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春節來的格外早,還沒有什麼察覺,“呲溜”一下就要過年了!
週末出去逛一圈,發現街道上已經掛起了紅燈籠,超市裡開始擺上春聯、剪紙,煙火味最濃的老居民區也置辦起了醬鴨、臘肉等年貨。

現在的春節跟以前真的有點不一樣。
以前過春節想都不用想,走親訪友,忙著維繫社交圈;這幾年卻流行起小家庭異地過年,人們更熱衷於尋找傳統文化中的“年味”。
於是那些有特殊民俗活動的城市成了大家的新歡。比如去年泉州、洛陽、南京秦淮河等地都是爆火。拜神、看花燈、打鐵花等活動更符合人們對傳統春節的想象。

所以今天就給大家盤一盤從南到北、有不同民俗活動並且年味比較濃厚的地方。
最熱鬧的春節
廣東潮汕


關於潮汕,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這麼一句話:“你讓潮汕人六點去上班,他們可能會辭職。但你讓他五點去拜神,他四點就到了。”
它沒有誇張。每到遊神日,普寧、揭陽、惠來、潮陽、陸豐、潮州等地的各個城市、鄉村會自發組成遊神隊伍,據說“80後出錢,90後管理,00後出力”,是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會參加的活動。

遊神在潮汕又叫做“營老爺”。
到了遊神日,村中有聲望的長者帶領眾人從廟中抬出神轎安放在村中“神場”;等村民神場祭拜完畢,就是重頭戲“營老爺”,村民抬神轎全村巡遊,遊畢送老爺歸廟。

營老爺分文營和武營。文營就是抬老爺的神轎按特定路線走一圈後,回到廟中。路線、鞭炮、禮炮都有規定。
而武營就熱鬧了,抬轎的過程加入了對抗元素。網上傳播比較廣,在不明就裡的人眼裡像是“打架”的就是澄海鹽灶鄉遊神,他們當地叫做“拖老爺”。

屆時,遊神隊伍會分為保護老爺的人和想把老爺從轎中拖下來的人。護老爺的人穿一件新縫的短褲,赤膊上陣,周身抹滿豆油,一手拿香,一手拿藤條,意圖嚇退烏泱泱的群眾;
而大傢伙為了得到神的眷顧會奮不顧身的想摸到“老爺”,把老爺和神轎拉翻才罷休。

除了營老爺這項民俗活動,潮汕還有“英歌舞”表演,它也是項國家級非遺。
這是融合了民間故事、南派武術和儺戲的一種民間舞蹈,不同於南方舞蹈的優美,英歌舞以豪邁奔放的風格見長。也被稱為“中華戰舞”或者“中華街舞”。
現在英歌舞所表演的角色均為《水滸傳》中的人物,各地形式不同,但率先出場的一般是“鼓上蚤”時遷,緊隨其後的是李逵和關勝。最後由帶元帥冠的宋江擂鼓收場。

英歌舞不只受當地人喜歡,去年在倫敦的迎春慶典上,6分鐘的英歌表演《英歌雄風》打頭陣,吸引了70萬人圍觀。

上世紀五十年代,英歌舞打破了傳男不傳女的傳統,誕生了女子英歌隊。她們演繹的是花木蘭和穆桂英的故事。
去年汕頭朝陽西門女子英歌隊的“頭槌”鄭梓欣被官媒拍到後,還小火了一把。真是溫柔中又有力量。


潮汕地區春節活動合集

正月初一1月29日
汕頭小公園:英歌表演
汕頭南澳島:英歌巡演
汕頭潮陽區棉城:英歌表演
揭陽古城進賢門:青獅表演
正月初二1月30日
汕頭海濱路:大型煙花表演
揭陽普寧市區:英歌巡演
正月初四2月1日
汕頭潮陽棉城:接老爺英歌巡演
汕頭濠江區:英歌巡演
正月初五:2月2日
汕頭潮陽文光塔:十一支英歌巡演
揭陽漁湖:英歌巡演
正月初六2月3日
汕頭潮陽鳳崗:聖駕出遊 英歌巡演
汕頭潮陽棉城:後溪三社老爺
揭陽陽美:火把節
揭陽砲臺鎮玉石:英歌舞巡演
(上下滑動檢視更多內容,來自官方資訊)

江南年味天花板
安徽汪滿田村


位於黃山腳下的汪滿田村的名氣不大,但正月裡走街串巷的“魚燈”名氣可不小。
汪滿田村的魚燈會已經有六百多年曆史,當地人稱作“嬉魚”,是徽州地區傳承最悠久,儲存最完好的傳統年俗之一。2022年,它被收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說明代初期,汪滿田村常發生火災,村民請風水師勘察一番後,風水師說:“欲克火、必取水、水取盡、魚必殃。”
接著風水師告訴村民,取水需要得到神魚的恩准,所以讓村民用竹片和棉紙紮成和鯉魚形狀相似的魚燈,在每年的元宵節時抬舉起魚燈沿村中間河道來回巡遊,以獲得神魚的護佑。
到了現代,村民們仍然維持著傳統。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連續四晚人們舉著魚燈遊村。魚燈大的有近八米長,四米高,小的也有一米多長。

大魚燈還沒有抬出來,小朋友就拿著小魚燈在大街小巷穿行了,活動散了,全國各地來的遊客還在街上戀戀不捨的不肯回去,真是重現了辛棄疾筆下“一夜魚龍舞”的場景。

除了汪滿田村,詹淇、漁梁也有魚燈表演,兩地的魚燈分別也被收入進了市級、縣級非遺。


歙縣春節活動合集

瞻淇村:1月30日至2月15日(正月初二至十八),每晚6:00
汪滿田:2月10日至13日(正月十三至十六),每晚6:00
徽州古城:2月1日至2月4日(正月初四至七),每晚6:30/7:10各一場(1號是瞻淇,2號是汪滿田,3、4號是漁梁);
2月1日上午9:30am/10am各一場(瞻淇+汪滿田)

