力度最大、企業狀態變化最大的時期,改革的同時伴隨著大幅度的社會利益調整,是一個痛苦的社會過程。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事業大幅推進,買方市場逐步形成。80年代的國企改革未能觸及企業內部機制僵化、歷史負擔沉重等深層次問題,導致國有企業無法適應市場競爭。加之1998年的財政和金融體制改革,停止了對經營性虧損國企的補貼和貸款,國企的後路被切斷,大批地方中小型國有企業嚴重虧損、陷入困境。根本性的結構、體制難題已經繞不過去;改革攻堅是被形勢倒逼出來的。
1996年,中央決定加快國有小企業改革步伐,同時推進國有困難企業的政策性破產,這兩項工作於1998年達到高潮。地方國有中小企業改革涉及的面非常大,而當時處於構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空檔期,系統內大量的歷史問題和改制的成本,主要靠有限的國有淨資產得以消化。國有大中型特困企業的政策性關閉破產,影響了900多萬職工的生計。為保障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各地政府建立了再就業中心,國家同時著手建立新的社會保障制度。
改革是一邊破除舊體制,一邊推進建立新體制,艱難前行。這一過程中,大量職工做出了犧牲。
這一階段的改革儘管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扭轉了國有經濟戰線過長、普遍虧損的困境。隨著改革的深入,企業增強了發展活力,國有經濟的狀態開始好轉。
(2)關於國資委建立以來推動央企改革發展工作的回顧和討論。
2003年國資委成立後,明確了工作責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基礎上大力度地推動了中央企業的結構最佳化調整,完善了企業治理和管理機制,在央企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企業董事會試點、分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推進企業內部改革和加強企業管理等。
作者認為,要充分意識到國企改革的長期性。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的改革完善,不僅要調整企業內部的各種關係,還涉及企業與出資人、政府、債權人、市場等一系列複雜關係的規範化和法治化。目前,國有企業體制仍存在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痼疾,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規範治理結構和體制機制。
作者指出,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功能和定位、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最終的融合方式,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兩個“終極問題”。
黨的十六大決定建立集中統一的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合理的,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制度基礎。而國企經營狀態的好或不好,完全取決於改革的效果。國企的發展狀態好,是國家穩定的基礎,這對於增強國力、應對國際競爭非常重要;如果國企狀態不好,也可能成為社會的包袱和政府的麻煩。作者還對理論界和社會上關於國有企業討論的熱點問題,做了正面和理性的回答。
(三)
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改革是要實實在在操作的,研究和指導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從國情和實際出發。我國學界在國企改革方面的討論,常常是用發達國家的體制模式作為參照系批評中國的現實,對改革中一些複雜而具體的問題常常脫離實際,學術化和理想化的傾向較嚴重。
作者對全面深化改革問題,提出瞭如下意見和建議:
第一,我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相應的法律、規則和有效的監管制度必須跟上。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我們面臨一個規範市場競爭手段和秩序、抑濁揚清的緊迫任務。要重視治理市場主體在逐利動機下的行為失範問題,以實現真正的優勝劣汰。
把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和監管機制建設好,是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需要長期和紮實的努力。國有企業由於多了一層國資監管機構的出資人約束,在經營合規性和誠信方面的表現相對更好些,可以形成示範和引領。這是現實國情條件下,國有企業存在的重要價值之一。
第二,必須正視我國傳統文化中一些與現代化大生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符的東西,如:等級社會與官本位傳統,講究人情面子、“和為貴”,而缺少規則意識和平等討論氛圍,以及家族企業的管理特徵等。在此情況下,把其他文化背景國家的制度搬到中國來實施,往往水土不服。
第三,國有企業原有的內部體制機制僵化和政府機關存在的問題是同源的,某種程度上是從政府機構延伸過去的。國有企業在這方面可以改革,政府機關應該也可以,至少能比現在做得更好一些。國有企業內部改革的實踐和一些具體做法,政府機關可以借鑑。
第四,推進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設想搞個系統性方案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是理想化的思路,很難保證操作性。改革首先要找到能走通的路徑,注重現實可行,要顧及工作系統現實的跟進能力,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工作的連續性。發一個檔案不難,但能夠落地實施,才真正考驗部門的業務能力和水平。1998—2002年國企改革攻堅戰時期,從中央到基層都是一種說真話、幹實事、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官話套話、表面文章基本沒有市場,這是改革能堅持不懈並取得成果的保證。
作者認為:我們一直不習慣對以往制定的政策、推動的工作進行後評估。實際上,客觀深入的反思會使我們受益匪淺。