最有文化的春節
四川閬中


過了這麼多年春節,有沒有想過,誰發明的春節呢?歷史上真能追溯到一位具體的人。
西漢時期,閬中落下閎因“善天文星曆”被漢武帝徵召修《太初曆》。這部曆法首次標註了二十四節氣,並正式確定以每年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年之始。春節的時間自此才定了下來。

為了紀念落下閎對曆法的貢獻,閬中人稱他為“春節老人”。閬中也被認為是春節的發源地之一。 有“春節發源地、閬中天下稀”的美譽。
每到春節時,閬中有個獨有的民俗——“春節老人賜福”。裝扮成落下閎的老人穿紅色漢服,手拿竹筒或旗幌,向市民、遊客挨個拜年、賜福。

另外,閬中本身就是個值得一逛的古城。
它是座五A級景區,至今仍保持著唐宋格局、明清風貌,商代城池的遺蹟、漢代城郭的舊址猶存,是四川現今儲存最大的古城,全國整體保護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

除了春節文化,閬中還有三國文化。張飛任巴西太時,坐守閬中七年。張飛去世後,閬中人為他修廟建祠。
所以到了閬中,張飛廟,也就是漢桓侯祠是必去的景點。祠內有歷代牌匾30餘處,並且收藏著張飛用過的鐵鞭、丈八蛇矛等。

張飛廟都逛了,張飛牛肉也不能不吃,正宗的張飛牛肉就在這裡。
張飛牛肉表面呈墨黑色,內部肉色卻是粉紅,因與“表面墨黑內心紅亮”的張飛形象相近,故得名。

閬中還是文運昌盛的地方。全國唯一保留完整的省級鄉試考場閬中貢院就在這兒。
歷史上,閬中出過進士116人,舉人404人,狀元4人,是四川出狀元最多的地方。如果來閬中,一定要帶娃在狀元街上走一走,沾一沾文運。


閬中春節活動合集


@閬中古城

造型最多的春節
蘭州


甘肅不只有天水麻辣燙,要論年味濃度,蘭州及整個西北地區的社火必須榜上有名。
社火是祭祀演變而來,“社”是土地之神,“火”就是傳說中的火神。從祭祀活動變成民間活動,大約始於唐代,王維的《涼州賽神》中寫到:“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可見當時西北地區就有祭神的習俗。
咱們現在見到的和古人見到的是一樣的!想想真是神奇。

社火的種類實在太多樣了!
步社火是最常見的社火形態,表演者按神話、傳說等故事情節裝扮好人物,在特定的路線上巡遊。

馬社火
就威風一些,表演者化好妝騎在馬上揮舞著兵器,像是突破次元壁的將軍出遊。

高蹺社火也叫“高柺子”,就開始上道具,上強度了。表演者需要踩高蹺表演,高蹺最高的可達五米高,非常有挑戰。

不過觀眾們卻能飽眼福,演員們站上高蹺後,身背彩旗,手中揮舞一杆長刀,好不威武。去年火起來的“醉關公”也屬於高蹺社火。

更有視覺衝擊力的是“鐵芯子”。
鐵匠會在社火表演前,用鋼筋做出可轉動或固定的支架。屆時兒童會站在上邊表演。

還有一類是比較特殊的,叫做血社火。他們的裝造比較血腥恐怖,看似是斧子、鍘刀砍在臉上,刺進身體裡,是比萬聖節更硬核的裝束。
據說,血社火中的角色多為惡人、奸邪、鬼怪,表演的目的也是為驅災辟邪,同時也警告世人,做壞事沒有好下場。

除了蘭州外,西安、白銀、隴洲、銀川等地也有社火表演。著實是屬於咱們自己的狂歡節。

蘭州春節活動合集


外冷內熱的春節
哈爾濱


冰、雪本來在南方就不多見。
半米厚,把房子裝扮的像童話世界的雪,

人滑下去就上不來的“冰坑”,就更是“南方人誘捕器”了。

有人說,南方人到哈爾濱,就是為了挨凍。但挨凍也值得。作為去年俘獲了“南方小土豆”的地方,“爾濱”自然有它獨特的魅力。
中央大街、索菲亞教堂、冰雪大世界等,毫不費力的就道出了雪鄉的文化跟底蘊;

另外,從變著花招改良的澡堂可以看出,當地人是有多希望能再次俘獲外地遊客的芳心。

生活在這片黑土地裡的普通市民都很熱情。他們的熱情體現在小細節裡。
up主
“春雨夢遊記”
和朋友到哈爾濱時,大姨不僅會幫忙拍照,還會教她們擺造型;

帽子落在了冰滑梯上,一旁工作的小哥二話不說直接下去撿,還給她們時,比她們還要害羞。
“爾濱”氣溫是冷的,但心是冒著熱乎氣兒的。


哈爾濱春節活動合集

中央大街老街燈飾展
費用:免費
濱兆麟公園第51屆冰燈藝術遊園會
時間:下午三點起,持續到1月末
地點:哈爾濱市道里區森林街41號
費用:免費
哈爾濱亞冬會
時間:2月7日起
地點:黑龍江省冰上訓練中心速滑館、亞布力滑雪場等

大家還有什麼寶藏小鎮有民俗活動慶祝春節?歡迎在評論區說說哦!

個