多年來,學界關於國企改革的著作已經不少,其中很多偏重理論推導。從指導國企改革實際操作的角度談國企改革的書就更少。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從政策、理論和改革實踐結合的角度,真實生動地記錄了這一段波瀾壯闊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歷史。

國有企業改革的領導者、政策制定者之一 邵寧
以親歷者的角度回顧和思考
國有企業改革的歷史程序與未來方向
孔丹、武力、劉紀鵬、王小魯
聯袂推薦
艱難的變革——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思考
作者:邵寧 著
定價:79 元
ISBN:978-7-5217-6748-3
出版時間:2024.12
作者簡介
邵寧,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1952年7月出生,1969年由北京赴陝西延安插隊。1977年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取得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4年到國家經委辦公廳、綜合局工作。1988年任國家計委綜合司副處長,經濟研究中心綜合組副處長、處長,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研究部副主任。1996年任國家經貿委企業局副局長、局長,1998年任國家經貿委企業改革司司長兼企業脫困工作辦公室主任,2001年任國家經貿委副秘書長。2003年5月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3月,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內容簡介
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大程序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領域。中國的國有企業原是計劃經濟的實體部分,其體制和結構特徵、職工身份及社會定位都具有計劃經濟的性質。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於涉及幾十萬家企業和上億職工,國企改革是工作難度極高、社會風險巨大的工程。
20世紀末,由於體制機制僵化、歷史包袱沉重,加之其他所有制企業的衝擊,我國國有企業曾大面積陷入虧損,“脫困”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是國有企業工作的主要任務。經過幾輪大力度的改革和結構調整,我國國有企業的體制和經營發生了深刻變化,初步實現了與市場經濟的融合。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展,也是一個極其複雜、極其艱難的過程。
作者長期深度參與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是具體工作重要的領導者和政策制定者,積累了豐富的實踐觀察和感受。本書以紀實性的敘述方式,全面、客觀、真實地記錄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主要過程,經歷的主要階段;分析了改革階段性轉換的動因,各階段改革要完成的任務和改革推進的動力機制;闡述了制定的重要政策和背景,改革推進中的難點,解決了哪些問題、沒能解決哪些問題;展現了為推進改革各工作層面做出的努力,為實現改革目標付出的代價。
本書全景式地為讀者再現了國有企業改革這場艱難的變革。
專家推薦
對於40多年來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作者不僅是身臨其境、身居高位的實踐者,而且是有思想、有家國情懷的學者。書中有很多鮮為社會公眾所知,甚至也不為絕大多數國有企業的領導及經濟學家所知曉的歷史細節和深入思考,讀後獲益匪淺。尤其是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為國有企業發展和改革的“正名”;二是,對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深入思考以及提出的對策建議;三是,作者幾十年從政、從事經濟工作的親身經歷中,對政府、企業執行體制機制的深刻感悟和分析。這是一部難得的好書,非此人不能寫此書。
——武力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資深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長城學者
中國改革已經走過40多年曆程,始終沒有完整的總結,缺少一部在改革實踐基礎上加以系統總結的企業改革史,這本書填補了這一歷史空白。作者邵寧的人生經歷與改革同行。大規模國企改革被普遍認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作者參與並主管了中國國企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艱難轉型。他在本書中全面闡述了國企改革的總體思路,並對每一個階段的改革目標、制度設計以及實踐情況進行了記述。對於如何遵照中國國情,借鑑國際規範,走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之路,本書也進行了深度分析,是探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有企業改革的經典著作。
——劉紀鵬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原院長
《艱難的變革–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思考》是一部重要著作,本書系統記述了改革開放後國有企業改革的真實歷程。關心國有企業改革的人很多,能說清楚的人卻很少,作者述了改革面臨的各種挑戰、採取的推進改革具體措施、所達到的效果,並對若干專題進行了有意義的討論。身為親歷和領導國企許多重要改革的政府主管部門領導者,作者不僅為記載這段歷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留下了鮮為人知的珍貴資料,也闡述了許多深刻思考,為深入研究國企改革提供了有價值的思想成果。本書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以客觀態度直述實際情況、實際過程、實際問題;面對現實,從更開放、更宏觀的視角討論國企改革的意義和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國企改革是一個宏大而複雜的工程,需要繼續深化改革。本書的重要價值毋庸置疑,非常值得一讀。
——王小魯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